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激盪全球文化、書寫城市新篇

新華社上海11月17日電 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激盪全球文化、書寫城市新篇

新華社記者孫麗萍、吳霞

17日晚,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落幕,為冬日上海“定格”絢爛藝術風景。

過去一個月,全球演藝界、藝術收藏界人士競相“打卡”上海。全球文化在上海激盪交融——42臺、97場“好戲”輪番上演,數十臺國際藝術大展精彩紛呈,力推這座城市全力向“亞洲演藝之都”和國際文化大都市躍升。

新作“潮湧”:延續城市紅色血脈

用海派雜技再現驚心動魄的《戰上海》,以原汁原味上海聲音呈現的原創滬劇《一號機密》,有“好萊塢大片既視感”的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藝術節期間,上海打造的“紅色三部曲”集體呈現舞臺,叫好又叫座。

眾多主旋律作品紛至沓來:更創新、更年輕……它們用不同的藝術樣式,激活上海的“紅色基因”。

11月13日晚,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創作的第十一交響曲《潮》作為本屆藝術節委約作品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全球首演。“90後”作曲家選擇以“潮”作為時代變革的象徵,用音樂的視角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滄桑鉅變。

24歲,是《戰上海》演員陣容的平均年齡;《一號機密》由上海滬劇院優秀中青年演員共同主演;《永不消逝的電波》主創都是“80後”。

“面對今天的觀眾,面對今天的時代,紅色題材要有新的闡釋和表現。年輕人的表達,國際化的語言,讓紅色題材創作更有生命力。”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說。

朋友圈“擴容”:全球文化激盪交融

創辦於1999年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興,如今已成長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平臺。

藝術節上,藝術之外,“生意”也呈井噴之勢。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演藝展覽機構今年共達成500餘個合作意向,其中“走出去”意向為196項,“引進來”意向達184項。

越中國、越國際;越未來、越國際……藝術節正折射出這樣的趨勢。中國藝術家章達明以VR技術打造的現代舞《眼眶》,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驚豔亮相,短短兩天就收穫62個合作意向。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給了觀眾一個‘看世界’的機會,也給藝術家們接觸世界的機會。它是通往世界的窗,給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嶄新視角。”美國著名戲劇導演羅伯特·威爾遜說。

創新探索:藝術節輻射“跨界效應”

藝術節再美好,一年一度僅有一個月時間。如何將藝術節效應延伸、拓展?上海國際藝術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創新、跨界。

借力“文旅融合”,上海國際藝術節不僅從劇場走向遍佈上海全市的藝術場館、商業中心、公共藝術空間,更打造出“全城觀演”的大都市夜經濟新模式。

從“地面”到“雲上”,巧用科技力量,大大擴展了藝術節的影響力。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惠民板塊——“藝術天空”,今年在多個視頻平臺開通直播專區,用“5G+4K”的高科技在“雲上”直播包括柏林廣播合唱團森林音樂會、英國音樂喜劇秀《歡樂頌》等在內的精彩演出,眾多網民紛紛點贊。

開放、創新、包容……以六千多平方公里為舞臺,浦江之畔的上海正吸收全球文化精髓、講述中國故事,揮灑藝術筆墨、書寫城市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