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愛因斯坦的困惑找到了答案。

當前,學界正在對西方偽史開火。從學術角度講,且不論這些真假,佔多少成分,我們只看文章的思想。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9一347年),認為世界有兩個: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恆的,真實的,完善的,超經驗的。現實世界則是無常的,虛幻的,暗淡的,可感知的。神是宇宙的創造者。人們就要根據神的意志行事。康德(1724年一一1804年)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論,把世界分成現象界和"物自體"兩個部分。"物自體"雖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不可知的,認識只限於現象界。他承認在我們之外存在著實物世界,即"自在之物"世界,但對我們的認識來說,他是"彼岸的超驗的"。黑格爾(1770年一一1831年)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論,認為."物自體"就是思維,因此是可知的。但這種思維不是人的主觀思想,概念,而是人類社會以前就已存在的純粹精神性的"絕對理念","絕對理念"先在純思維的抽象狀態中,按照辯證法邏輯,自己發展自己,這是邏輯階段。等到發展完畢後,再把自己"異化″為自然界,進入自然階段。到了人類社會,"絕對理念″擺脫自然物質的束縛,重新回到自身相適應的精神階段。法律,道德,倫理,藝術,宗教,哲學這些體現在人類歷史中的形式,就是絕對理念。 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不是靜止的,而是通過本身內部的矛盾來發展,矛盾是發展的根源。而這種發展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運動由量變轉化為質變。但黑格爾把他的絕對精神又安裝在神的身上,他承認《聖經》的上帝6000年前創造人類,而耶穌的出現是人類的軸心時代。世紀大審判,上帝的出現,審判一切靈魂。好的靈魂上天堂,壞的靈魂燒死。從此人類滅亡。三個人的可悲之處,就是歷史侷限。他們那個時代不可能解決上帝問題。黑格爾的最大貢獻,就是描述了絕對精神運動軌跡,從宇宙,自然到人類社會。他學習中國《易經》,《道德經》,及一切中國辯證法,發展出他的辯證法。

上帝是怎樣創造宇宙的?它讓宇宙天體有吸引力和離心力,從而實現了平衡。平衡論是宇宙自然的根本規律(這個平衡論不是經典物理的平衡公式)。

例如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吸引力和離心力就是平衡。科學家找到了它們的平衡公式。那就是"希爾球"。所謂"希爾球"是環繞在地球周圍的空間區域。在這個區域被它吸引的物體能夠受它控制而不是被他繞行的較大天體太陽所控制,希爾球半徑粗略公式為r≈a√m/3M,經計算可得地球的希爾球半徑大約為150萬千米。地球與月亮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月球在地球的希爾球範圍內,不會被太陽控制。如果超出150萬千米地球希爾球的範圍,物體受到地球引力,要小於太陽的引力,會隨時被太陽吸走,所以人們常常把150萬千米的地球希爾球範圍內,當做地球的引力範圍。

所有物質之間互相存在的吸引力與物體質量有關,100多年前,人們知道磁動和電力,都有斥力和引力。星球與星球之間, 通過萬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繞我轉,我饒他轉。希爾球規定了他們的距離。這種畫圈圈的玩法,大圈套小圈,他們是有規律的。人類有兩點沒有搞清楚,也就是大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困惑。1,萬有引力哪裡來的?2,星球之間的吸引力與離心力,不僅僅是二者之間的關係。對上要對大圈圈負責任,對下要對小圈圈負責任。這裡面是有規律的。他們本身的吸引力與離心力,與總吸引力之間是有規律的。而總吸引力哪裡來的?是不是原來那個奇點?總吸引力要對所有星球負責,是分級負責還是總負責?這樣的推理對嗎?

