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我始終相信人的可塑性。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男人,女人,甚至是小孩,都在生活中扮演了某類角色,這些角色依據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每個人都隨身攜帶著一個或多個面具,以備在需要的時候帶上它,匹配不同的角色。

在商場,有服務角色,也有消費角色;在公司,有工作角色,也有管理角色;在家裡,有父母角色,也有夫妻角色。

這些具有不同定位的角色的出現,使得一個社會的完善成為可能,因此,我們常常會提到我們的社會性角色的標籤,因為我們需要把自己匹配上某種環境,這樣才能有歸屬感,換句話說,如果失去了一個標籤,我們存在的價值就沒了。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一個人,可以是保安,可以是司機,同樣可以是醫生,是老師,人的可塑性十分強大,只要瞭解社會的遊戲規則,你可以是社會中的任何角色,但有一點侷限就是,當你逐漸深入到遊戲中時,社會階級會隨著這種深入而逐漸固化,形成最終的階級差異。

說的直白點,我們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中失去方向,最終走入迷途,成為社會角色中的主觀角色,而失去了作為旁觀者的清醒意識,儘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活有種知覺性的理解,能夠凌駕於生活思考生活內部,但這種理解一般受到社會規則所啟發,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又重新適應了規則性的生活。

這彷彿是一個關於思想的死衚衕。

我們受限於這種規則,又想擺脫這種規則,但擺脫並非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想要重新制定一種規則,來吞噬掉之前的規則,讓潛藏在內心中的知覺意識來承載自己的思想世界,讓靈魂成為肉體的主宰。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小丑》的思想,也是如此。

小丑

在瞭解小丑的過去之前,我們很難去了解小丑這個角色,這個充滿著詭異氣息,且精神兮兮的角色的塑造,和DC旗下的《蝙蝠俠》系列始終是脫不開聯繫的,《蝙蝠俠》電影最出名的三部曲,其中又以《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戲份最多,作為蝙蝠俠系列中的主要反派角色,小丑始終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個人魅力。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他雖然沒有強大的能力和堅固的身體,但卻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古怪的想法,這些個人化的標籤讓這個角色充滿了吸引力,憑藉外化在臉上的小丑妝容和不時的怪笑,讓他邪惡卻又滑稽的性格凸顯的更加明顯。

所以表現在小丑身上的,一方面是內在的性格魅力,另一方面則是外在的妝容魅力。

這兩方面在希斯萊傑所扮演的小丑形象(《蝙蝠俠:黑暗騎士》)中表現幾近完美,看過這部電影,你就很難忘記片中小丑邪魅的笑容,作為片中少數幾個反派角色,希斯萊傑的小丑,是我見過處理的最好的反派角色了,甚至連《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大反派貝恩,在我看來也略輸一籌。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這樣反派角色,亦正亦邪,富含故事性,因此挖掘他內在的故事和歷史,會讓這個角色本身更豐滿,更深刻,因此我一直期待有一天能夠看到小丑的獨立作品,在今年,這個願望終於得到了實現。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小丑角色被創立之初算起,到現在大半個世紀,這個角色始終沒有一個清晰地定位,從早期的邊緣反派角色,到險些被腰斬,再到DC重啟,重新設計,成為主要反派角色,這個角色的命運不是一般的曲折,並且,他也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設定,有時候為了更凸顯這個角色某些特點,在細節上有所改動也是常有的事情,這就使得角色本身的故事更加撲朔迷離了。

小丑是怎麼來的?

小丑到底是誰?

小丑為什麼成為了小丑?

這些問題在這個角色還未完全成長起來之前還沒有,但當小丑成為了DC旗下反派中的主要角色之後,我們就需要迫切的解決這個角色的人物背景問題。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我們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我們對角色賦予了情感,這種情感讓角色富有活力,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不再是擺設,因此,在這種迫切的需要簇擁下,《小丑》出現了,他滿足了我們對小丑角色過往經歷的構想,同時,也將這個角色帶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在希斯萊傑參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後,很多人感嘆:希斯萊傑後,再無小丑。

