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園成最危險的地方?來自內地的學生有話說

原標題:面對“複雜”的香港,來自內地的學生們有話說

[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趙覺珵]“如果不是我的內心足夠強大,現在面對你們的一片嗆聲我會很害怕。你們總是在譴責他人的過錯,卻沒有想過正是你們自己在破壞香港的法治、自由、民主。”內地學生張婷10日晚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對話會上(如圖)用普通話做出的發言,成為4個多月來“反修例”風波中,在港內地學生最響亮的聲音。此前,在已經深深捲入政治漩渦的香港校園中,數以萬計的內地學生似乎成了一個被忽視的群體。

面對校園內無處不在的政治性海報與愈演愈烈的暴力行為,不同的內地學生有不同的心理活動:有人一心只想趕快畢業回到內地,有人壓抑著憤怒與恐懼的複雜情感,也有少數人用行動表達自己的立場,但他們往往會遭到網絡與現實中的雙重暴力。

內地學生選擇遠離家鄉赴港求學,說明他們對這座城市及其高校的期待,但如今香港校園持續淪為政治鬥爭場所讓他們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們希望校園重回和平與理性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他們的訴求不多,只是希望能有一張可以安心讀書的課桌。

“香港的校園成了最危險的地方”

搭乘港鐵在香港大學站下車,再乘坐一部高速電梯,就進入了這所久負盛名的百年學府。但走出電梯,《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的並非港大校門,而是兩名一身黑衣、戴著頭盔、護目鏡和防毒面具的“勇武”學生,手持標語站在來往的人流之中。他們背後,是長達數十米的港大“連儂牆”。

香港所謂“連儂牆”,起源於非法“佔中”期間貼滿政治標語的牆面。在近幾個月的“反修例”風波中,“連儂牆”再次滲入香港高校的各個角落。更有甚者,在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幾乎每一座建築的每一面牆都難以倖免,隨處可見的“連儂牆”充斥著大大小小、或手繪或印刷的海報和標語。

“連儂牆”上張貼的海報標語基本以宣傳示威集會、呼籲“自由民主”、強調“五大訴求”以及批評特區政府和警察的內容為主。在一片被貼得密密麻麻的“連儂牆”之間,香港大學的“撐警牆”只有小小的一塊,而且已經被人塗得面目全非,寫上了不少“黑警”言辭。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香港大學採訪時發現,鮮有學生在“連儂牆”前駐足,特意查看牆上張貼物的大多是遊客。

除了“連儂牆”,香港高校內的許多跡象都表明,校園已經不是讓人安心讀書的“象牙塔”。在香港大學的書店裡,書架顯眼處擺放著這樣的書籍:《抗命的倫理》《社運年代》《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香港關鍵詞》等,還有許多講述社會運動甚至公開支持、煽動“公民抗命”的書籍。

《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次到香港中文大學採訪時,正趕上社團招新。各種社團聚集在中大的“百萬大道”,9月2日開學時,這裡也是部分香港大學生罷課集會的主要聚集地。在現場,記者發現一家“社團”的攤位格外顯眼——“暴大五金”。由於學生中出現了不少立場激進的暴力示威者,中大也被一些人稱為“暴大(暴徒大學)”,這家攤位上明目張膽地擺放著頭盔、防毒面具等暴力示威者的必備裝備,兩名“全副武裝”的蒙面學生坐在一旁,不時向新生推銷他們的裝備。

而當《環球時報》記者第二次來中大,所見到的場景更令人觸目驚心:參加完對話會的中大校長段崇智要從會場離開,卻被數十名黑衣蒙面的學生圍住,指責與謾罵聲此起彼伏。有幾名學生手持的雨傘已經揚起,好不容易才被學校安保人員按住。而在上一次校長對話會上,有激進學生跳到桌子上,居高臨下地向段崇智的臉上撒紙錢。

“香港高校已經病態了”,近日在課堂上被人圍堵近5個小時的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陳偉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香港的校園幾乎成了香港最危險的地方。”

在港內地學生有同樣的感受。《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先後聯繫數位9月起在香港高校就讀本科的內地新生,試圖瞭解他們最近的經歷和感受,沒想到均遭婉拒。香港大學的一名內地學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的拒絕恰恰表明了他們的內心感受:恐懼與擔憂。”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名內地學生則對記者直言,校園內彷彿被“黑色恐怖”籠罩著。

從“不關心,不捲入”到打破沉默

香港教育局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至2017學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等8所有資助的大學共有內地學生1.2萬人,另有1.4萬名內地學生在樹仁大學、港專學院等自資院校就讀。毫無疑問,內地學生已經是香港高校中最大的非本地學生群體。

但延續多月的“運動”與夏天以來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讓內地學生對在港讀書產生不小的擔憂。有知情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在多所香港高校,今年選擇放棄或延遲入學的內地新生都比往年多。香港理工大學某學院本學年招收了約600名內地碩士生,但只有約一半人選擇來港就讀。香港《明報》援引香港城市大學的消息稱,有相當數量的內地生決定放棄來港升學。