當代物理學六大基本原理,首要是光速不變原理。1860年,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學和磁學,電磁理論預言電磁波存在,並證明電磁波在真空傳輸速率以真空中光速c相同,從而揭示了光的電磁本性。得出結論,"光相對於任一慣性系的速度都c",也就是說光速是不變的。20年後,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和英雷在尋找傳播光介質一一以太,得出結論,光速是一個常數。亞里士多德的"以太"是不存在的。光速是宇宙速度極限,無論是物質,信息,引力或其他力,都無法超越光速。關於引力的傳播速度,愛因斯坦否定了牛頓了超距作用,認為引力的速度是光速。 在小編看來,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沒有錯。牛頓說的超距作用,其實就是糾纏速的吸引力,(糾纏速吸引力,正是本文的核心,後面討論到)。而愛因斯坦說的是光速吸引力。可惜牛頓不懂引力原理,他把引力歸結為上帝踹了一腳,晚年研究《聖經》裡的那個上帝,結果連蛛絲馬跡都沒找到,浪費了才華。這不是他個人的悲哀,歷史侷限。

當時所有物體的運動都用牛頓力學計算,非常精確。麥克斯韋統一電磁學,這兩個理論都能完美解釋世界。根據麥克斯韋電池方程組,電磁波傳播速度恰好是C,且不需要參考系。而牛頓力學速度是相對的,必須選參考系才有意義。二者產生了矛盾。二者在各自領域反覆驗證都沒有錯。

洛倫茲開始調解,他假設,當一個物體運動的時候,其長度會在運動方向收縮,由於長度收縮了,所以如果還有一個人想在這個運動物體上跑,企圖創造另外速度,其實不太可能的。因為v=s/t,長度收縮導致s變得很小,跑的人和物體都一起收縮,這長度收縮很接近狹義相對論"尺縮效應",但不是真正進入"尺縮斂應"。

洛倫茲提出洛倫茲變換辦法,用這個變換計算出,一個運動物體到底長度會縮短多少?兩個前提一,運動物體長度會縮短,二,光速就固定為C定值,其餘都和牛頓力學保持不變,就得出了洛倫茲變換。通過洛倫茲假設,運動物體長度變短,這樣就解釋了光速為什麼是恆定。

光速恆定是目前宇宙的真理。宇宙速度為什麼是光速?為什麼不是20萬公里或40萬公里?光速是吸引力與離心力的平衡點。宇宙速度如果打破光速,這個區域天體就要全部重構。但從長遠發展講,這個區域天體的光速一定會改變,不會永遠是這個速度。這個區域天體不同光速,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困惑,後面詳談。

洛倫茲假設很快成為笑話。一個運動的物理長度會變短,由於這個變短,洛倫茲認為絕對的,也就是不需要選參考系,在任何參考下都變短,當這個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後,長度應該依然變短物體就變形了。如果質量不變,物體的長度變短,就會導致體積變小,就意味著密度增大,就是說一個物體只要運動後回到靜止,就改變物體本身的物理特性。

愛因斯坦找到了一個辦法,調和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學,又又不會引起太多反常規矛盾。那就是假設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時間和空間會因選擇參考系的不同而不同。沒有絕對的時間和空間。為了保持光速不變,時間和空間就會彎曲。愛因斯坦發展了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用惠勒的話,"時空告訴物質如何移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引力場方程解出來的宇宙大尺度時空有三個解。①宇宙中物質比較密集,引力場就比較強,整個時空形態就是蜷縮的,曲率是正的,正曲率就是球面。②宇宙中物質比較疏散,引力場就比較弱,時空形態就伸展開的。曲率是負的,這時曲率像個馬鞍。③宇宙中物質密度不大不小,時空形態就是大尺度上平直的,曲率正好等於零。

如果宇宙的曲率是正的,時空就會不斷收縮,如果曲率是負的或者零,時空就會不斷膨脹,引力場方程給出來的可能性都指向一個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止的。19年過去了,天文學家哈勃系統性地觀察到遠方的星體,發現星體發出的光譜,都出現了紅移,也就是說,遠方的星星都在離我們而去。說明宇宙正在膨脹,膨脹速度遠超光速。宇宙象氣球一樣在膨脹,宇宙的膨脹是時空的膨脹。

研究宇宙天體的運行及規律,我們必須抓住宇宙天體的主要矛盾及規律, 其他矛盾都是這個矛盾的補充和完善,或者是衍生品。必須抓住宇宙的主要現象及規律。其他現象都是這個現象的不同反應。 宇宙的主要規律是什麼?平衡論。 就是引力和離心力的矛盾運動平衡。

牛頓沒弄明白萬有引力是怎麼回事,帶著遺憾離世。愛因斯坦當然接著研究,愛因斯坦把牛頓的經典力學,發展到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把宏觀宇宙研究推向了一大步。但還是有許多巨大問題沒有研究明白。就是萬有引力,沒有從根本上研究明白。萬有引力究竟是怎麼回事?例如,①引力能牽引行星運轉,卻微弱到連一個簡單的電冰箱磁鐵都能抵禦它的吸引。為什麼引力比其他基本力如電磁還要微弱?

