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生命質感的教育——記“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烏蘭浩特市第十二中學校長王建華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所好學校,必然擁有一位好校長。這樣的好校長,並不是用各種榮譽、證書堆砌起來的,而是留給學校多少文化瑰寶。這樣的好學校,並不是用各種學科競賽、升學率和名師專家包裝起來的,而是真正從人的角度來教育人、培養人和發展人。

此前,對於好學校、好校長沒有特別深刻的認識,直到走進烏蘭浩特市第十二中學,走近這裡的師生、走近家長、走近校長王建華,讓記者對“一個好校長能成就一所好學校”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理解。

識其人——潛心育桃李 靜待滿園芳

一個好校長,不僅要有學問,更要有誠信、正直、豁達、坦誠、虛懷若谷的人格力量,要以自身的才智、風度、親和力、感召力去凝聚師心。

王建華1993年大學畢業後就回到家鄉烏蘭浩特投身教育事業,多年的從教經驗和教育實踐讓他對教育事業有著特殊的情感,對教育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2011年12月,烏蘭浩特市第十二中學校長競聘,王建華以綜合第一名的成績來到百廢待興的十二中任校長。

十二中始建於1984年,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三易校址,幾經沉浮。 (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王建華上任時,十二中剛剛解決生存的問題,面對社會不認同,家長不認可,學生不選擇的“三不”窘境,學校發展舉步維艱。面對困境,王建華帶領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沒有抱怨、沒有退縮,以堅韌的執行力和鍥而不捨的奮發精神,在內涵發展、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大膽實踐,開創了一條薄弱學校迅速崛起之路。

“這些年,我們校長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沒有節日雙休,沒有寒暑假。校園裡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一校之長都能這樣,我們做普通老師的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幹呢。”十二中老師張宏傑言語樸實地說。王建華上任後,學校有了新起色。他無論做什麼事都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他可以俯下身,面對面傾聽孩子心聲;他可以沉下心,聽老師對於教改的理念和建議;他可以邁開腳,為了學校的發展四處奔波;他可以靜下心,為了教育事業發展殫精竭慮。

前不久,王建華作為自治區義務教育的唯一代表榮獲2019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成為烏蘭浩特市教育系統獲此榮譽的第一人。除此之外,中國好校長、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德育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標兵等等,眾多榮譽見證著王建華多年來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辛苦耕耘的碩果。

聞其道——追求有生命質感的教育

好校長不在於他管多少,而是在於他能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師和影響教師,點燃教師心靈中那支待燃的火把,用智慧去喚起教師對教書育人的渴望和理想的追求。

在十二中走一走、轉一轉,你會感受到學生們蓬勃向上的朝氣、積極求學的氛圍;老師們愛崗敬業的工作、無私奉獻的付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兩年的升高中考試中,十二中的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一個曾經“不入流”的弱校如今不但聲名鵲起,還成了炙手可熱的“名校”。王建華是如何帶領這所學校成功逆襲的呢?

思路決定出路。在王建華心中始終有發展的理念,他把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自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一直放在心上。

來到十二中後,王建華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實行人性化管理,創造一切條件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努力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通過評選“每週師德之星”“月度人物”,用身邊的榜樣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評選“免檢教師”,激勵教師產生職業自覺,體驗事業成功感;落實“全員育人導師制”,讓每一位教職工都履行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實施“青藍工程”,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今年28歲的趙寒穎,四年前來到十二中任教,年輕的年紀、貧乏的經驗讓她初入職場略顯生澀,然而僅僅一節公開課,王建華就發現了她身上的閃光點,決定讓她擔任初一新生班主任。校長的信任和肯定給了趙寒穎巨大的信心和動力,憑藉著對孩子們的喜愛,對工作的熱情,她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智慧和能力。像趙寒穎這樣的年輕教師,在十二中還有很多,他們都在各個年組擔任骨幹,也成為學校教師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王建華表示,“發現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促進教師學會發現:發現他人的優長,在比較中提高;發現自己的優長,樹立自信,不斷進步。

王建華還積極倡導“以校為家,愛校如家”的家文化,全面實施以“愛與尊重”為核心的人本管理。學校各項制度和管理細節處處體現人文關懷,領導視教師為親人,教師待學生如子女,積極營造“親如一家人”的和諧氛圍。

“我們經常能在學校看到王校長,每次他都特別和藹可親地和我們交談,還經常到宿舍瞭解我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王校長沒有架子,就像我們的長輩一樣。”就讀於十二中的初二學生白松這樣描述王建華。這些年來,王建華堅持深入老師、深入學生,瞭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班子成員+班主任+科任教師”的寒暑假家訪活動至今已走過六個年頭,王建華每天堅持的“校長一天一個班級講課”活動也已經堅持了五年。他為孤兒和困難學生開設的“創業空間”,讓特殊的孩子開闊了視野,找到了成功的快樂。師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得到極大提升,工作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見其行——以匠人之心守教育本真

校長最大的價值是能否為教師提供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的環境;對待學生,不歧視、不拋棄、不放棄。

有想法、敢創新、有魄力、有遠見……這是家長和老師們口中的王建華。

“這幾年,王校長沒少帶我們出去學習。外面先進的教育理念、創新的教育方法等很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讓我們能在教育教學中拓展思路、開闊視野、提高效率。”十二中副校長劉海平感慨地說。

八年來,王建華帶領全校師生創新辦學思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聯繫高端、搭建平臺、走出去、請進來”等開放辦學舉措,與國內一流的人大附中、上海滬新中學、瀋陽第一三四中學等六所學校結成友好校或姊妹校,在教育教學、師資提升、學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層次合作,極大提升了學校核心競爭力。課堂教學上,王建華帶領十二中在內蒙古率先實施了“楊寶臣差異勢能教育”等教學模式,並探索出獨具十二中特色的“三導四學五課型”,提出“六會教育”,著力打造育人品牌。多元化教學改革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健康成長。

王建華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王秀娟就是其中一個。

王秀娟在天津工作,丈夫在北京工作,丈夫老家在烏蘭浩特。2016年,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們夫婦看到了王建華的一篇家訪報道,直覺告訴他們,這個校長是一個用心在做教育的人。在丈夫支持下,她把兒子轉到了十二中就讀。兩年多的初中生活不僅讓孩子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還順利升入了理想高中。

在十二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主角,老師們會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幫助他們不斷進步。“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與其抱怨差異,不如正視差異,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是王建華的教育理念,也是十二中全體老師心中的信念:對待學生,不歧視、不拋棄、不放棄。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培養出了精神的高貴和豐滿。

八年來,王建華帶領十二中發展、崛起,他以對教育本質的正確理解,對教育目標的精準凝鍊,對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書寫了令人矚目的輝煌。學校前行的腳步,讓興安人記住了十二中,認識了王建華,而面對眾多成就和榮譽,王建華沒有絲毫懈怠,他仍以匠人之心,守教育本真,執著地追求著他心中有生命質感的教育。

□記者 李靜 張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