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雖然本人沒啥錢,但不知幸還是不幸,有錢人還是認識幾個的,也不乏“3個逗號”俱樂部成員。

注:3個逗號俱樂部指1,000,000,000——即10億,中間有三個逗號。

平時也會和他們也交流下如何教育孩子,本來想總結出一篇《成功人士的5個育兒觀》,或是《養成富有的習慣:有錢人的4個育兒秘密》,沒想到越聊越迷茫:100個有錢人,就有100種教育觀。

金錢,他們比我們多,育兒經驗,卻未嘗比我們多。

因為,他們也在摸索。

01

沒大學文憑,長得再好看層次也會受影響

A先生:服裝公司老闆

A太太:銀行財富管理經理

女兒:12歲

A先生的女兒嘉嘉成績不好。

A太太抱怨:成績不好,也就算了,關鍵還瞎糊弄,老師發了一張卷子,60%不會做,但是居然還是全做完了。你猜,這是怎麼回事?

—“抄別人的?”

“抄的也倒好了,至少答案是對的,抄一遍起碼也有點印象。她啊,全是亂填的!只要空白的地方,隨便填些字就應付了。把我氣得……做兩遍胸部按摩才緩過來……”

—“嘉嘉不是剛上了那個挺好的國際學校嗎?”

“那是我託了關係的!學校不是剛成立嗎? 今年還好進的,過兩年就難說了。而且,所有的資料申請書都是我幫她做的,累死我!”

—“那她在那裡學得怎麼樣?”

“愉快極了,因為——根本沒有作業!不過也不是完全高興,因為上課都是英語的,一大半都聽不懂,所以,學校雖然還行,對我們沒什麼效果!”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電影《天才槍手》劇照

—“嘉嘉還是很聰明的,長得也好看。”

“人還是聰明的,但和她老爸一樣,就是書念不好。其他雜七雜八書倒看了不少,審個合同條款剎靈清,她爸爸的合同如今都讓她看。”

—“那還逼著她讀書幹嘛,早點接老爸班好了。”

“不行啊,讀書還是很重要的,女孩子要是沒大學文憑,長得再好看,層次也會受影響。我給她報了英文補習班,在國內考個三本太難看了,還是要出國讀大學的。

國外隨便什麼學校,拿個文憑,別人也不清楚,講起來也算鍍了金,這點門面總是要的。”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電視劇《小別離》劇照

02

學運動藝術,不為拿獎升學而是為了社交

B先生:地產公司董事長

B太太:家庭主婦

兒子:10歲 女兒:7歲

大家都以為最好的中學在美國和英國,其實還不是,有錢人比較公認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學是瑞士的寄宿學校。

同時,瑞士寄宿學校也是相當昂貴的,《福布斯》公佈的世界10大最昂貴寄宿學校排名,前9名都來自瑞士,第10名才是英國的伊頓公學。

B先生和B太太打算為兒子申請瑞士蘿實學院(Le Rosey),每年學費370萬人民幣。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蘿實的校舍是一個湖邊的城堡,內設網球場、帆船中心、按摩桑拿及蒸汽浴室。埃及國王、比利時王子等都在這裡讀書,約翰·列儂等名人也把子女送到這個世界上最貴的私立學校。學校最注重培養學生的四項技能——外語、演講、體育和藝術。

學校入學篩選也很嚴格,不僅篩選孩子,還要篩選父母。

在申請材料裡,有很多開放性的問題,比如說:

你認為你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二戰時你的家族為社會做出過哪些貢獻?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瑞士蘿實學院申請書中文版

入學審查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你必須找一個德高望重的推薦人幫你背書,光有錢不行,要有社會地位或學術成就。

這對B先生不是問題,他的人脈很廣,初步圈定了名校教授和BAT總裁。

至於對孩子的考評,分數只是參考,主要是面試,要看領導力。

B太太在家,主要工作是帶兩個孩子。自從有了孩子,她也在不斷學習,博覽群書,研究文學藝術。

她給孩子報了上了不少課外培訓,主要是運動類和藝術類的,一些還請了私教。學科類她覺得不重要。

但和其他媽媽不一樣的是,她沒有讓孩子參與任何競賽,也不拿任何證書。

B太太說,學運動,不僅是健身,更是一種社交手段,比如說高爾夫、足球、滑雪、擊劍,孩子什麼都應該會一點,但是精通與否拿不拿獎倒不是很重要,關鍵是什麼活動都可以參與下。不然有人叫你:週末我們去打場球吧。你說,對不起,我不會。那就尷尬了。

至於學藝術學樂器,主要是增加體驗、培養審美。以後很多活AI都會做了,人不能去幹機器的活,而是要發揚人性的那一面。考級?我們兩個孩子都沒考過。

學科分數B太太也不甚看重,但是她非常注重孩子的閱讀習慣,鼓勵孩子看大量的書,特別是中文的。

B太太說,兒子已經養成看中文書的習慣了,現在送去國外讀書應該不會丟掉中文了。

女兒也是這樣,要到初中才會送到瑞士學習。

03

孩子能上名校,是用錢堆出來的

C先生:實業集團董事長

C太太:集團財務經理

兒子:18歲

C先生的兒子考上了英國名校,我向C先生表示祝賀,並討教他的育兒觀。

他說,有些東西我不想多說,說了人家會感覺是在炫耀,不過孩子能有審美和品位,能上好學校,的確是錢堆出來的。中學我就讓他在外面上學,好好讀書,不要考慮錢的問題。

不過,我對他要求是很高的,雖然他上了好學校,我還是不滿意的,我一直覺得他太輕鬆,嫌他看書太少,特別是去國外以後。

—“他不是小學3年級開始就看《史記》了嗎,還帶著書到國外讀。”