②科學家通過計算星球與星球之間的引力,發現星球自身這點引力,遠不夠維持一個完整的星系。如果星系星球之間僅僅只有現在質量的萬有引力支持的話,宇宙應該是一盤散沙。科學家通過計算要保持現有宇宙的運行秩序,暗物質的質量必須5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物質。但現在沒有真正測到暗物質。只是能發現光線在經過某處時發生偏轉,而此區域沒有我們看到的物質也沒有黑洞。黑洞也不是暗物質,黑洞只是光出不來,他發出其他射線,它仍然是常規物質。其實, 光線發生偏轉現象,正是不同區域的天體,光速是不同的有力證據。這正是本文要表達的,就是天體是分區域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光速。耐心讀下去,或許讓你開心一笑,有所收穫。還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概念,糾纏速。比光速還重要。

③科學家發現,我們現在的宇宙不僅在不斷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如果勻速膨脹還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脹就需要有新的能量加入。這能量是啥?科學家也搞不清楚,取名暗能量。科學家通過計算質能轉換的方程E=MC2計算,要維護當前宇宙這種膨脹速度,暗能量應該比現有物質和暗物質總和的一倍還要多。目前沒有找到暗能量。

愛因斯坦必須整明白。根據宇宙演化,宇宙在娘肚裡怎麼回事?必須進入微觀世界,研究微觀粒子,才能找著宇宙的源頭,找出變化規律的源頭。

1900年普朗克試圖用數學更好地描述燈泡輻射出來的能量。他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一個物體輻射出的電磁能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份份能量包的形式,一開始以為這些"量子”是理論的侷限,而不是對現實的描述。後來研究表明,不但能量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分離化性質,其他物理量諸如角動量,自旋,電荷等都表現出這種不連續量子化現象,這同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有根本區別。

在經典物理學中,根據能量均分定理,能量是連續變化的,可以取任意值。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發現很多物理現象無法用經典理論解釋,當時德國物理界聚焦於黑體輻射,普朗克提出象原子作為一切物質的構成單位一樣,"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單位,物體吸收或發射磁場輻射,只能以能量方式進行。

到1905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照射金屬會驅散電子後提出光電效應,認為光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稱“光子",但這僅是開始。隨著量子理論的發展,科學家發現不僅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許多其他性質,比如電荷和自旋,都有一個最小單位,為什麼必須是這樣?目前沒整明白。

量子的定義,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且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量子力學起源於對量子化不確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她完美地描述了亞原子粒子的運作方式。可是許多原理 目前正是人類的困惑。這些粒子通常以接近光的速度在運動。

最最最重要的就是量子糾纏現象。愛因斯坦1935年提出兩個相互關聯的粒子會一直保持這種關聯,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只要知道了其中一個粒子狀態,就會立即知道另一個粒子狀態,這是明顯違背宇宙天體速度的一一光速。光速是恆定真理。超過光速的東西還是宇宙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尖銳的矛盾。這不符合自然法則。因此愛因斯坦把這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並堅持認為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影響著這種糾纏狀態。

實驗發現,二個沒有任何關係的量子,會在不同位置出現完全相關的相同表現。如相隔很遠的C不是量子級的遠,是公里,光年,甚至更遠。二個量子之間並沒有任何常規聯繫。一個出現狀態變化,另一個幾乎在相同的時間出現相同狀態變化,而不是巧合。它的速度極快。它的速度甚至是光年的上萬倍。 是一種不需要任何介質,也不需要傳輸子的超距作用現象。量子糾纏是經理論提出,實驗驗證了的。科學家已經實現了6一8個離子的糾纏態。