眼看到校園內的標語、海報,耳聽著每晚宿舍樓下響起的各種口號,初來乍到的內地生往往心生恐懼,尤其是年僅十八九歲的本科學生。內地學生張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段時間以來,中大非本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比如地鐵停運導致停課,校園餐飲設施在晚上不開放。“這些都是大家可以克服的情況,但更嚴重的是大家受到的心理影響和傷害。”她說。

雖然內地學生約有2.6萬人,而這也是他們在校園內最明顯的標籤,但不少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生”並不能代表所有學生的狀態,面對混亂的校園與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方法。

來自北京的佳麟9月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說,由於香港的碩士課程僅有1年左右時間,不少內地學生都是來“拿學位”或“鍍金”的,因此他們普遍認為“只要示威活動不影響我順利畢業,那麼我就不理睬”。佳麟表示,大部分內地學生拿到碩士學位後還是會回到內地就業,所以也不想和香港發生的事情有什麼牽連,“就是這麼現實”。

內地生與本地生“各玩各的”在香港高校是一個普遍現象,尤其是內地生比例較大的研究生課程。在香港理工大學任職的李老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很多內地學生既不“黃”,也不“藍”,甚至抱著一種“逃避”的態度。“他們和本地生一起做小組作業,一起做項目,課餘時間在宿舍打遊戲”,李老師說,總而言之就是很“佛系”。

“不關心,不捲入”,在香港大學就讀大二的寧同學如此形容他認識的大部分內地學生。由於所學專業比較特殊,寧同學的班裡絕大多數是香港本地學生,儘管存在很多分歧,大家的日常交往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不過,很多內地學生對社會與校園內發生的事情並非甘願沉默。新學年開始的9月2日,中大的“罷課集會”現場,一名身穿紅衣的內地學生手撕罷課旗幟,並高舉中國護照喊道:“拍吧,我是中國的!你們不配做大學生!”這名學生被拉下臺,隨後他高唱國歌離開。

10月1日國慶當天,佳麟和一些內地同學在中大校園舉行了一場小型升旗儀式。“這次升旗是‘快閃’形式,我們不想搞出事情。”佳麟說,他們的決定隨後被證明是明智的。同一天,一名中大內地本科生在宿舍窗外掛出國旗,很快被人在網上“起底”,宿舍頻遭騷擾,最後這名內地生被迫更換宿舍。

“越是艱難時刻,越不能放棄溝通”

張婷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後,本有機會赴英國或美國讀博,但她選擇了香港。“為什麼選中大?就是因為她的名字叫香港中文大學。在我心裡,她和復旦有著同等地位,是有很強中國人文氣息的一個地方。”

佳麟就讀的當代中國研究專業是中大社科領域最出名的專業之一,在這裡的學習讓他打開了認識國家的新視角。佳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大是香港第一所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學校,“兩文三語”是中大的一個特色,“中大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只不過現在好像在逐步變色”。

來自香港不同高校的內地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學校都出現過因撕掉政治性海報而被圍攻或“起底”的內地學生。張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很多內地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訴求需要表達,之所以被外界視為集體沉默,是因為缺少發聲渠道。主要的社交媒體掌握在本地學生手中,當地傳媒更是明顯偏袒,“內地學生的聲音要麼被掩蓋,要不然就被扭曲”。

佳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前他並沒有對所謂的“反修例”風波有什麼特殊想法,但隨著國旗一次次遭破壞、汙損,他“對現在發生的事情格外反感”。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名內地學生也稱,校園中出現的惡毒言論和暴力行為“深深傷害了內地生的感情”,他們曾多次抗議,但都沒有得到校方的妥善處理。

張婷和中大的內地學生曾多次向校方致信,但幾乎收不到回應,這也是她選擇在校長對話會上頂著“嗆聲”站出來的原因之一。“別人看不到我們的表達,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想表達”,張婷說,“不是我們沉默,而是被沉默了。”“我不想讓我們和香港本地學生的對立再加劇,只是希望校園內不同的聲音可以被聽到”,張婷對《環球時報》記者強調,她的擔憂證明香港高校中內地生與本地生之間的無形鴻溝正在加深。

一些本地學生有類似擔憂。在香港大學攻讀研究生的本地學生Vicky是一名“藍絲(支持港府與警隊的人)”,本科四年在美國度過的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她曾聽說有本地生一得知對方來自內地,在不交流的前提下馬上和對方“劃清界線”。

“我離開時正值‘佔中’,沒想到回來又遇到‘反修例’,香港已經被他們搞亂”,Vicky說,雖然大學裡“藍絲”可能是少數,但她和一些人堅持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希望能夠影響更多同齡人。她說,來自高校的激進示威者多數是本科生,她所在的研究生院大部分本地學生有更強的辨別是非能力,普遍反對暴力行為。

張婷表示,她想告訴所有在港內地學生,“越是在這種艱難的時刻,我們越不要放棄溝通和交流,我們要通過溝通交流,讓本地學生更加了解內地生,也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中大的校訓是孔子講的‘博文約禮’,我真的很期望內地生與本地生能夠‘約之以禮’,平等、和睦地相處。”佳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