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所“國字頭”大學?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擬籌建大學

繼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後,又一所以國字號科研院所命名的大學或將誕生。

又一所“国字头”大学?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拟筹建大学

近日,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和建設工作彙報會在2019年11月1日和11月4日相繼召開,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工作彙報會上,教育部原副部長、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主任張保慶就大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等,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籌建申請工作組進行了深入交流,並對申請工作流程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與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指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將“以複合、傳承、研究、引領為辦學關鍵詞”,醫教、科教、產教相結合,中醫中藥相融合、中醫西醫相結合,培養“複合型、傳承型、科研型的具有人文素養的國際化中醫藥人才”。

此前,在11月1日召開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石鵬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教司處長周景玉,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擁軍,以及來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多名老校長出席會議。

與會專家在聽取大學建設可行性報告後,一致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定位於

高層次、複合型、創新型、國際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強調中醫思維,對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意義重大且非常及時,是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時,與會專家從辦學定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開展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加大省部局共建中醫藥院校投入力度。

目前,國內名稱中帶有中醫藥的高校共有33所(不含下設的獨立學院)。其中,入選雙一流建設的中醫藥大學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趙靜等人2017年3月曾撰文指出,我國各地區高等中醫藥院校不斷擴招後,許多院校在追求多學科發展的過程中過多追求規模,中醫藥特色建設並不突出。中醫藥特色學科、重點學科數量較少,各地區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中醫藥特色專業建設均不盡人意。資源投入的重點傾向於高校的硬件建設和規模擴張,而在專業和課程建設、教學方式研究、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投入的資源則相對不足。

此外,中醫藥院校中醫藥學科專業,教學方面存在著專業課程門類數量偏多、單一課程學時數量偏少、臨床操作課程偏少等普遍問題,學生缺乏專業創新意識和拓展創造能力。

據瞭解,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或將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籌建,目標是建設一所研究型大學,實行小班制、長學制。

事實上,中國中醫科學院籌建大學有著雄厚的研究基礎,其因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而備受關注,作為研究中醫藥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擁有屠呦呦研究員以及一批院士隊伍等高層次人才。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以中醫藥科學研究作為中心任務。始建於1955年,前身為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971年與北京中醫學院合併,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12月舉行五十週年院慶時,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下設17個科研單位、6家醫療機構、1個研究生院、2家分院、以及2家制藥企業和中醫古籍出版社、中醫雜誌社等單位。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及1個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截止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已產出眾多科研成果,包括國家科學技術獎高達57項,其中被譽為中藥科學研究豐碑的青蒿素和雙青蒿素研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文 | 醫谷綜合報道

醫谷:擁有最全醫學大健康產業信息來源渠道,緊跟政策風向,傳播最新行業資訊;聚集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投資人,挖掘跟蹤創新項目,實現項目資本快速對接;網羅大量會展信息及展後報道,聚焦熱門產品技術,闡述專家大咖獨到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