31天,惠及560多萬人次觀眾,上海國際藝術節落幕

11月17日晚,安德魯·曼茲、黃蒙拉與北德廣播愛樂樂團音樂會在上海大劇院奏響,在原汁原味的德奧交響樂中,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落下帷幕。

在31天時間裡,來自65個國家和國內27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的15000餘名藝術工作者匯聚一堂,共舉辦各類活動350多項,線上線下惠及560多萬人次觀眾。

紅色精品彙聚,傳統文化創新,共述“中國故事”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全國各地獻禮新中國70華誕的精品力作匯聚於申城舞臺,回望紅色初心是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

上海雜技團與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創作紅色主題雜技劇《戰上海》被觀眾譽為最“燃”雜技劇,將青春和熱血匯成的英雄主義讚歌深植在觀眾心中,用雜技藝術傳遞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戰上海》劇照。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委約作品——上海滬劇院滬劇《一號機密》,圍繞地下黨員默默守護黨的機密文件展開,上海滬劇院青年骨幹表演新突破,為紅色舞臺作品中的革命者行列增添新形象。

另一部委約作品——龔天鵬:第十一交響曲《潮》,作品59,以潮為核心意象,象徵時代變革,作品中融合的“上海特色”與“家國情懷”感染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

上海音樂學院交響詩《英雄頌》將紅色音樂文化、海派音樂文化和江南音樂文化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用交響音樂的方式講述上海這座英雄之城的革命歷史。

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表現建黨建軍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三灣改編”,生動展現毛澤東同志在風雲激盪中熔鑄人民軍隊之魂的政治遠見和艱難歷程。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三灣,那一夜》劇照

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歌劇《沂蒙山》依據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創作而成,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反映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精神。

為了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藝術成果,《紅旗漫卷:長三角地區美術館館藏及推介主題美術作品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壯麗七十年 情牽海內外——“亦師亦友”第九屆海上畫家聯展》等展覽,通過豐富多彩的繪畫、工藝品、器物等形式展現神州大地的繽紛多彩。

藝術節努力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以國際語言講述的“中國故事”。

上海京劇院新版京劇《大唐貴妃》與藝術節再續前緣,史依弘、李軍、陳少雲、安平、奚中路等海上京劇名家薈萃出演,在傳承中求索創新,以新的語言和方式吸引現代觀眾走進劇場。著名程派青衣張火丁與她的學生獻演了她的拿手好戲《鎖麟囊》等,一票難求的火爆背後,傳遞著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匠心。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大唐貴妃》劇照

將民族傳統與現代藝術語言融合創作也是今年 “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6部委約作品的共同特點。

舞蹈劇場《易》以古典舞融合現代舞蹈理念的方式,“舞”出了《易經》“天人合一、大道至簡”的思想與意境;現代舞《冷感人》,用肢體表現探索人與世界互動交流的主題;話劇《雙城記》描繪了在看似荒誕的情境中,現代男女的情感碰撞,幽默卻也辛酸;寓言劇《捉影》採用戲曲中唱唸做打的程式編排,以戲曲、皮影戲等傳統手法演繹荒誕劇情;新媒體表演《分身·源啟》將神話幻化成半虛半實的世界,描摹出一部舞臺上的《山海經》;超媒體音樂會《彼岸》將鋼琴、新媒體與電子音樂融合共奏,《際空之響》進行了首演。音樂會最後,當鋼琴自動“演繹”一段貝多芬作品後,鋼琴家以《際空之響》的一個和絃作為結尾,寓意“古老與當代”的對話,意義深遠。

薈萃全球藝術資源,助力長三角文化發展

作為藝術節的主板部分,今年舞臺演出共獻演42臺中外劇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近九成,出票率達到100%的劇(節)目15部。

藝術節閉幕演出安德魯·曼茲、黃蒙拉與北德廣播愛樂樂團音樂會促成中外音樂家的強強聯手,以致敬經典的方式面向未來。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魔笛》劇照

首次集結全院最全陣容來華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受到了藝術節觀眾的熱情歡迎。《假扮園丁的姑娘》與《魔笛》兩部亞洲首演作品在上音歌劇院獲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旋律優美、可聽性強的兩部莫扎特歌劇讓眾多觀眾開始走進歌劇、關注歌劇。而在國內首次實現的“同一舞臺,兩個劇目,交替演出”的演出方式也讓觀眾對上海文化的發展充滿信心。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全明星之夜漢斯·範·曼倫作品集《大師頌》等代表歐洲現代舞的最新成果和頂尖水平帶到申城。

