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馬來西亞,吉隆坡市,檳城喬治市,2019年8月。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在前一篇《馬來西亞的檳城炒粿》中留下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式料理(漢餐)標誌?

在馬來西亞的旅行中的第一頓中餐,在吉隆坡茨廠街(唐人街)的一家粵式餐廳,點了三份主食(見《馬來西亞的粵式靚湯》),其中最具中國味道的是蝦球炒河粉。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吉隆坡粵式炒河粉


為什麼這道炒河粉如此中國?因為是河粉麼?

雖然我們認為很多食物是中國發明的,其實也拿不出明確的證據。以稻米制品為例:現代基因技術測定,野生稻米分別在中國和印度被馴化,並在亞洲東南部種植了上萬年,作為一種稻米制品,河粉(以及與之接近的粿條)的製作技術可能誕生於中國南方,也可能在越南或泰國,更可能在幾個地區同時出現。

因此,大多數食品,難以從原料加工上區分料理風格。除了米飯饅頭一類的單純性主食,各個國家、地區飲食差異主要體現在何處?除了烹飪技法,那就是“尋味中國”裡最重要的一個字——味。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吉隆坡泰式海鮮炒米粉


上面這張圖片是吉隆坡一家泰式餐廳的炒米粉,雖然都是炒制,成菜後外觀上與粵式炒河粉有很大差別,忽略配菜,最重要的差異是調味品:粵菜用中式醬油,泰式用甜辣醬和魚露,它們帶來的口味大相徑庭。

醬油,這一必然發源於中國的傳統調味品,以及大醬、豆豉等大豆類製品所塑造的口味,是中式料理的標誌,並影響到周邊的韓國、日本等國。​這些國家共同構成了東亞飲食文化圈,在國際上一般稱為“儒文化圈”,這麼說是為了顯得高雅些,畢竟“打醬油圈”這麼專業化的名詞,一般人也不太懂。

然而,馬來西亞的中式料理卻有些不同的味道。第一次品嚐粵式炒河粉,就覺得奇怪:怎麼有股子糊味?顏色這麼深?看配料,如此簡單,這味道就是醬油帶來的。猛然間想起,這就是馬來西亞的黑醬油。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黑醬油當然不是生抽,也不是老抽。它是在傳統醬油的基礎上加入了糖蜜、糖烏(焦糖色素),顯得更濃稠。黑醬油的含鈉量不高,含糖量卻不低。採用中式大火爆炒時加入黑醬油,會產生一種特別的焦香,並給菜餚添加較深的顏色,有點像中式烹飪的熬糖色。或者說,使用黑醬油烹飪,都給菜上的糖色,因此口味鹹中帶微甜。

因此,馬來西亞的中式料理,外觀都是烏漆嘛黑或者黃不拉幾的,一副被炒焦了的模樣和氣息,吃起來卻有一種特別的焦香氣,習慣了覺得挺好。黑醬油的味道如此獨特而濃烈,你嘗一口就能分辨出某道菜是不是新馬的中式料理,當然,看一眼也能認得出。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檳城福建炒麵

或許有些熟悉東南亞的人會說:大馬、印尼、泰國菜裡也有醬油,憑什麼它就是中餐的標誌?

首先,醬油原產於中原。漢人開始用醬油的時代,東南亞人的先祖大多還蹲在樹上呢。醬油在向外流傳的過程中,也會根據地域的食材等產生變化,比如這新馬的黑醬油,只能說與中式醬油很接近,但已經有了明顯變化。東南亞本地菜用的是甜醬油,裡面加了棕櫚糖,那東西在中國根本就沒有。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黑醬油

後記:

大豆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由大豆加工而成的豆油、豆腐、豆漿、腐乳、臭豆腐、豆芽、豆醬、醬油、豆豉等,是漢餐標誌性的食材和口味。可以說,沒有大豆製品,就沒有中國味道的靈魂。關於大豆的故事,咱們以後慢慢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