我從小就對他啟蒙和引導,進了學校後,我就是抓古文讓他讀史書,覺得比語文課學的那些課文都重要。(作者注:比起以前,現在的中學課本已增加了大量古文以及要求學《論語》。)他後面興趣很大,我就偶爾和他談談心得。

另外我一早就引導他,告訴他爸爸的願望是成為建築師,但是爸爸數學不好,考不上。

我和他說,你將來是要做設計的,設計的靈感和根基來源於生活中的美好,所以你要比其他人更多地體驗貴的和好的東西。

我不是很贊同什麼快樂教育,什麼給孩子自由,這些指導思想是有偏差的,孩子本身是沒有什麼抱負和遠大的目標的。他們活在當下,而學校和父母,是要激發和誘導,必須有規矩,必須有目標。

沒有規矩和目標,一味的說興趣就是放任。你聽說過放任的黑背變成警犬的嗎?

我們的教育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電影《摔跤吧!爸爸》劇照

04

我的孩子上國內公立,教育是回報率最低的事情

D先生:基金主持人

D太太:IT公司人事總監

女兒:13歲,兒子:9歲

D先生雖然主持著一個50億的母基金,身家上億,但是既沒移民也不買豪車。他住在市中心一個鬧中取靜的小區裡,雖然單價不低但是也有些舊了。穿的是優衣庫,出入經常自行車,兩個孩子上的都是步行能達的公立重點學校。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電視劇《小別離》劇照

D先生:

人人都說教育回報率,我看教育是世界上回報最低的事情,或者是最不靠譜的事情。沒有錢教育是不行,但是砸了錢也不見得有效果。我從來都沒分析出金錢和教育之間有什麼正相關,不管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

當然,如果有足夠多的錢,砸錢上個名校還是可以的。

我老婆有個朋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當招生官,有太多中國留學生想上賓大,於是就展開家長的競爭,一個辦法就是捐款給賓大或沃頓,捐個100、200萬美金肯定沒戲,不過多一點就難說了。

前兩年一個捐款600萬(美金),一個捐款2000萬(美金),孩子都上了沃頓。

如果你砸個2000萬(美元),哈佛也是可以的。

但是孩子畢業出來,99%是收不回回報的,能找份年收入10萬20萬美元的工作已經很好了。

投資教育不是為了回報,至少不是金錢上的回報。

教育投資的回報就是教育本身,千萬別想多了。

05

國內幼兒園就這麼吃力,我把女兒早早送去了美國

E先生:船運公司總裁

E太太:家庭主婦

大女兒:16歲, 小女兒:11歲

E太太在生了大女兒後,去英國讀了個藝術史碩士,圓了自己的留學夢。

回來後,上了兩年班,她生了小女兒,後來就再沒去上班。

E先生和E太太覺得英國的教育有點偏學術,美國的教育更加實用些。於是,在大女兒讀小學2年級時,E太太就帶著兩個女兒去了紐約,E先生在美國也有業務,兩頭跑。

E太太說,我們幾個做外貿的朋友,孩子大多在美國唸書,有的還是同學。平時我們大人一起打高爾夫,小朋友一起打網球。

現在都說洛杉磯的華人多,其實紐約也不少。有時候甚至連英語都不怎麼說,這點不太好。

其他倒還好,回國看到朋友的小孩上個幼兒園和小學都這麼吃力,小學4年級每晚就要做作業到10點,覺得自己的決定還是正確的。

美國嘛,到了高中也很辛苦,一點也不比國內輕鬆,但是小學和幼兒園階段還是符合孩子天性和成長規律的,最多的是運動。

但是課外班還是要上的,我們孩子一個學網球,一個學小提琴,社會活動也很多。我雖然不上班,每天也很忙,不是接送孩子,就是做社工。

如果說隱形的歧視,也是有的,不過還好,我感覺,50%美國白人是中性的,25%對我們很友好,25%有點排外。

特朗普和中國打貿易戰,我們身處美國,總歸有點不舒服。

以後回不回國?小孩都不會寫中文了,估計夠嗆吧?現在給她們報了中文補習班。但是難的。英文好學,中文難學,她們當然更願意用英語。

反正習慣了,在哪裡都一樣。

06

中國即使再不好,也要死守在這裡

F先生:高科技公司總裁

F太太:家庭主婦

兩個兒子:學齡前

F先生:

我太太最近帶著兩個娃在美國,到處打聽學校的事情。我和她說,遊學一個兩月可以,但是堅決不能在國外讀書。

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男人,命運,是要和國運牢牢拴在一起的。

中國即使再不好,也要死守在這裡。

身份認同感,很重要。

黃皮膚,黑頭髮,在一堆老外裡混,你不會說中文,你到底是哪裡來的?

失掉了自己的根基,人就像浮萍一樣,缺乏重量和價值。

要在國內發展,那就要在國內上學,在中國做事,人脈很重要,人脈中,同學很重要。

本來,我想總結出一些富人的帶娃經驗,後來發現很難歸納。每個人,因為自己的背景、見識、經驗、處境,會得出不同的育娃觀,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美劇《硅谷》劇照

當然,也有一些共性,比如:

重視孩子教育

重視孩子閱讀

重視中文學習

重視體驗和努力

不放任玩手機,玩遊戲

有錢人,因為自由度更大一些,育娃觀就更加個性化,不能用簡單的雞血派或佛系什麼的,一概論之。

只是,在教育這個問題上,他們表現得更為自信,不太關注別人在做什麼,更關注自己的目標,並踐行自己的想法。

或許,之所以成為有錢人,有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我採訪了億萬富豪,原來有錢人這樣育兒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教育沒有秘訣,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法,要適合自己的孩子,適合自己的家庭。

教育沒有標準答案,不要隨大流,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