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有四法——宣、肅、潤、溫

I導讀:外感咳嗽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病證。小兒肺臟嬌弱,衛外不固,極易感受外邪。風寒或風熱之邪從口鼻、皮毛侵入,首先犯肺而咳嗽。若不及時治療,則釀痰壅肺,易成咳喘重症。林氏治療小兒外感咳嗽,根據臨床見症、發病新久、患兒體質,每用宣肺化痰,肅肺祛痰,潤肺止咳,溫肺祛痰四法,獲得良好效果。(編輯/閆奇峰)


治咳四法,宣、肅、潤、溫

作者/林欽廉 整理/周雪娟

宣肺化痰

此法用於咳嗽初起,邪在肺衛階段。小兒外感,以風熱居多,即使感受寒邪亦易從熱而化,誠如葉天士所云:“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主要證候為身熱惡寒,流涕咳嗽,咽紅充血,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數。治法是解表,宜辛溫辛涼並用,稍加苦寒洩熱。

臨床根據時方杏蘇散、桑菊飲、銀翹散等加減化裁,制定出蟬蘇宣肺湯,用藥九味,以蟬蛻、蘇葉、桑葉解表疏風,達邪外出;板藍根苦寒清熱,浙貝、前胡、杏仁、牛蒡子解表化痰,最適於表證初起之咳嗽,更有佛耳草一味是臨床喜用之品,謂其性味平和,化痰止咳甚佳,無論何種咳嗽用之均效。

加減:熱重加銀花、連翹、黃芩、焦梔,是方以疏散外邪為主,使表解正安,氣機通暢,則不治咳而咳自止。

例1:金某,男,2歲。1985年11月15日診。

新受外感,鼻塞流涕,咳嗽不爽,喉間痰滯,咽紅充血,納食減退,舌苔黃膩,脈象浮數。治擬疏風宣肺。

蘇葉5g,蟬蛻5g,白杏仁10g,前胡10g,桑葉10g,板藍根10g,佛耳草10g,姜半夏10g,焦神曲10g,陳皮3g,陳膽星3g。

服4劑,咳嗽減輕,痰轉松爽,胃納稍蘇,苔薄黃膩,脈象浮滑。處方:

荊芥8g,前胡8g,桑葉10g,浙貝母10g,白杏仁10g,板藍根10g,炒萊子10g,陳膽星3g,陳皮3g,炒黃芩5g,生甘草5g。

5劑後,咳嗽除,食納增加,諸症悉瘥。

肅肺祛痰

此法用於痰多咳嗽。外感失於表解,肺氣不得宣降清肅,痰隨氣逆,咳嗽頻頻,痰滯作惡,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

宗“肺以清肅下降為順”之理,自擬蘇葶四子肅肺湯,用藥七味。其中甜葶藶一味,是瀉肺消痰之佳品,經方以大棗相伍,畏其性猛;其實甜葶藶瀉肺而不傷正,只要確屬實證即可放膽用之,劑量用至10g左右,從未發生任何副作用。蘇子降氣豁痰,萊菔子祛痰下氣,車前子化痰止咳,以上四子合用,功效卓著。旋覆花、陳膽星、海浮石肅肺清肺化痰。全方以清肅降氣為主,氣順痰消則諸症自愈。

例2:孫某,男,10歲。1986年2月21日診。

外感失於宣解,咳嗽遷延已1月,入夜咳甚氣逆,喉間痰滯不爽,胃納不振,舌嫩苔膩脈滑。治擬化痰肅肺。

甜葶藶10g,炒蘇子10g,車前子10g,桑白皮10g,瓜蔞仁10g,海浮石10g,蒸紫菀6g,炒冬花8g,炒白前8g,炒黃芩8g,魚腥草15g,生甘草5g。

服7劑,咳嗽告平。僅胃納欠佳。又來求診,予以調理之劑善後而愈。

潤肺止咳

此法用於咳嗽時久或反覆發作的患兒。小兒肺體嬌弱,稚陰稚陽之體,氣陰俱易耗傷。咳嗽遷延反覆,乾咳少痰或痰滯不爽,咽紅充血,手心灼熱,舌紅苔薄,脈象細弦或細數。

根據肺喜潤惡燥的特點,以沙參麥冬湯為基礎,自擬百部潤肺湯,用藥九味。方中百部是潤肺良藥,治咳頗有效,但其味苦,小兒較難接受,故劑量一般不超過6g。南北沙參、麥冬、玉竹益氣養陰,桑白皮、地骨皮為瀉白散,合瓜蔞皮清肺熱、潤肺燥,甘草止咳,調和諸藥。本方潤肺肅肺,化痰寧嗽,對於肺之氣陰兩虛的小兒,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3:葉某,女,2歲。1985年11月8日診。

肺氣虛弱,衛表不固,屢受外感,反覆咳嗽,遷延日久。近半月來咳嗽增多,早晚咳甚,咽紅充血,舌紅苔薄,脈象細弦。治擬養陰潤肺寧嗽。

蒸百部6g,南沙參10g,北沙參10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麥冬10g,佛耳草10g,炒冬花8g,炒白前8g,生甘草5g。

服4劑,咳嗽減退,咽紅亦退,苔轉薄膩,脈象小滑。治守原法,去甜杏仁易蒸紫菀6g,續服5劑。咳嗽告平。

溫肺祛痰

此法用於小兒素有痰溼內蘊,逢風寒外來,引動內蘊之痰溼,發則痰鳴喘促者。此時非溫不能散其寒,非宣不能開其壅,非降不能平其喘。

臨床以三拗湯、小青龍湯加減,組成溫肺湯,用藥七味。以麻黃、杏仁溫開肺氣;半夏溫燥痰溼,細辛、乾薑合用,使寒與痰俱得溫化;白芥子辛散溫通,祛痰力極強;甘草止咳,調和諸藥。若辨證無誤則效如桴鼓。溫肺祛痰法諸藥辛溫燥熱,小兒較成人為少用,因稚陰稚陽之體,用之不當,易引起副作用。

例4:胡某,男,6歲。1985年12月31日診。

素體肺脾不足,痰溼內盛,患哮喘已歷3載,日前外感誘發。咳嗽不多,喉間痰鳴作響,面色蒼黃,皮膚溼疹外發,舌胖苔膩,脈象浮滑。治擬祛寒溫肺平喘。

炙麻黃5g,化橘紅5g,淡乾薑3g,細辛3g,旋覆花6g,蒸紫菀6g,白前8g,炒冬花10g,炒蘇子10g,杏仁10g。

服5劑,哮喘得平,咳除痰少,皮膚溼疹漸隱,胃納欠振,舌苔薄白,脈濡。再兩調脾肺以善後。

本文方藥僅供中醫經方學習參考,不能自己試用

本文摘自《古今名醫臨證金鑑•兒科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林欽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