如今,這個定論很可能將會被推翻。

談到小丑的一些設定,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角色,瞭解它所遵循的商業模式和角色定位,但是假如要塑造一個活在過去的小丑角色,其實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欣賞一個角色簡單,但理解一個角色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藉著《小丑》這部電影,我們來好好講講這個關於小丑的故事。

外化的精神世界

文章開頭提到人在社會中必須要遵守社會規則,實際上是為了說明生活中固定存在的形式感,這種形式感必然存在,且永遠存在於我們身邊,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他,但如果突然失去他,你將會成為眾矢之的。

《小丑》中的主角亞瑟·弗萊克就是這樣一位顯然不那麼符合既定形式的人。

一個精神病人,一個小丑,一個窮人,三種標籤集中在一個角色身上,使得角色變得複雜,同時,這也是他悲劇生活的罪惡源頭。

扮演小丑,幫助商店招攬客人,卻被一群街頭混混戲弄,慘遭毆打;想要當個喜劇演員,卻因為患有狂笑不止的精神疾病而飽受嘲笑;好不容易登上舞臺,沒幾天就被電視臺主持人當做笑柄戲弄...生活對於亞瑟並不怎麼友好,原因就在於他和整個世界的格格不入。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沒有人會想要一個動不動就狂笑的小丑,小丑這個角色目的是讓觀眾笑,而不是逗自己笑,角色定位的錯位讓亞瑟始終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小丑,即使他從內心渴望成為這樣一個角色,但是現實是殘忍的,不遵守規則或是不符合形式的角色將會被社會所淘汰,甚至被孤立,於是亞瑟接連丟掉工作,犯下罪行,失去情感,他在慢慢的,一點點的丟掉世界,而世界也在逐漸將他剝離出去,所以電影講的是一種分離的過程,當亞瑟被剝離出世界的時候,就是小丑誕生的時刻。

故事開頭,一場動亂,起因為垃圾廠員工罷工,垃圾回收陷入癱瘓,整個城市陷入一片骯髒、惡臭之中。

這場動亂,不大,也不小,但是卻足以影響人們的生活,於是,成為了人們的焦點,也成了新聞的焦點,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展開的。

焦躁、嘈雜、倉促是這個環境的代名詞,一方面人們在吵嚷著罷工,渴望獲得比現有狀態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們仍需要工作,賺取工資養家餬口,整個社會如同陀螺一般飛速旋轉的,並不會因為一部分的遲滯而分崩離析,雖然不滿足這種乏味的生活,但是人們沒有一個強烈的決心,或者說沒有一個適當的領導者去引導他們改變著一切,所以整個世界並不會有多少變化。

只有當人們意識到他們改變的決心,並願意承擔這種改變的後果時,改變才會發生,而引發這種改變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主角:亞瑟·弗萊克——一個生活落魄,滑稽可笑的小丑。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為什麼是小丑呢?

因為他足夠突出。

歷史上有兩種力量最為可怕:一個是言語的力量,另一個就是符號的力量。

《V字仇殺隊》的V形標記,《浪潮》中的極權思想,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表面上看它們所代表的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想法或符號,但是其內在所具有的深刻寓意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表現在外部的只是思想物化所得來的產物,它們是形式化的思想,但往往比思想更能蠱惑人心。

在《小丑》裡,小丑便是思想的一種外在符號。

電影故事後期,地鐵站里人們蜂擁而行,全都帶著小丑面具,就像在《V字仇殺隊》裡帶著笑臉面具的人們一樣,通過這種外化的精神符號來表達一種思想或情緒。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小丑何時成為這樣一種符號的呢?

在地鐵槍擊案之後。鋪天蓋地的報紙和新聞報道了一個化了小丑裝扮的男人殺害了三名花花公子,使得案件中的“小丑”一下子成了名人,使得他成了發起改變的關鍵人物,而恰巧他所殺害的三個人,是養尊處優的保守派,這樣的巧合,一下子就將階級派系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小丑”這個形象,也就成了這場混戰中的主要角色。

