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望美停止限制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錯誤做法

【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美方政策制定者傾聽國內及國際社會的理性聲音,停止限制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錯誤做法,同中方相向而行。

中国外交部:望美停止限制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错误做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圖片來源:中新網)

有記者提問,近日,美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佈《戰略競爭時代的科研合作》報告,稱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美科研合作設限是冷戰思維的延續,美政府應加強與私營部門和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確保在科研開放與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中新社報道,“我注意到有關報告。”華春瑩回應說,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美科學界對美政府限制對華科研合作表示擔憂。前不久,美60家科學組織曾發表公開信,呼籲美國政府停止打壓外國科研人員和阻礙國際科學合作的行為。根據美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數據,中美互為第一國際合著論文合作對象,相互依賴遠超其他任一國家。這都表明,中美加強科研合作是合乎民意、順應民心,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

華春瑩指出,在21世紀的今天,國際合作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文交流是無法阻擋的時代潮流。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人和機構抱著遏制打壓中國發展的零和思維和險惡用心,妄圖通過收緊科技交流合作遏制中國發展,有關行為荒謬至極。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我們希望美方政策制定者傾聽國內及國際社會的理性聲音,停止限制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錯誤做法,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為促進人類科技進步作出努力。

科技合作收緊

北京《財經》雜誌23日發表的文章《貿易戰暫停 中美科技合作能否回暖?》指出,2019年的暑假對於美國大學高層人士來說並不輕鬆,他們密切關注國會動向,因為國會正在商討調整科研合作規則的立法。一些學者擔憂,這場風暴將徹底改變美國學術界長期以來秉持的自由和開放傳統。

得克薩斯州共和黨資深參議員、特朗普的堅定政治盟友約翰·科寧(John Cornyn)是這場立法風暴的發起者,《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正是在他的主導下完成。在科寧看來,美國學術界也和商業界一樣面臨被滲透的風險,因此他決定通過立法使科研體系處於嚴格監管之下。

7月16日,科寧聯合兩黨重量級議員提出《保護美國研究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大學和科研實驗室全面披露外國資金和利益,建立跨機構、跨界信息共享機制,設立洩密人員和機構機密數據庫,以期全方位保護美國科研免受外部勢力干預和數據洩露等威脅。美國大學高層人士擔憂這部法案中的一些條款會增加研究成本,並使國際合作複雜化。

與科寧一樣關切該議題的還有新澤西州民主黨眾議員米基·謝里爾(Mikie Sherrill ),她在今年5月聯合兩黨議員提出《保護美國科學和技術法案》。這部法案略顯溫和,得到更多美國大學高層人士支持。該法案要求在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院設立圓桌會議,讓利益攸關方討論科學與安全之間關係,並建立跨部門工作組協調各項活動和制定政策指導方針,用於保護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發不受外國干涉以及被用於其他目的。

曾在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擔任副校長,現任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顧問的馮達旋對《財經》記者指出,隨著美國馬上進入總統和國會大選週期,政治人物傾向於在此時通過一些法案以討好選民。不出意外,這些法案輕而易舉地就能得到跨黨派支持。

這兩部法案中一些提議最終會成為立法,這將給中美學術機構之間的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帶來更多壓力和變數。

對於這些新立法和政策動向,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家亞瑟·賓斯托克(Arthur Bienenstock)表示擔憂:新政策是否會促使更多中國科學家與歐洲而不是美國合作?國際合作的減少是否會削弱美國科學家在關鍵領域的競爭力?

賓斯托克並非杞人憂天,自2018年中期開始,美國政府以本國科研領域受到外部勢力威脅為名對學界展開審查,其中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稱NIH)主導的調查最為嚴苛,多名華人學者因被NIH調查而遭解僱,這種在學界前所未有的行動在華裔科研人員之間已形成寒蟬效應,很多人對與中國科研機構的合作望而卻步。

NIH是美國政府負責生物醫學和公共衛生研究的主要機構,年撥付資助金額高達340億美元,對上萬個機構給予資助,它們遍佈全美,包括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這樣的知名大學,因此NIH的行動在學界有示範效應。2018年9月,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寫信給被資助機構,鼓勵它們與FBI地區辦公室開會,並明確披露各種形式資金來源,特別是外國政府和外國機構的支持。這封信在學界引發震盪,之後公佈的兩項調查中,為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埃默裡大學工作的多名華裔科學家被解僱,他們均被指違反了對外關係披露的相關規定。

NIH還向超過60家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發出180多封官方通知函,對那些他們認為“沒有如實披露研究經費來源”的學者開展調查。最終有大約250名科學家被調查,其中180例仍未結案。主導調查的NIH外部研究項目負責人邁克爾·洛埃(Michael Lauer)透露,過去幾個月中美國多所重要研究型大學秘密解僱一些教職人員,一些機構因“違規”已向NIH退回數十萬美元的經費。

對於以上調查,NIH公共事務專員艾瑪·沃霍沃茨(Emma Wojtowicz)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接受審查的不全是華裔或中國公民。馮達旋也強調,美國政府對學術研究的相關調查,從來不會只針對單一國家,依規定美國大學專職教授或研究人員是不允許領取雙薪的。從過去發生的案件來看,部分人員對所得經費和參與研究的計劃未完全透明化,這可能是造成當下美國政治和學術圈不安的原因。

NIH的表態未能打消美國科學界的擔憂,亞利桑那大學教育政策教授珍妮·李(Jenny Lee)直言,在當前政治氛圍下,感受到了特別針對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歧視。(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