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日本的第一次脫亞入歐是引進歐洲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第二次脫亞入歐,是在美軍的監督下建立起穩定的民主制度,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三次脫亞入歐將是學德國的反省精神,推進東亞的民主化,建立起東亞聯盟,永葆東亞和平。

日本地處東亞,永遠是中國、朝鮮和俄國的鄰國,永遠搬不走。從地緣上講,永遠不存在脫亞入歐。日本人是黃種人,蒙古人種。日本的文字基礎是漢字。日本有自己固有的傳統神教、佛教和儒教,從人種和人文基礎上講,也不能脫亞入歐。

所謂脫亞入歐,指的是脫離亞洲國家行伍,拋棄亞洲文化固陋,吸納歐洲文化,加入西洋文明國家行列,成為歐洲型民族國家。有人將脫亞入歐稱為“全面西化”,筆者認為稱為“大體西化”更為確切。因為日本雖然在社會制度、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經濟規則、教育體系等方面都採納了歐洲文明,而在文字書法、倫理道德、宗教信仰、風俗慣例等方面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傳統,特別是保持了民族精神。也可以說是“西學為體,日學為用”。

史書上日本只有一次脫亞入歐。筆者根據脫亞入歐的基本概念將二戰後日本的民主化和經濟飛躍稱為第二次脫亞入歐,並由此推論日本的第三次脫亞入歐。第一次脫亞入歐是日本面對危機自行實施的,第二次脫亞入歐是日本戰敗被強制執行的。這兩次脫亞入歐實際上都是“引歐入日”,都是日本一國單獨完成的。第三次脫亞入歐必須同周邊國家一道進行,是“引歐入亞”。

第一次脫亞入歐

“脫亞入歐”的口號是日本近代傑出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首先喊出來的。他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狀況,促進日本的文明開化;另一方面又鼓勵日本人發揚獨立精神,在列強環伺下保持日本獨立。

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福澤諭吉出生於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其父親是一位漢學家。福澤諭吉瞭解中國歷史和孔孟之道。他青年時代在長崎學荷蘭文。他26—34歲期間,三次出訪歐洲和美國。他將歐美見聞寫成《西洋事情》、《西洋導遊》和《西洋衣食住》。這三本書轟動一時,影響甚大。福澤諭吉目睹了歐美國家資本主義實現工業發達、商業繁榮、民富國強、船堅炮利,也反思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封建主義腐朽沒落,遂萌生“脫亞入歐”的思想。

福澤諭吉在《文敏論概略》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他在《脫亞論》一文中更明確主張,日本“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日本之國土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他還呼籲說:“我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

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19世紀中葉,日本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有名譽沒有實權。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國民毫無信仰自由。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商人和荷蘭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統治集團卻加大盤剝和壓榨。隨著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不堪忍受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起義反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佈攘夷。美英荷法四國軍艦炮擊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1865年春,尊王攘夷派提出開港討幕戰略,由攘夷轉向聯夷。英國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並通過戰爭消滅幕府勢力,於1969年6月統一日本。日本建立起由天皇操控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

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以脫亞入歐為國策思想理論基礎,推動近代化政治變革,從1868年起,推動和促成了“明治維新”。政治上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廢藩置縣,摧毀封建制度;經濟上推行統一貨幣,“殖產興業”,學歐美技術,開展工業化浪潮;社會上提倡“文明開化”、生活歐洲化;教育上推行全民教育,強制實施;軍事上成立新的常備軍。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首次完成了脫亞入歐。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1868年,日本的新興勢力以天皇的名義推翻了統治日本達265年的德川幕府,隨後進行了一系列的資本主義性質的變革。這些變革措施包括廢除藩國和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進行土地變革和地稅變革等。變革使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增加了國家稅收。接著日本又實施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三大政策的實施使日本現代工業、現代教育、現代軍隊迅速建立起來。但是,由於日本保守勢力的影響,日本在其經濟、軍事、法律、文化教育和國家管理機構迅速現代化的同時,其政治思想卻出現了倒退。

1878年,日本頒佈“軍人訓誡”,該訓誡的第一條就是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超人的神來崇拜,強調對天皇的絕對忠誠、絕對服從。1890年,天皇頒佈“教育剌語”,把儒家“忠孝仁義”的倫理標準作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並且在各級學校推行“忠君”思想教育。這種政治教育的結果使日本在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與之相對應的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思想未能在日本深入人心,更不用說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體制。這種中國式的政治思想教育為日後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培植了肥沃的土壤,並且幾乎將大和民族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歐洲的君主立憲,是削弱君主的權力,而日本的君主立憲,是強化君主的權力。

