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從敦煌壁畫中所見的建築圖中,在庭院之部署方面,建築類型方面,和建造情形方面,可得如下的各種:

庭院之部署

以若干建築物周繞而成庭院是中國建築的特徵,即中國建築平面配置的特徵。這種庭院大多有一道中軸線(大多南北向)。主要建築安置在此線上,左右以次要建築物對稱均齊地配置。直至今日,中國的建築,大至北京明清故宮,乃至整個的北京城;小至一所住宅,都還保持著這特徵。

敦煌第六十一窟左方第四畫上部所畫大伽藍,共三院;中央一院較大,左右各一院較小,每院各有自己的院牆圍護。第一四六窟和第二〇五窟也有相似的畫,雖然也是三院,但不個別自立四面圍牆,而在中央大院兩旁各附加三面圍牆而成兩個附屬的庭院。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205窟寺院局部

位置在這類庭院中央的是主要的殿堂。庭院四周繞以迴廊;廊的外柱間為牆堵,所以迴廊同時又是院的外牆。在正面外牆的正中是一層、二層的門或門樓,一間或三間。正殿之後也有類似門或後殿一類的建築物,與前面門相稱。正殿前左右迴廊之中,有時亦有左右兩門,亦多作兩層樓。外牆的四角多有兩層的角樓。一般的庭院四角建樓的佈置,至少在形式上還保存著古代防禦性的遺風。但這種部署在宋元以後已甚少,僅曲阜孔廟和瀋陽北陵尚保存此式。

第六十一窟“五臺山圖”有伽藍約六十餘處,絕大多數都是同樣的配置;其中“南臺之頂”,正殿之前,左有三重塔,右有重樓,與日本奈良的法隆寺(7世紀)的平面配置極相似,日本的建築史家認為這種配置是南朝的特徵,非北方所有,我們在此有了強有力的反證,證明這種配置在北方也同樣地使用。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61窟大清涼寺局部

至於平民住宅平面的配置,在許多變相圖兩側的小畫幅中可以窺見。其中所表現的雖然多是宮殿或住宅的片段,一角或一部分,院內往往畫住者的日常生活,其配置基本上與佛寺院落的分配大略相似。

在各種變相圖中,中央部分所畫的建築背景也是正殿居中,其後多有後殿,兩側有廊,廊又折而向前,左右有重層的樓閣,就是上述各庭院的內部景象。這種佈局的畫,計在數百幅以上,應是當時宮殿或佛寺最通常的配置,所以有如此普遍的表現。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225窟阿彌陀經變局部

在印度阿旃陀窟寺壁畫中所見佈局,多以塵世生活為主,而在背景中高處有佛陀或菩薩出現,與敦煌以佛像堂皇中坐者相反。漢畫像石中很多以西王母居中,坐在樓閣之內,左右雙闕對峙,乃至夾以樹木的畫面,與敦煌淨土變相基本上是同樣的佈局,使我們不能不想到敦煌壁畫的淨土原來還是王母瑤池的嫡系子孫。其實它們都只是人間宏麗的宮殿的縮影而已。 

   個別建築物的類型

如殿堂、層樓、角樓、門、闕、廊、塔、臺、牆、城牆、橋等。
(一)殿堂

佛殿、正殿、廳堂都歸這類。殿堂是圍牆以內主要或次要的建築物。平面多作長方形,較長的一面多半是三間或五間。變相圖中中央主要的殿堂多數不畫牆壁。偶有畫牆的,則牆只在左右兩端,而在中間前面當心間開門,次間開窗,與現在一般的辦法相似。在旁邊次要的圖中所畫較小的房舍,牆的使用則較多見。魏隋諸窟所見殿堂房舍,無論在結構上或形式上,都與洛陽寧懋石室極相似。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148窟五開間正殿建築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洛陽寧懋石室

