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與去年相差近40億。

26部影片,累計票房148.92億。

這是好萊塢“五大”截至目前為止在內地市場交出的答卷。接下來雖然還有索尼的《霹靂嬌娃》《勇敢者遊戲2:再戰巔峰》和迪士尼的《冰雪奇緣2》待映,似乎距離去年34部好萊塢“五大”影片收穫的189.97億大盤還有一大段距離。

但值得肯定的是,去年《復仇者聯盟3》的23.9億票房“高點”,被《復仇者聯盟4》以42.4億票房一舉突破。不過,這不僅是打破了固有好萊塢頭部的20-25億體量,同樣也拉大了其與二梯隊影片的距離:《復聯4》與二梯隊《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驚奇隊長》等相差超過一個《復聯3》的票房。

這樣的兩極分化不僅體現在單部影片的差距上,還同樣地體現在好萊塢“五大”之間逐漸加大的差距上:一二梯隊之間的差距從去年的20億拉大到今年的60億;首位的迪士尼與末位的華納兄弟今年相差80多億票房,較去年迪士尼與派拉蒙的差距翻了一番。

另外,雖然《復聯4》《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等動作片滿足了內地市場的強視聽“剛需”,但《死侍2》《阿拉丁》等的“動作+喜劇”在內地明顯遇冷,也說明了中美差異進一步拉大,好萊塢“五大”的融合開發已經偏離了內地觀眾的審美標準。

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問題足以讓好萊塢“五大”感到焦慮。對於好萊塢“五大”來說,在內地市場面臨的真正難關似乎才剛剛開始。

1

中美貿易戰帶來的9月分水嶺

中美同步上映趨勢增強。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復仇者聯盟4》密鑰不延期成為了一個罕見的“先例”,曾被行業默認為中美貿易戰在電影產業上的未談攏信號。一時之間,下半年未定檔的北美進口片可能會無法與北美保持同步上映,似乎已經被視為一種確信的說法。

但從今年已經上映的好萊塢“五大”電影檔期形勢來看,從上半年的《驚奇隊長》到最近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好萊塢“五大”多部影片都是保持了內地、北美檔期同步;《復仇者聯盟4》《獅子王》等在中國更是早於北美上映。

顯然,從目前好萊塢“五大”影片內地上映情況來看,“能否與北美保持同步上映”這個被擺在檯面上的問題似乎並不是問題,甚至中美同步上映的趨勢有所加強。

究其原因來看,近年來國內市場越來越重要,好萊塢“五大”影片等北美進口分賬大片在國內市場實現同步上映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雖然中美貿易上的不明朗一度引發市場敏感,但從總體趨勢上很難限制進口分賬片的上映。

另外,從去年的《毒液》到今年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國內資本與好萊塢“五大”等的合作逐漸加緊加深。在多方不斷加大的作用力下,中美同步上映的趨勢只會越來越強。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然而,出於早先對中美電影談判不明朗前景的敏感判斷,下半年定檔的好萊塢“五大”電影在數量上確實還是有了比較明顯的減少,尤其是S級大體量影片的“缺席”。

其中,暑期檔過後的9月是個比較明顯的分水嶺——9月至今僅有5部好萊塢“五大”影片上映,且尚未有突破5億的影片出現,票房累計也僅有9.87億。

根據貓眼專業版上映日曆顯示,接下來上映的好萊塢“五大”影片也暫時只有《勇敢者遊戲2:再戰巔峰》《冰雪奇緣2》2部,但這兩部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S級大體量影片,好萊塢“五大”在後半場的大盤難以得到提升。

對比去年,9月之後雖只有10部影片上映,非S級大體量影片的表現與今年並無太大差距,但S級大體量的《毒液》《海王》分別以18.7億、20.12億陸續打破單人超英影片的固有體量,極好地帶動了好萊塢“五大”在後半場的大盤熱度,最終實現了54.18億票房。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此外,從整體上看,雖然好萊塢“五大”影片在下半年明顯數量減少,但其在上半年的國內市場表現還是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力:前6個月一共上映了18部,累計票房114.92億,相比去年同期的18部影片,票房成績有了8.4%的上升。

然而,這其中不能忽略的是,《復仇者聯盟4》以佔比近40%的票房成績,對上半年累計票房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救市”作用。拋開《復聯4》,好萊塢“五大”影片在今年上半年並未實現多少票房增長。

2

好萊塢“五大”兩極分化

一二梯隊差距大。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2019年雖然還剩不到50天,但正式完成了內部重組的好萊塢“五大”似乎呈現出了逐漸階梯化的產業格局,一二梯隊之間有了明顯界限。

今年到目前為止,好萊塢“五大”在內地市場的累計票房由高到低依次是——迪士尼、環球、索尼、派拉蒙、華納兄弟。已經上映的《霹靂嬌娃》和即將上映的《勇敢者遊戲2:再戰巔峰》是索尼的作品,但由於自身體量的限制和賀歲檔國產片的迴歸,似乎仍無法縮小與第一梯隊迪士尼之間幾十億的差距;而迪士尼還有一部經典動畫《冰雪奇緣2》待映,或許可以試著衝刺一下90億的成績。

對比去年,好萊塢“五大”的這一順序則是,迪士尼、華納兄弟、索尼、環球、派拉蒙。除了迪士尼的大盤有所上升,其他四家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下滑,導致好萊塢“五大”之間的大盤差距較去年愈發明顯:穩居首位的迪士尼與第二梯隊在票房成績上的差值越來越大,從去年的不到30億拉大到今年的超過60億。