量子糾纏現象傾注了愛因斯坦大量心血,沒研究明白。時代不同了,愛因斯坦當然不能像牛頓那樣,相信《聖經》的那個假神,但他認為有一個自然神,也就是規律,自然法則。什麼東西都是有規律的,就如設計一樣。問題是人類沒找到這個規律。愛因斯坦晚年,斷然隱退,潛心研究四個力的統一,研究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結果同牛頓一樣,沒有找到這樣的規律,他燒燬了自己的全部遺稿,認為這些遺搞不科學,研究方向不正確,會貽誤後代,影響科學,也影響自己曾經取得成績的英名。他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量子力學的奧秘, 現在沒有人回答,所有的一切都是猜想。

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講繼承,發展的關係,講追根朔源,推導前程。講抓主要矛盾。講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整個宇宙由引力和離心力構成,在運動中形成平衡。這是宇宙的主要矛盾。 在宏觀世界,構成這個矛盾的平衡點是光速。在微觀世界,平衡點就是糾纏速。一一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且把量子糾纏現象的速度稱為糾纏速。這是小編自己發明的一個詞。光速與糾纏速,一明一暗,維持著宇宙的引力和離心力。宏觀世界的星體,吸引力大於離心力。微觀世界粒子做不規則運動。系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並且對等。

原子分為原子核以及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電子是同時出現在原子核軌道上的所有位置。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將原子,粒子加速到極高的速度,然後正面對撞,在撞擊產生的碎片找到更小的物質單位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組成。可見光的光波最短几百納米。 1納米=10^-9米。向觀察對象射出大量可探測到的已知粒子(例如電子,光子),夸克半徑0.43×10^一18米。

電子定向運動叫電子流,電場和磁場作用產生一個波,叫電波,電波也是極小微粒。可見光紅外線,本質都是電磁波,波長最長無線電波,然後微波,然後紅外線波,然後可見光,然後紫外線,然後x射線,然後γ射線,然後是宇宙線,星球之間廣泛存在。引力波不是引力的波。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引力波不能證實是電磁波。宇宙線是波長最短的量子電磁波。而宇宙的所有現象,都是吸引力與離心力的平衡。用不同方式參與這項工作。所有的波,其實都是吸引力與離心力。

總結一下,談怎樣解開牛頓愛因斯坦的困惑。

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夸克,夸克的速度是糾纏速,即無限的速度。不需要任何介質,也不需要傳輸子的超距作用現象。夸克當然有吸引力和離心力。糾纏速傳播的,就是吸引力和離心力。因為沒有任何介質和傳輸,能不快嗎?到了光階段,以波做為載體傳播,速度30萬公里。波是有質量的, 帶著有質量的波,傳播吸引力和離心力,能不慢嗎?吸引力大於離心力。為什麼說吸引力大於離心力?吸引力使星球之間形成領導被領導的關係。而離心力則是被領導者堅持獨立,甘為附屬關係的平衡力,不至於被領導吃掉。

順便說一下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在20世紀初,物理學家發現,光其實是由光子組成的,這讓人們非常困惑。因為這之前,光也表現出所具有的性質,比如干涉和衍射。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這個行為是普遍的,而且是雙向工作的。像波的光,可以表現粒子的行為。而電子和其他的物質粒子也可以表現出波的行為。在這個波粒二象性的圖景中,一個量子物體同時處於所有可能的位置和狀態,稱為"疊加態"。只是在進行測量後才會坍塌為其中的一個狀態。薛定諤對此構想了一個思想實驗,一隻貓同時處於活和死的狀態。這是宇宙從"空"到物質形成的過渡階段。

物質在夸克階段,具有無限的糾纏速度。到了光的階段,速度為30萬公里。由此推斷,物質具有兩個速度,一個是無限的夸克糾纏速度,一個是光速。它們同時存在於物質中。物質中不論是夸克還是比夸克大的所有物質,都具有吸引力和離心力。粒子做不規則運動,粒子有自旋,能級,能量。星球做畫圈運動,形成吸引力與離心力的平衡。

我們再追溯物質的形成。物質是由正反物質發生湮滅而形成的。在宇宙大爆炸10^一5秒,穩定的質子和中子形成了。同時還有反質子,反中子。每10,000,000,000個反質子,就一有10,000,000,0O6個質子。碰撞湮滅。宇宙誕生後一秒,最後一個反物質消失了,只留下少量的正常物質,一些暗物質和大量的光子。