(二)層樓

漢畫像石和出土的漢明器已使我們知道中國多層樓屋源始之古遠。敦煌壁畫中,層樓已成了典型的建築物。無論正殿、配殿、中三門,乃至迴廊、角樓都有兩層乃至三層的。層樓的每層都是由中國建築的基本三部分——臺基、屋身、屋頂——壘疊而成的:上層的臺基採取了“平坐”的形式,除最上一層的屋頂外,各層的屋頂都採取了“腰簷”的形式;每層平坐的周圍都繞以欄杆。城門上也有層樓,以城門為基,其上層與層樓的上層完全相同。

壁畫中最特別的重樓是第六一窟右壁如來淨土變佛像背後的八角二層樓。樓的臺基平面和屋簷平面都由許多弧線構成。所有的柱、枋、屋脊、簷口等無不是曲線。整座建築物中,除去欄杆的望柱和蜀柱外,彷彿沒有一條直線。屋角翹起,與敦煌所有的建築不同。屋簷之下似用幔帳張護。這座奇特的建築物可能是用中國的傳統木構架,求其取這個奇異的結構,一方面可以表示古代匠師對於傳統堅決的自信心,大膽地運用無窮的智巧來處理新問題;一方面也可以見出中國傳統木構架的高度適應性。這種建築結構因其通常不被採用,可以證明它只是一種嘗試。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217窟層樓建築局部

(三)角樓

在庭院圍牆的四角和城牆的四角都有角樓。庭院的角樓與一般的層樓形制完全相同。城牆的角樓以城牆為基,上層與層樓的上層完全一樣。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172窟角樓與迴廊

(四)大門

壁畫中建築的大門,即《歷代名畫記》所稱中三門、三門,或大三門,與今日中國建築中的大門一樣,佔著同樣的位置,而成一座主要的建築物。大門的平面也是長方形,面寬一至三間,在縱中線的柱間安設門扇。大門也有磚石的臺基,有石階或斜道可以升降,有些且繞以欄杆。大門也有兩層的,由《歷代名畫記》“興唐寺三門樓下吳(道子)畫神”一類的記載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門實物可以證明。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445窟三開間小殿

(五)闕

在敦煌北魏諸窟中,闕是常見的畫題,如二五四窟,主要建築之旁,有狀似闕的建築物,二五四窟壁上有闕形的壁龕。闕身之旁,還有子闕。兩闕之間,架有屋簷。闕是漢代宮殿、廟宇、陵墓前路旁分立的成對建築物,是漢畫像石中所常見。實物則有山東、四川、西康十餘處漢墓和崖墓摩崖存在。但兩闕之間沒有屋簷,合乎“闕者闕也”之義。與敦煌所見略異。到了隋唐以後,闕的原有類型已不復見於中國建築中。在南京齊梁諸陵中,闕的位置讓給了神道石柱,後來可能化身為華表,如天安門前所見;它已由建築物變為建築性的雕刻品。它另一方向之發展,就成為後世的牌樓。敦煌所見是很好的一個過渡樣式的例證。而在壁畫中可以看出,闕在北魏的領域內還是常見的類型。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172窟城闕局部

(六)廊

廊在中國建築群之組成中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構成單位。它的位置與結構,充足的光線使它成為最理想的“畫廊”,因此無數名師都在廊上畫壁,提高了廊在建築群中的地位。由建築的觀點看,廊是狹長的聯繫性建築,也用木構架,上面覆以屋頂;向外的一面,柱與柱之間做牆,間亦開窗;向裡一面則完全開敞著。廊多沿著建築群的最外圍的裡面,由一座主要建築物到另一座建築物之間聯繫著周繞一圈,所以廊的外牆往往就是建築群的外牆。它是雨雪天的交通道。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321窟斜廊局部