日本於1885年組成了第一個內閣政府,日本的第一部憲法於1889年頒佈,第一次國會選舉於1890年舉行。因此,從形式上說,日本自十九世紀未開始就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由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資本主義經濟還不發達,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還沒有深入人心,尤其是封建勢力及其總代表天皇的影響與實力還十分強大,因此,日本的民主道路一直走得十分艱難,民主力量經常遭到迫害與暗算。到1936年5月成立的廣田內閣正式廢除了議會多數政黨組閣的內閣制,法西斯軍部完全控制了日本政治,日本的民主政治徹底走到了盡頭。

從1868年開始,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推行。而30年後中國1898年的戊戌變法徹底失敗,引發民間輿論支持孫文的革命主張。不久,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日寇入侵。

還要指出一點,日本脫亞入歐的成功,兌現了德國宰相俾斯麥的預言。俾斯麥研究了當時中國和日本在德國的留學生成分後得出結論,50年後,日本必強,中國必弱。中國留學生幾乎全是學理工科的,而日本學生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都有。後來的甲午海戰,中國戰敗,證明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極為荒唐的觀念,比日本的“脫亞入歐”落後了一百年。清朝的“洋務運動”時期,經濟也是高速發展的。因專制腐敗,最後是不堪一擊的。

第二次脫亞入歐

日本的第一次脫亞入歐,是不徹底的。本質上是建立了天皇專制的軍國主義制度,對內實行軍國主義教育,對外推行侵略政策。當時整個歐洲也沒有確立人權觀念。日本屢次發動一系列侵華侵朝反美戰爭,如甲午海戰,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等。中國當時雖然積貧積弱,但在國人頑強的抵抗下,進行了持久戰,英勇抗擊日本侵略。後來美國、英國和蘇聯先後對日宣戰,消滅了日軍主力。美國還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的抵抗意識徹底崩潰,於1945年8月14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1945年8月底,美軍進駐日本,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制推行民主化。同年10月4日,盟軍總部命令日本政府“解除對政治、宗教方面的限制”。11日又發佈五大指令:給婦女參政權,鼓勵工人建立工會,教育民主化,廢除專制政府,促進經濟民主化。

1946年1月,日本自由黨、進步黨(後改為民主黨)、社會黨相繼成立。1946年4月日本舉行戰後首次眾議院選舉。

1946年10月由盟軍修改的憲法在國會通過並於 1947年5月3日生效。新憲法廢除了天皇的權力,規定“主權屬於國民”,天皇只是作為日本國的象徵。新憲法規定日本為議會制國家,內閣對國會負責,行政權由內閣執行。新憲法的實行標誌著日本天皇專制體制的終結和虛君立憲制的確立。日本自此完全實現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二戰後日本推行民主化一帆風順,主要原因在於:一是美軍壓境。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共和民主制國家。美國有在全球推進民主化的使命感。美國當然不能容忍日本繼續保留軍國主義制度,必定要廢除它,建立民主制度。在駐日美軍的威懾下,日本的封建殘餘勢力和軍國主義勢力不敢再有復辟專制的想法或者即使有也不敢去實施。二是法西斯專制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災難,也使日本人民遭受了無盡的痛苦,除極少數極端分子外,絕大多數的日本人已經從思想上徹底拋棄了專制政治與軍國主義;此外,戰後實行的民主在政治上給日本人帶來了和平、自由與人權,在經濟上帶來了繁榮與富足,在外交上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民主政治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如此巨大的利益使民主在日本更加深入人心,更不可逆轉。

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直到今天,日本的民主政治從來沒有出現過倒退的現象。日本的民主力量也從來沒有受到過迫害與暗算,而是不斷地壯大並且一直牢牢地掌握著國家的政權。日本民主力量能有今天這樣的局面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深刻的原因。首先是美國的軍隊一直駐紮在日本,作為世界民主政治的保護神,美國不能容忍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非民主的東西,更不用說它佔領下的日本。強制推行民主化,建立起歐美式的民主制度,再次促進日本高速發展。

第三次脫亞入歐

筆者認為,日本還將進行第三次脫亞入歐,那就是引進德國的反省文化,化敵為友,同周邊國家建立起真正的友好睦鄰關係,走德國、法國和歐盟的路子,建立起東亞經濟聯盟或者自由貿易區。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想用武力統一歐洲,都失敗了。但歐洲用和平的方法建立起歐盟,統一了歐洲。日本天皇和軍閥曾經妄圖用武力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也歸於失敗。以後,用和平理性共贏的方式,建立東亞經濟圈是完全可能的。

現在日本極端右翼特別擔心中國對日清算。他們希望篡改歷史,抹殺日本侵華罪行,不承認南京大屠殺,而且積極推動分裂中國,大力支持中國的分裂勢力。他們認為,中國分裂了,對日本的威脅就小了。

日本應該要學德國,深刻反思自己,勇於承擔歷史責任,才能獲得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諒解,建立互信,攜手前進。

日本的三次“脫亞入歐”

但願日本第三次“脫亞入歐”能夠成功,與中國和周邊國家建立起友好睦鄰關係,消除戰爭,永遠文明和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