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自從《奇葩說》問世以來,一直熱度不減。這個節目到現在已經第六季了,每期都會出一道題讓嘉賓正反方辯論,精彩的是每一個嘉賓都能將題目分析透徹,並發表自己獨特地觀點,讓觀眾有一種“誰說誰對”的感覺!

這個節目是有教育意義的,跟傳統的娛樂綜藝不同,這檔節目會教會我們很多,反思人生,反思個人,正確導向!彷彿是一檔人生必修課!

分享給大家一些經典語錄: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奇葩說》說的對不對,教育學家這樣說…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讓我們有共鳴的人生哲理,雖說道理不是全部人生,但是人生中需要明白道理

對於奇葩說第六季第二期新老奇葩的評論,兒童教育學家也發出了自己的觀點

對於“熊孩子”這個稱呼,一開始可能只是玩笑或者戲謔的說法。但現在“熊孩子”已經變成了一張堅硬的標籤,它牢牢地貼在那些在公共場合可能影響過我們的孩子身上,連帶受影響的可能還有他們的父母。

貼標籤自然是一種非常便捷的方法,它如此省事,如此簡單有力,但它也讓我們很難去思考這個標籤後面的真正原因。

人的發展是有階段的,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無論在生理心理還是思維都還達不到成熟狀態。所以,很多我們感覺到孩子“熊”的行為,其實只是他們達不到成熟狀態的一種反應而已。

比如負責理性決策的前額葉部分,真正完全成熟需要等到25歲左右,而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則在三歲左右就已經成熟,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孩子常常表現情緒化容易失控的原因。

比如如果一個孩子前庭覺能力發育不良,則通常會表現為好動一刻也停不下來,同時還喜歡惡作劇惹事。

而觸覺敏感的孩子在受到不經意的極輕微的碰觸後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

由於生理發展上的不成熟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兒童在對環境的適應性上無法做到和成人一樣,比如在飛機高鐵這樣的密閉空間;由於認知發展上的不成熟,兒童在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適應上也無法達到和成人一樣的水平,尤其低年齡段兒童本身還處於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正是由於這樣,在某些特定的公眾場合,孩子會表現出“熊”的一面,這樣的情況坦率地說即使再完美的父母也無法完全預料預防,何況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當然,這中間確實有很多情況是父母不懂孩子行為,不能做出正確引導所導致的。父母需要更瞭解孩子,需要更多地掌握一些兒童發展的基本知識。

所以,每一個“熊孩子”需要的其實是幫助和引導,TA們像海綿一樣在不斷地學習,只要我們能夠了解他們理解他們看見他們,他們的學習速度非常很快。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熊孩子”階段過來的,很大概率上也會有自己的“熊孩子”,所以不論對孩子還是對孩子父母,儘量保持多一點善意,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要去主動了解孩子。

可見教育學家還是以理解孩子為主,跟奇葩說觀點有些相似,不過這也說明了奇葩說是傳播正能量,可以讓我們學到東西的一檔節目!

你有什麼想法嗎?歡迎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