在舉行隆重儀式時,它也是最理想的排列儀仗侍衛的地方。後來許多寺廟在廟會節日時,它又是攤販市場,如宋代汴梁(開封)的大相國寺便是。

(七)塔

古代建築實物中,現存最多的是佛塔。它是古建築研究中材料最豐富的類型。塔的觀念雖然是純粹由印度輸入的,但在中國建築中,它卻是一個在中國原有的基礎上,結合外來因素,適合存在條件而創造出來的民族形式建築的最卓越的實例。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103窟塔院局部

(八)臺

壁畫中有一種高聳的建築類型,下部或以磚石包砌成極高的臺基,如一座孤立的城樓;或在普通臺基上,立木柱為高基,上作平坐,平坐上建殿堂。因未能確定它的名稱,姑暫稱之曰臺。按壁畫所見重樓,下層柱上都有簷,簷瓦以上再安平坐。但這一類型的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445窟平臺歌闕
敦煌壁畫中的二重塔臺,則下層柱上無簷,而直接安設平坐,周有欄杆,因而使人推測,臺下不作居住之用。美國華盛頓付理爾美術館所藏贓物,從平原省磁縣南響堂山石窟盜去的隋代石刻,有與此同樣的木平坐檯。

由古籍中得知,臺是中國古代極通常的建築類型,但後世已少見。由敦煌壁畫中這種常見的類型推測,古代的臺也許就是這樣,或者其中一種是這樣的。至如北京的團城,河北安平縣聖姑廟(1309),都在高臺上建立成組的建築群,也許也是臺之另一種。

(九)圍牆

上文已敘述過迴廊是兼作圍牆之用的,多因廊柱木構架而造牆,壁畫中也有磚砌的圍牆,但較少見。若干住宅前,用木柵做圍牆的也見於壁畫中。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85窟宅院圍牆

(十)

中國古代的城邑雖至明代才普遍用磚包砌城牆;但由敦煌壁畫中認識,用磚包砌的城在唐以前已有。壁畫中所見的城很多,多是方形,在兩面或正中有城門樓。壁畫中所畫建築物,比例大多忠實,惟有城牆,顯然有特別強調高度的傾向,以至城門極為高狹。樓基內外都比城牆略厚,下大上小,收分顯著。樓基上安平坐斗栱,上建樓身。樓身大多廣五間,深三間。平坐周圍有欄杆圍繞。柱上簷下都有斗栱,屋頂多用歇山(即九脊)頂。城門洞狹而高,不發券而成梯形。不久以前拆毀的泰安岱廟金代大門尚作此式。城門亦有不作梯形,亦不發券,而用木過樑的。梁分上下二層,兩層之間用斗栱一朵,如四川彭山縣許多漢崖墓門上所見。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321窟歇山頂局部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71窟斗栱局部
至於城門門扇上的門釘、鋪首、角葉都與今天所用者相同。城牆上亦多有腰牆和垛口。至如後世常見的長城和敵臺,則不見於壁畫中。

角樓是壁畫中所畫每一座城角所必有。壁畫中寺院的圍牆都必有角樓,城牆更必如此。由此可見,在平面配置上,由一個院落以至一座城邑,基本原則是一樣而且一貫的。這還顯示著古代防禦性的遺制。現存明清牆角樓,平面多作曲尺形,隨著城牆轉角。敦煌壁畫所見則比較簡單,結構與上文所述城門樓相同而比城門樓略為矮小。


壁畫中最奇特的一座城是第二一七窟所見。這座城顯然是西域景色。城門和城內的房屋顯然都是發券構成的,由各城門和城內房屋的半圓形頂以及房屋兩面的券門可以看出。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莫217窟西域城局部

(十一)

壁畫中多處發現,全是木造,橋面微微拱起,兩旁護以欄杆。這種橋在日本今日仍極常見。


注:關於唐以前建築的概括性論述,梁思成先生曾寫過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發表在1932年出版的《中國營造學彙刊》第三卷第一期。第二篇即本文,發表於《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5期,比前文更有豐富與發展,時代也擴大到北朝至宋初,以上節選自該文,圖為後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