作為小丑角色背後的普通人,亞瑟大概是我們常常提到的loser,他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也不懂如果取悅別人,同時破碎的家庭也是這個角色性格孤僻的原罪,最具有悲劇色彩的地方,還在於他有一個成為諧星的夢想,卻沒有那樣的命運,偶爾在表演中迸發出來的笑聲尖銳突兀,毫無幽默感,甚至有些瘮人,也註定了這個角色的悲劇結局。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他是被社會所孤立的人,是帶有邊緣色彩的人,因此,他更能體會到作為邊緣人群的感受,也更有資格為這群人發聲,領袖品質這個詞,要麼擁有寬廣的胸懷和遠見,要麼就是具有堅定信念和純粹意志的人,只有當你的純粹行為能夠充分展現或代表你的思想的時候,你才能站在相應的位置上,否則,行為或思想都不會有所延伸。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小丑,讓一切成為可能。

關於小丑

《小丑》這個故事,講的其實就是一個“小丑成為小丑”的故事。

這裡的小丑,一個是扮相上的小丑,屬於外化的小丑;一個就是精神上的小丑,顧名思義,也就是內化的小丑,這兩個小丑屬於兩種狀態,也同時對應了故事中主角的兩種生活狀態,事實上,我想說的是,亞瑟大概是一個小丑化的精神分裂患者。

電影雖然沒有直白表現這方面的劇情,但我們卻可以依據一些似是而非的片段,來對我們這種猜測加以佐證。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比如,故事前半段,亞瑟坐在觀眾席裡,受到主持人邀請,登上了最喜歡的脫口秀明星的節目舞臺,成為了聚光燈下極為矚目的人物,正當情緒漸入佳境,但鏡頭又突然一轉,亞瑟呆滯的看著電視,節目仍然在播放,裡面並沒有亞瑟,我們才意識到,之前那段是亞瑟的幻想。

再比如,亞瑟偶遇了同住一個公寓的單親媽媽,對其抱有好感,而這也成為了後來他們順理成章成為戀人的前提,但突然當亞瑟失去了一切,突然闖入了女孩家裡時,又被質問:“為什麼闖入我的公寓”,瞬間將兩者關係拉回到了起點。

彷彿在此之前的所有經歷全部未曾發生,他們之間的愛情只不過是主角單方面的臆想,其實從未發生過,這些經歷只發生在亞瑟的腦海中,但他卻把它當成了現實,也進一步驗證了亞瑟精分的實質。

這種精分也促使了亞瑟情感的變化,當嚴苛的現實一步步逼迫著亞瑟拋棄善良,隱藏在角色內心中的惡就會逐漸被擠壓出來,並佔據其整個身體,而這種惡最具象化的展現,就成了我們在電影中所看的“小丑”。

為什麼會是小丑呢?

因為他足夠私密,一張扮相,一張面具,足以抹掉你身上所有的特點,把你塑造成一個全新的形象,你所做的一切與你的過去無關,只和你的外在符號相關。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所以電影裡,最後亞瑟如願以償登上脫口秀舞臺的時候,他讓別人叫他“小丑”,也暗示著他的改變,存在於他心中的善隨著對整個社會的剝離而逐漸剝離,因此,惡接納了他,併成就了他,惡,就成了小丑唯一的生存法則,這一刻,規則因為小丑而改變。

作惡的極端,就是傳播這種惡,符號的力量我們絕不會陌生,因此,小丑所帶動的暴動,我們也自然能夠猜出一二,一來,我們把它歸咎於哥譚這座城市的腐敗和沒落,二來,我們也絕不會忘記,原生家庭對小丑的影響。

那個渴望成為喜劇之王的外化人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了邪惡和混亂的小丑人格,並最終佔據了小丑的整個身體,可悲的是,這種轉變無法避免。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和《漢尼拔》中的醫生漢尼拔一樣,小丑的精神世界,實際上是飽含著痛苦和淚水的,這一切,被小丑這張滑稽的面具所遮擋,才沒有被人所注意到,那個膽小怕事,快樂且積極向上的小丑始終存在於角色的內心深處,只不過壓抑的世界不允許這種存在,它們打壓他,汙衊他,摧殘他,而這,才是小丑人格轉變的關鍵所在。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丑》

這才是這個角色最能觸動靈魂的地方,也是悲劇的核心。

而我們的心中,其實也有一個小丑,這也是我們悲劇的源頭。

無法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