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夏鹹恩 通訊員 廖原 朱強瑞 杜芳
“這裡比以前住的地方好多了,做什麼都方便,住著很舒服,也很開心。”近日,說起現在的居住條件,鶴峰縣中營鎮茶園村安置點的吳應佳臉上充滿笑容。
吳應佳曾經是中營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自家住房條件過於簡陋偏遠,2017年搬入政府統一修建的安置房——茶園村安置點。
在鶴峰縣,一共有275個安置點,有26127人和吳應佳一樣搬進了安置房,住上了新房子。
完善社區服務 增強居民幸福感
搬進安置點的村民是來自不同村、組的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到同一小區,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都需要不斷適應。為了讓小區住戶轉變生活方式、改變生活習慣、適應集體生活,鶴峰縣易遷辦為每個安置點修建公路,配套文化廣場、便利超市、黨員活動中心等,保障村民的出行、購物、學習、娛樂等。
“社區修了廣場,籃球架、乒乓球檯、健身器材都很齊全,平時休息時我們都喜歡去玩,跳廣場舞的、打球的、聊天的都有。社區還放置很多垃圾桶,有垃圾車定時來清理,到處都很乾淨。水泥路一直通到廣場,算是通車到家門口了,出入都很方便。我們在這兒住得很舒服、很開心。”據吳應佳介紹,村民常常在社區服務中心的組織下開展評優表模、文藝匯演、吃團圓飯等活動,增加了村民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鄰里相處越發親密。
鶴峰縣易遷辦還在安置點整合社區圖書閱覽室功能,設立愛心課堂,每天下午把放學後沒有家長照顧的學生召集起來,由社區工作人員及志願者進行輔導,幫助搬遷群眾解除沒時間帶孩子的後顧之憂。
落實社區管理 增強居民歸屬感
嚴青彬是中營鎮巖子潭安置點的中心戶長,曾經也是貧困戶,2017年搬入安置點,2018年被選上中心戶長。
“我主要負責這裡的矛盾糾紛調解、計生服務、治安管理、環境衛生等工作。這裡有60來戶人家,有兩個幫手和我一起管理,保證及時解決大家的各種需求和問題,讓大家在這裡住得安心。”嚴青彬說。實行戶長管理是鶴峰縣特有的“1+N”管理模式,“1”即一名中心戶長,“N”即因地制宜設立多個樓棟長。
另外,每個安置點都設立社區服務中心,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形成“村委會—安置點—樓棟—單元”的網格服務管理格局,在超過1000人的大型集中安置點單獨設立社區委員會,充分發揮搬遷戶的主體作用。
社區委員會和戶長都由小區居民召開業主大會投票選舉產生,由大家共同商議、制定小區管理辦法,落實安置區物業管理、紅白喜事服務、治安管理等工作,組建治安巡邏隊、文藝宣傳隊等,不僅能保障安置小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還豐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嚴青彬告訴記者,村民們簽訂了村規民約,採用制度上牆的形式進行公示。“我們每天都會巡邏檢查衛生,碰到哪家清潔衛生做得不到位,就會給這家貼提示語,這家人會覺得不好意思,下一次肯定就會注意改進。這個辦法,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
增加就業崗位 增強居民獲得感
在做好服務和管理的同時,鶴峰縣易遷辦還利用生態工程、服務管理體系的建立,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強化宣傳引導,建立管護長效機制,將集中安置點公共廁所後續管理、垃圾汙水治理等工作交給貧困戶,確保公廁規範運行;修建風景區生態停車場,實施生態綠化、生態林業等工程,由當地貧困戶擔任管理工作人員,落實管理經費,為更多的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
此外,對於有能力、有想法的貧困戶給予諮詢幫助及政策支持,幫助他們自主創業;鼓勵生態友好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到易遷安置點建“微工廠”和扶貧車間;大力培養龍頭企業,由政府出臺獎勵政策,對企業給予補助,持續開展結對幫扶,確保搬遷戶穩定就業。
鐵爐村安置點的劉亞紅說:“我在鞋廠的扶貧車間工作,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一年有3萬塊錢。在家附近工作能帶小孩,還能照顧老人,我感覺很不錯。”
對於沒有經濟收入、勞動力弱的貧困戶,鶴峰縣易遷辦還將通過流轉土地和規劃建設預留空地,按標準為搬遷群眾劃分菜地,解決安置小區菜地問題,讓他們搬進新房仍然有地種。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僅是為了讓貧困戶搬出危房,更是讓他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精神面貌有所變化、就業條件有所提高,讓他們有房住、有地種、有事做,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由“輸血”變“造血”,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脫貧,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閱讀更多 恩施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