世界級男高音何塞·庫拉音樂會《今夜無人入眠》,傳奇歌劇天后芮內·弗萊明唱響舒伯特、託斯蒂、德克雷申佐等經典藝術歌曲,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音樂會等都給觀眾留下難忘的觀演記憶。

除了讓藝術的氛圍滿溢申城,藝術節繼續尋求突破,在主會場之外舉辦分會場,引進分會場優秀節目,讓優質文化資源惠及更多地區和觀眾。

香港文化周、無錫、寧波、合肥、內蒙古分會場,以及上海魔術節等一系列“節中節”活動的成功舉辦,惠及了長三角等地區人民群眾,滿足了更多觀眾的精神需求。

無錫、合肥、寧波組成的長三角地區分會場和上海主會場深化聯動,進一步擴大了長三角文化的輻射效應,助力“長三角”文化藝術的共同發展。主會場的優秀中外節目雅各布·赫盧薩與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音樂會、《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在各地獻演,讓優質文化資源輻射長三角,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品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同時,分會場城市最新的文藝創作作品舞劇《天山魂》、話劇《大江東去》、舞劇《騎兵》等優秀劇目也雙向交流到主會場各板塊,成為上海與兄弟省市在文藝創作上互學互鑑的生動案例。

香港文化周帶來的7臺演出及1項展覽,通過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樣式的劇目展現香港近幾年來藝術創作的最新成果,文化周以文藝作品凝聚人心,推動滬港兩地文化交流更好發展。

藝術節還積極探索演藝與旅遊資源的對接,利用旅遊服務平臺為演藝產品開拓新的市場推廣渠道,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新效應,讓包括上海市民在內的八方來客能夠在金秋十月“游上海、看大戲”。

“藝術天空”直上雲端,“藝術教育”創意迭出

本屆藝術節“藝術天空”系列演出覆蓋全市16個區的3個戶外和近30個室內場地,共獻演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10個省區市及港臺地區的48臺111場精彩節目。

在共青森林音樂節上,“歌劇女神”安吉拉·喬治烏與匈牙利布達佩斯交響協奏樂團、三次格萊美大獎獲得者柏林廣播合唱團、著名指揮家平夏斯·祖克曼與阿德萊德交響樂團用音樂奉獻一道“美味”與美景交融的“音樂饕餮”,讓許多觀眾想早早地預定明年的演出。

“世界風·12小時特別活動”充分利用演藝大世界的優勢資源,打通了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和上海大世界兩個場地,給市民帶來一場內外互動、文旅結合的歡樂體驗。

首次推出的“舞動12小時”特別活動,則為觀眾帶來了“藝術天空”板塊的首部委約作品《新生》,辛麗麗、黃豆豆、譚元元、朱潔靜、王佳俊等舞蹈名家也以大師工作坊、藝術講座、劇場演出、遊園直播等方式與舞蹈愛好者互動,快閃、市集、攝影展等活動的交替展開,讓“愛舞者”共享舞蹈藝術帶來的快樂與魅力。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新生》排練照

今年藝術節還通過“雲上藝術節”的打造,加大了“藝術天空”線上直播力度,在騰訊藝術、愛奇藝、優酷、嗶哩嗶哩等多個視頻平臺開通“藝術天空”直播專區,憑藉5G+4K技術進一步提高直播質量。

直播場次也有了較大升級,柏林廣播合唱團森林音樂會、挪威極地冰樂團音樂會、英國音樂喜劇秀《歡樂頌》等多臺劇(節)目“上網”,以免費直播或點播的方式與觀眾見面。部分直播內容還通過互聯網機頂盒“走”進偏遠地區,體現出“藝術天空”對打造多維傳播、延伸觀演空間、擴大覆蓋人群的不懈追求。

“藝術教育”板塊則繼續堅持“精準化分齡定位,精細化分層設計”的理念,以上海在校學生為核心,為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老師、市民觀眾提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演出和藝術教育活動。