這個現象,正是吸引力與離心力的現象。吸引力與離心力,如果單獨拿出來,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強大到我們不可想象的程度。但由於處在同一體,互相抵消了,只剩下質子現象這麼一點點區別,吸引力大於離心力,在大的星球中,吸引力的強大,就表現出能吞噬別的星球。在地球上表現為重力。而在微觀世界,這種差別幾乎不計,所以才有重子數守恆相互作用。過去把重子數守恆相互作用看的絕對化,這不符合辯證法,世上沒有絕對的事物。也不符合人類的實踐。宇宙天體的這一點點細微變化,正是誕生宇宙的根本。中國哲學叫陰陽,更準確的說,唯物辯證法叫對立統一,陰陽要有點些微差別,才能夠運動變化。宇宙是在不平衡運動中求得平衡的。 然後又出現新的不平衡,然後再出現新的平衡。

再往前追溯。爆炸過程稱為宇宙視界。宇宙視界的兩邊被稱為可見和不可見宇宙。暴漲使宇宙溫度降低10萬倍。不可見宇宙裡面有什麼? 並非真空。而是有糾纏速。宇宙充滿了無數的糾纏速。糾纏速呈現吸引力與離心力兩種狀態。在宇宙中做不規則運動,不斷碰撞,不斷消失,由於吸引力大於離心力,這種碰撞就產生了類似的物質態,比量子態更小,在量子態與非量子態之間遊離的一種現象。最初是極短,極短的波狀。 後來才演化成粒子狀。微觀物質演化的途徑,1,空,只有糾纏速的吸引力和離心力。2,空,波二象性,介於物質與空之間的一種波。似空似波。未來如果發現比夸克更小的單位,一定是這種物質。中微子就是這類物質。3,波,粒二象性。目前的夸克形態。4,粒子。

在微觀世界, 由於不同的量子,處於不同的演化(進化)階段,有的處於波,粒二象性階段,有的處於波,空階段。還有的介於他們之間階段。所以量子糾纏速現象,也就不一樣。 有的速度接近光速,有的速度超過光速,有的速度達到無限的程度。科學家在這些量子中,已經測出了不同的速度。對哈拍光譜的研究,要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思維,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哈勃望遠鏡觀察到遠方的星體,發現星體發出的光譜,都出現了遠方的紅移,而且膨脹速度超過了光速。說明遠方的星體正在遠離我們而去。但同時也說明,這些星體的演化(進化)程度,尚處於夸克階段,也就是波、粒二象性階段,所以膨脹速度會超過光速。那裡的世界"遠看清清近卻無",從遙遠的整體觀察他們,從光譜上可以看到他們的蹤跡,如果近處觀察,其實什麼也沒有,什麼也看不到。 同時也說明,光速原理只是適用局部宇宙,那一部分暴炸宇宙。其他部分宇宙光速是不同的,有的宇宙甚至沒有演化(進化)出原子,尚處於量子態階段。宇宙是不同的,宇宙之間的聯繫及平衡,其實就是糾纏速一一從超過光速到無限光速,吸引力和離心力無比強大,同時也無比神奇。宇宙在不同的局部,演化(進化)程度竟然也是不同的。我們這片爆炸區域光速30萬公里,觀察到的那片爆炸地區的光速可能超過30萬公里。所以人類才觀察做到光速彎曲。兩片光速不同的區域連接,實現平衡的還是糾纏速,糾纏速作為最終兜底,會根據不同的光速,補充不同的糾纏速。 如果人類觀察的標準只用光速觀察一切宇宙天體,而不換個角度,考慮天體不同區域的光速,是不同的。那有可能是誤導研究。而宇宙天體不同的光速,正是因為爆炸的奇點,是許多處而不是一處。換個角度研究,構建另一個宇宙學,或許對人類研究宇宙天體的規律,會有幫助,找到宇宙天體的真相,而不是陷入牛角尖。因為在宇宙爆炸(膨脹)前,宇宙的運行,正是由糾纏速的吸引力和離心力矛盾運動平衡的。這個時候的光尚沒有產生,也就不存在光速,也就沒有四種力,因而四種力也就是統一的。

