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水鄉古鎮朱家角,儘管商業化,卻猶如《雨巷》再現


現代詩人戴望舒,曾於1927年在上海松江澱山湖朋友家寓居時寫過一篇現代詩《雨巷》。詩中抒情地描述了主人公在雨中的江南小巷裡“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希望、迷茫、朦朧交織著,一切又轉瞬即逝,“像夢中飄過”。巧合的是,我們此時所在的水鄉小鎮恰好就是澱山湖畔的古鎮朱家角,更巧的是,此時此刻古鎮同樣淅淅瀝瀝下著雨……這一切都與詩人筆下的《雨巷》情境相吻合。

從上海城區去朱家角古鎮僅僅4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開車去,一個多小時就夠了,即使坐地鐵過去,也用不了兩小時。所以,每到週末小鎮都會成為上海市民最常去的逛街地點。若到了小長假黃金週時,還要加上更多的外地遊客。

朱家角雖然是一個僅僅1.5平方公里大小的水鄉景區,但它現在依然是當地人一直生活居住的鎮子,具有濃重的煙火氣息,當我們走進古鎮的時候,所有看到的場景仍然非常生活化。

雨天在古鎮裡漫步到處都溼漉漉的:36座古橋,每一座下面都有一條悠長的河道,臨河而建的古民居被河水浸潤著,天上淅瀝瀝飄著雨點,腳底下有些泥濘,撐著雨傘的路人與我們擦肩而過……這種“壞天氣”會讓大多數人感覺不爽,但如果你讀過戴望舒的《雨巷》,或許就會有不同的感覺。

在雨中漫遊古鎮北大街時,會更有“雨巷”的情境感:你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數百年的歷史建築,古色古香的老店,古橋,以及許多狹窄的小巷。只是不知詩人戴望舒是否也曾走過這條古樸典雅的江南老街。因為此時是雨天,往日熱鬧擁擠的古街上,只有零散的遊客,雨滴從街道兩側的屋簷上落下,如斷了線的串珠一樣,讓人有些失落、傷感。我們此時只待一位“撐著油紙傘”、“結著愁怨的姑娘”出現,幾乎就能在《雨巷》中“身臨其境”。


據說,由於朱家角古鎮緊鄰澱山湖,有著諸多支流來水進入鎮區,構成了古鎮九條縱橫交織的河道,豐富的水路如蛛網一樣遍佈古鎮各處,河道之間亦有36座古橋相互連通,方便居民往來交通,也最能引起遊客來此打卡拍照的興趣。每到大小假日,小鎮遊者雲集,繁華熱鬧,以至於朱家角亦有“上海的威尼斯”和“滬郊的好萊塢”的美譽。

朱家角水鄉古鎮有著大大小小36座古橋,而最窄的石橋僅一米多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建於1571年的放生橋,它也是這座古鎮裡最主要的一處古橋景點。據說,朱家角的五孔放生橋是上海地區目前最出名的一座石拱橋建築:長約70米,高6米的石橋結構,在整個地區成為最長、最大和最高的一座古橋。

不知不覺,雨逐漸大了起來。放生橋上出現了花花綠綠的各色雨傘所,但唯獨缺少一把油紙傘。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手腕和脖頸上,讓人心生寒意,此時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戴望舒筆下“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的“內心卻結著憂愁、哀怨”。


雨越下越大,古鎮街道上的遊客也越來越少。因為沒遇到撐油紙傘的姑娘,我們也只好悻悻地躲進茶館避雨,只剩河道上孤零零的幾艘木船還在苦苦等待。

只用了一盞茶的功夫,外面的雨又變小了。我們帶上器材趕緊出發,返回到鎮子裡繼續拍攝。在小巷子裡來回穿行,除了可以看到鱗次櫛比的無數明清民居外,最多的還是當地人開設的特色餐廳,酒吧咖啡店,以及有點俗氣的紀念品商店。不得不說,雖然朱家角在10年前已經取消了景區門票,但它同時也淪陷成了一座商業化古鎮。但歸根到底,“免票”終歸還是一件惠及遊客的好事:在遊覽期間,所有的消費都由你自主決定,來去也更方便。

古鎮的小巷多沿河道開闢,縱橫交錯,逛起來就像走迷宮。巷子與巷子之間皆以古橋相連,小店兒、咖啡館、古色古香的民宅也圍著大大小小的石橋而建,其中一些古橋在雨中自然而然地會散發出一種古老的氣息,讓人著迷。


在古鎮的任何一個位置,幾乎都能看到美美的河道景觀,適合於攝影創作。特別是在雨中,雨水從古老的民居房簷滴落到河面時,會給人一種非常典型的江南氣質。當地人告訴我,朱家角古鎮裡一共有36座歷史悠久的古橋,幾乎每一座都經過了獨特的設計,它們的造型、寬窄,甚至橋身風格,都與周圍的建築環境渾然天成。

從我的現場感受來說,朱家角古鎮可能沒有周莊、同裡等鄰近的大牌江南水鄉壯觀,但在同樣商業化的維度下,朱家角景區沒有門票,而且更具有江南水鄉的煙火氣息。特別是在雨中,真的可以讓人感受到《雨巷》的情境,是個值得一日遊的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