本屆藝術節,“藝術教育”深入學校、社區、劇場,共舉辦35項93場系列活動。

針對中小學生藝術實踐的活動品牌“藝趣社”繼續推出“慧畫無限”公共美術活動(第二季)特邀4位不同風格的藝術家,與來自全市13個區的40多個學校和社會團體的中小學生組成戰隊,在上海的4處城市地標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同時面向在校學生、市民開展各類藝術工作坊,提供更多參與藝術的可能性,用創意點燃青少年及廣大市民對公共美術的興趣與熱情。

針對高中生、大學生的活動品牌“學生觀劇團”走入第3年。來自29所高校、12所高中的267名學生按照音樂、舞蹈、戲劇戲曲3大藝術門類分組,免費觀摩藝術節所有主板演出,以青年視角和語言對劇目進行評分評論,並根據評分結果推出“青評果”指數,評選出青年人眼中藝術節的“最推薦”劇目。

親子演藝品牌“藝術親子營”邀請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國際一流親子節目,於長江劇場、世博會博物館舉辦5場演出。並於藝術節開幕之前與專業機構合作,開展5場不同類型的親子工作坊,為假期中的親子家庭提供了諸多進行藝術互動的機會。

交易會以專業呵護市場發展,論壇促進交流互鑑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文化藝術基金會副總經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音樂節總監葉西穆·古瑞·奧亞瑪克感嘆,“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出乎意料的完美,議題都非常有趣,我認為這是我參加過的組織得最好的藝術節交易會!”

經過20多年的持續打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在規模、專業度、全面性、活躍度、成果數量上在世界藝術版圖中樹立起了鮮明的標識度,越來越多的中外藝術家、製作人選擇藝術節演出交易會作為其新作的交易、推廣首發地。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演出交易會現場

本屆交易會共有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會,參會機構450餘家,代表人數近千人。推介演出總數26臺,創投項目14項;交易雙方以多種形式達成共計510個意向。同時,舉辦了1個主旨論壇、11個系列論壇、10場專業研討會。

今年,歐洲藝術節聯盟、英國愛丁堡藝穗節、俄羅斯契訶夫戲劇節、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節、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挪威國家歌劇舞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深圳音樂廳、陝西大劇院等中外一線買家賣家紛紛參會。

一批重磅藝術創新項目爭先亮相,由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與著名演員張軍合作的京昆當代戲劇《凱撒》音樂剛剛出爐,主演們就帶著它來到上海。

戲劇大師羅伯特·威爾遜新作、音樂戲劇《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也以視頻形式“驚鴻一現”。該劇將在明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進行全球首演,講述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明朝天文學家李之藻、政治家徐光啟合作完成《坤輿萬國全圖》的故事。

今年交易會現場特別新增的“VR+表演藝術”推介演出板塊成為一大熱門。現代舞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現代舞作品《眼眶》、沉浸式戲劇《愛麗絲冒險奇遇記》之VR互動版等3部精心策劃的VR與表演藝術相結合的藝術作品,分別展示了VR的技術可能性、鏡頭語言探索、線上線下的結合點。

31天,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

VR技術體驗

新技術帶來的新體驗收穫了大批新訂單,以章達明VR現代舞作品《眼眶》為例,原定一天的展期因現場預約火爆而特別臨時增加了一天,短短兩天內即收穫62個合作意向,包括“走出去”意向26個,國內機構合作意向36個。

藝術節論壇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就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構建多元文化和諧一體格局等話題進行智慧碰撞,為“演藝大世界”快速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

主旨論壇與各分論壇、專業研討共邀請到來自41個國家和中國港澳臺地區的200多個藝術節及藝術機構的專業代表與會。主旨論壇以“七十年追夢,新時代藝術”為題,請世界知名藝術機構的掌門人結合各自機構實例闡述了“世界大變局,藝術結紐帶”的主題。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至目前,共有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163家機構加盟。此次召開的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年會,明確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以“互通、開放、協作、共贏”為宗旨,推動聯盟成員間在節目交流、聯合委約/製作、藝術教育、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演藝大世界”論壇上,中外專家和從業者對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形成多樣化演藝空間和體系的進行全新展望和深度探討。論壇現場舉行大世界演藝資源交易平臺的啟動儀式,這也是該平臺的首度亮相。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常辦常新”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著力打造“上海文化”名片,為上海建設“亞洲演藝之都”,不斷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