由於糾纏速不斷運動,吸引力成為正物質。向心力成為反物質。形成物質後,也就是夸克之前的狀態。糾纏速是無限的。吸引力與離心力同在,形成奇點。這種奇點在整個宇宙中,是無處不在的,並非一個奇點。就如暴竹一樣,他們爆炸時間可能是不同的。但時間都比較接進。爆炸形成的光速,是物質世界吸引力與離心力的平衡點。可以測得出來。而30萬公里的光速,只是這一片區域,一個爆炸奇點形成的。宇宙以無限多的糾纏速存在,以無限快的糾纏速運行。這種糾纏速是以吸引力和離心力矛盾碰撞而運動的。而無限的糾纏速所形成的吸引力和離心力,目前沒有人測量,沒有人研究。正是這種無形的吸引力和離心力,補充完善了天體世界,補充了光速所形成的吸引力和離心力太小,不能維持星球平衡的缺陷,從而維持了整個宇宙天體的平衡。這種糾纏力產生的吸引力和離心力,就是大爆炸前的狀態。科學家所說的暗物質,其實是不存在的,他們是糾纏速的吸引力。科學家所說的暗能量,也不存在,他們是糾纏速的離心力。在所有不同的宇宙天體區域,隨著宇宙物質的增加,光速會不斷慢下來。星雲,星系,星球上的光速所有的引力和離心力,都是糾纏速吸引力和離心力的轉化,只不過是速度不同罷了。糾纏速和光速,傳播的就是系引力和離心力。在糾纏速和光速裡,同時存在,維持整個宇宙天體的運行。

這種說法雖然與霍金的只有一個奇點的說法有區別。但也沒辦法。霍金的一個奇點說法,不能解釋控制整個宇宙的吸引力與離心力在哪裡?奇點爆炸的位置在哪裡?宇宙是沒有中心的。整個宇宙就是無限的糾纏速,糾纏速的吸引力,離心力,在不平衡與平衡之間的運動。 這才是宇宙的真相。人類目前研究的只是宇宙的軀殼和載體,這只是宇宙的一半,宇宙的另一半,糾纏速這種現象, 以及帶來的所有規律,應該是未來人類研究的對象。

糾纏速是什麼?糾纏速是"無",只是以無限速度存在的吸引力和離心力。我國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後,中國主持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一一江門地下中微子實驗,已經開工建設了。可見我國科學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並且處於領先地位。可惜由於沒解決好理論問題,跟著西方思維盲目跑。用反應堆實驗是找不到糾纏速的,只能證明它不存在。能用找到類似於糾纏速的中微子,但找不到糾纏速,因為糾纏速本來就是"無",是宇宙誕生前,空空的糾纏速,吸引力與離心力的矛盾運動。小編的話,會在以後的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如果未來能找到暗物質,暗能量,證明小編的理論是錯誤的。如果找不到,證明現行的理論是行不通的。糾纏速是創造宇宙的上帝。

量子糾纏速科學,光速科學(不同奇點建立了不同光速),可以解釋宇宙天體的一切現象。從宏觀到微觀世界的一切現象。生物圈的一切現象,特異功能,靈魂,中國的易經,等一切我們不能解釋的現象。只有把這個真神找到了,才能把那個不存在的假神拉下神壇。量子糾纏速,天體的多種光速。才是創造宇宙真神,是黑格爾尋找的"絕對精神"。黑格爾把這安到假上帝身上,也同整個西方思維的環境影響有關。辯證思維是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生存基因,不要總跟西方的思維轉,愛因斯坦和牛頓也不懂得陰陽變化。如果人類還要按照西方的思維,探討世界,世界的真相恐怕若干年後,也不一定整明白。等整明白的時候,人類恐怕就滅亡了。因為按西方人的思維,人類正在走向滅亡。對人類做出最偉大的貢獻,哲學上有,伏羲,老子,黑格爾,馬克思,毛主席。科學上有牛頓,愛因斯坦,霍金,楊振寧。在哲學和科學同時對人類及中國做出最大貢獻的, 就是錢學森。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