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孩子上小學以後,學習任務,漸漸多了起來,除了要算數,還要背課文,英語課還要抽查默寫單詞,很多知識點都要背誦,家長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跟得上老師的教學進度,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監督孩子,十分累人。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欣欣爸爸表示,自女兒從上了三年級以後,晚上時間家裡就沒安靜過,全是欣欣媽媽輔導女兒,寫作業的崩潰聲音:“天哪!這道題我昨晚不是剛教過你嗎?你怎麼又忘了!”“欣欣,單詞聽寫為什麼只寫對了幾個?昨晚不是和你一起背過了嗎?”“快點快點,你看,都幾點了,課文第一段都沒背下來,你要背到天亮嗎?”但花這麼長時間陪孩子學習,欣欣成績還是不見起色,考試的時候,詩句沒背出來,計算題忘記算法,英語單詞一個也記不住。其實,崩潰的不止家長二人,欣欣也很疲憊,經常說“課文太長了,我記不住,太難了,我不想背了”,全家為此很是發愁。

“死記硬背”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對於低年級時期的學習,死記硬背是起到一定作用的,比如1+1=2,a,o,e等拼音背下來後,在考試的時候,根據記憶填好,就能拿到好成績。但是,隨著學習內容的複雜,這個方法便不再管用,如果不及時變通改變方法,不僅成績上不去,可能會受到“死記硬背”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死記硬背”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對學習感到厭煩

人不是機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久了,大腦會感到疲憊,如果只是靠著單純地死記,孩子很快就會陷入“背了忘,忘了背”的循環當中;而且人的記憶力有限,所背誦的內容,過了記憶週期以後,就會漸漸地忘記,甚至有的孩子,還經歷過考前全記得,到了考場以後,因為緊張而全部忘記了的情況。所以,靠死記硬背是無法記住全部的學習知識,當孩子發現他花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沒有用以後,身心的疲勞會使他對學習感到厭煩。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2.形成慣性思維

有的學生比較刻苦,會比常人花更多的時間,在“死記硬背”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成績,因此,嚐到甜頭以後,便不願意進行更多的思考,在考試中,遇見相似題型,便套入記住的解法;但這樣的學習方法,也不是長久之計,靠死記硬背對於學習和做題,只停留在“套入公式”的刻板印象裡,對學習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學了更難的內容後,就更加不會寫了。

3.學習效率低

有的孩子只花了半個小時就全部寫完了,有的孩子和欣欣一樣,在父母的陪伴下,寫到深夜,還沒完成任務,這就是學習方法不同,帶來的不同效率。“死記硬背”相對理解做題是一項“體力活”,孩子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在身體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就會效率低下;而靠理解變通記憶的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會比較深入,知道學習原理之後,就能輕鬆做題,效率自然就更高了。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學習方法很重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成績,而影響學習方法的背後原因,是人的思維。長期“死記硬背”不僅會對學習成績沒有提高,還會影響人的思考,讓人形成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人一旦按照固有思維思路展開思考問題,那麼在對待人、感情和事物上,就會受到束縛,無法得到新的突破,這就是“定勢效應”。

二、“定勢效應”有利也有弊,警惕孩子陷入“僵化”思維

1.“定勢效應”會讓思維先入為主

舉個例子,在生活常識裡,“鐵”給人的印象是沉、重、硬的物品,而“棉花”則是相對柔軟、輕盈的物品,但如果向孩子提問“一斤鐵和一斤棉花哪個比較重”,肯定還是會有人說,是一斤鐵比較重。第一反應說鐵比較重的,就是受到了“定勢效應”的影響,大家先入為主地帶入了鐵給人的印象,思維受到了束縛,沒有自主思考,就全憑刻板印象答題。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2.“定勢效應”容易讓思維停留在“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需要接觸新的學習方法、進入不熟悉的領域。在孩子的學習經驗中,他們對於“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比較熟悉,所以這是孩子的學習舒適區,喜歡舒適、依賴熟悉的事物,是人類的本能,在固有的思維模式影響下,孩子可能不願意去接觸新的學習方法,而更加依賴“死記硬背”的熟悉感。

3.“定勢效應”讓孩子喪失創新能力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學習知識來了解越發廣闊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習了知識,而受到知識帶來的思維禁錮: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對各種事物還沒有概念,看到紙上畫一個圈,他會說是月亮,是一個球、一個碗,甚至是一顆糖;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看到紙上的一個圈,會下意識認為是數字0或者字母0,但不會再有其他聯想了,孩子的創造天性慢慢地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僵化思維。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有潛力的,學習成績差,並不是因為智商的問題,只是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不要讓“學習”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不要“死記硬背”,讓孩子陷入“僵化”思維。

三、家長怎樣才能避免孩子陷入“僵化”思維?

1.耐心回答孩子的“為什麼”,反問孩子“為什麼”

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吃力跟不上時,先不要著急,有一些孩子理解比較慢,家長的催促,可能無意識給他們增添了壓力,為了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為什麼”要耐心回答,不要以“和學習無關”為理由拒絕孩子;與此同時,家長要學會反過來問孩子“為什麼”,目的是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可以根據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鼓勵他們的思考行為。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2.鼓勵孩子多閱讀,擴大知識面

閱讀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視野更加寬闊等,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孩子的思考,會得到質的飛躍。在書籍的選擇方面,為了能夠讓孩子有耐心閱讀,可以先選擇繪本、故事等,內容也可以多樣一點,比如健康,自然,童話,百科等,循序漸進,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3.不阻止孩子玩遊戲,多多接觸大自然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於心急,擔心影響孩子學習,便限制孩子其他娛樂活動,甚至連日常玩遊戲的時間,都要加以控制,事實上,除去電子遊戲、玩拼圖、拼樂高等遊戲,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耐心和創造力,在娛樂中,開發孩子的智力;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多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暫時忘記學習壓力,帶他們去看看書本以外的景色,讓他們知道蝴蝶不止一種顏色、蝸牛挪動是真的很慢,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想知道的真相,這比家長和老師的理論教育,要讓人印象深刻多了。

“死記硬背”阻斷孩子思考,可能會造成思維僵化,家長要警惕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耐心,不僅是孩子要避免陷入“僵化”思維,家長也要注意不要用僵化思維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不只是父母的陪伴很重要,父母的理解也很重要。

總的來說,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擁有自主思考能力,孩子的思維靈活不僵化,自然而然就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了保護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家長不要扼殺孩子玩耍的天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了開發孩子的思維,家長還需要多多引導孩子,多問孩子“為什麼”,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讓他們從勞逸結合的學習中,探索更加廣闊的世界。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也“死記硬背”嗎?效果怎麼樣?你認同這個學習方法嗎?歡迎大家分享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