值得注意的是,華納出現了較大變動,從去年與迪士尼接近的第二位下滑到今年“低產低收入”的末位。不同於去年華納推出了《頭號玩家》《海王》等多部大體量影片,每一部都收穫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今年華納僅推出了一部大體量影片《雷霆沙贊!》,卻在內地市場遇冷、沒能突破3億,剩下一部動畫、一部紀錄片都是中小體量影片,很難回收更多票房。

這同時也表現出華納在內容生產上的內部問題。相比去年,今年在內容上的輸出略顯“無力”,其主出品的影片除了《小丑》這樣的引入國內市場較困難的分級影片或驚悚影片,基本都已經引進了國內市場,但無論是影片數量還是內容都未能滿足國內觀眾的需求。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同時,好萊塢“五大”在今年還有著比較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首位的迪士尼與末位的華納兄弟今年在票房成績上相差80多億,較去年迪士尼與派拉蒙的差距翻了一番。


另外,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好萊塢“五大”前五甲的首位都被迪士尼收入囊中,甚至今年迪士尼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席位,拉大了與其他四家之間的距離。

而在迪士尼今年上映的10部影片中也呈現出較明顯的兩極化現象:除了《復聯4》,破10億的僅有《驚奇隊長》,且5部影片是1-5億體量,3部影片是5-10億體量;《小飛象》1.47億的最低票房還未及《復聯4》的零頭。

再來看看今年好萊塢“五大”的前五甲影片之間的兩極化現象。位居首位的《復聯4》突破了往年好萊塢頭部影片原本搖擺於20-25億的體量,與第五位的《驚奇隊長》相差超過32億;這個數據在去年,也僅是《復聯3》與《頭號玩家》之間近10億的較小差距。

同時,第一位的《復聯4》累計了42.4億票房,與第二位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有著28億的距離;這個數據在去年,也僅是首位的《復聯3》與第二名的《海王》之間3.78億的微小差距。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此外,傳統好萊塢4-8億體量影片也出現了數量明顯減少的現象,從去年的6部減少至1部;而達不到傳統好萊塢4-8億體量的影片今年出現了18部,比去年的影片數量增加了10%。

同時,今年未過億影片出現了6部,相比去年的佔比增加了近3%;今年1-5億體量影片有13部,相比去年的佔比增加了近4%。顯然,好萊塢“五大”影片的尾部效有所增強。

3

中美觀眾審美差異

視聽剛需。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好萊塢“五大”在內地市場的重心依舊放在動作片和動畫片上:今年截至目前的26部影片中不涉及動作、動畫元素的影片僅有6部,而去年的34部影片中也僅出現了6部。

且從好萊塢“五大”影片的票房排名來看,動作、動畫類影片也相較之下更賣座——從去年到今年,達到10億體量的影片皆是動作、動畫類型片。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好萊塢“五大”所有的動作、動畫類型片都能在內地市場賣座,例如《X戰警:黑鳳凰》《終結者:黑暗命運》等影片的表現不盡人意。這些影片把重心放在IP情懷上,這往往給予了國內非IP粉絲的觀眾較高的觀影門檻,極易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實際上,從去年到今年《復聯3》《頭號玩家》《復聯4》《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等好萊塢“五大”影片的強勁表現來看,真正能調動國內觀眾觀影熱情的影片恰恰都具有一個特性——強視聽體驗。

正是因為《復聯》系列、《速度與激情》等影片都在視聽體驗的“劇場感”、“浸入感”上做足了功夫,這既無形之中恰好降低了文化差異、IP情懷帶來的觀影門檻,又滿足了國內觀眾對強視聽好萊塢電影的“剛需”,自然在國內市場有著較大的票房釋放空間。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其實,強視聽的好萊塢影片依然是內地市場的一個剛需,這正是中美差異的一大表現之一。而其他表現也說明了,中美差異正在進一步拉大。

以在內地市場同樣具有優勢的迪士尼為例,去年《復仇者聯盟3》《黑豹》《星球大戰8》《超人總動員2》等大片在全球票房表現極為強勁,但僅有《復仇者聯盟3》在內地大賣;今年備受矚目的《阿拉丁》《獅子王》《玩具總動員4》等“重磅電影”也都在內地表現平平。

此外,今年的《死侍2》《阿拉丁》《雷霆沙贊!》都或多或少帶有“動作+喜劇”的色彩,在北美市場甚至全球市場都有著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但這幾部影片並未打動更多國內觀眾,在內地票房未能突破5億。

從近幾年喜劇片在國內市場的表現來看,國內觀眾對於喜劇已經有了認知提升,單純喜劇已經不能賣座,能引起現實共鳴感的“喜劇+”類型片開始受到更多關注。顯然,《死侍2》等影片並未跟得上國內觀眾對喜劇的審美變化。再加上,《死侍2》等影片的喜劇內容本身帶有一定程度的中美文化差異,這無疑又增加了國內觀眾的觀影門檻。

因此,即便是在國內市場比較容易賣座的好萊塢“五大”動作、動畫類型片,偏離了內地觀眾審美軌道的影片開發,仍然容易在內地遇冷。

好萊塢五大今年拿下近150億票房,但還是和去年差40億?

對於好萊塢“五大”的影片來說,“固化矛盾”已經成為了新的焦慮。當傳統的“好萊塢”成為過往,當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好萊塢大片反而在兩極分化的拉扯中焦慮滿滿。

未來,好萊塢“五大”在國內的生存空間依然是一個極其有趣的話題。但從現在來看,“五大”想要重回當年已經不再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