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作為父母,你一定體驗過“熊孩子”的力量。尤其是,他還覬覦你的錢袋子。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你小時候是否覬覦過父母的錢?

反正我小時候就覬覦過,不過看到隔壁小孩兒因為偷錢被父母暴打一頓嗷嗷叫,就再沒了伸爪子的念頭。

說到為什麼想要錢,已經沒多大印象了,或許是想吃父母一般不給買的零食?看到別的小朋友有很多零花錢眼饞?想體驗“有錢”的感覺?

有偷錢念頭的小孩兒其實真不少,有些被父母逮住了一頓胖揍,有些就這麼矇混過去了。他們隱隱約約知道這種行為不對,卻意識不到“偷”是個多麼嚴重的概念。

他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錢的重要性。

作為大人,遇到孩子有偷錢的行為先別動怒。不妨設想一個問題:

“孩子真的是因為想要錢才偷錢的嗎?”

有沒有一種可能,孩子偷錢的目的不是錢,而是某種訴求?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孩子偷錢的原因

作為家長,如果不去體察孩子偷錢的心理,直接動怒,會導致類似事件的不斷髮生。事實上,孩子偷錢,包含以下幾種情況:

(1)交流不足

有些孩子會有如下表現:

  • 想要某樣東西,但是說不出口;
  • 說了,覺得父母也不會給自己買;
  • 覺得說了也沒什麼用。

這種心理,常常會促發孩子去偷父母的錢。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所以父母通常很難讓孩子擁有其他孩子擁有的東西。但是,經常對孩子說“不行,不行”的父母,很容易激發孩子的不滿,孩子只會日思夜想“為什麼爸媽啥都不給我買呢?”

孩子出現偷錢傾向,通常是在其能夠理解父母話語意思的年紀。所以,建議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清楚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買”,以及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會買”。

此外,父母還要一起思考在什麼情況下會給孩子買。如果只說不買,很可能引發孩子的偷盜行為。

我說一個身邊朋友,Y君的故事吧。

Y君是一名國企員工,工資不算高,但通常不用加班。她兒子9歲,上三年級。Y君除了日常上班以外,還會通過寫頭條文章、製作小視頻、做微商等來賺取一些額外收入。在Y君眼裡,搞副業讓她很開心,因為能賺取額外費用。

Y君的兒子從小就喜歡玩玩具和畫畫,看到商場的玩具就拔不動腿。

後來,Y君採用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帶著兒子一起“做任務”,賺取費用滿足兒子的部分心願。比如,Y君會在週末帶著兒子一起整理家中不需要的物品,然後放在某魚上賣掉,還會和兒子聊天,讓他想一些故事和印象深刻的事情,一起完成一篇文章。

Y君滿足兒子的方式,就是月初累計他的成長值,一下子給完一個月的錢,告訴他:“自己選擇買什麼,花完這個月就沒了。”

當然,父母如果設計給孩子佈置任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合法性。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交流起來很不容易,切忌暴躁,耐心和孩子溝通呀~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2)關心不夠

和溝通類似,父母可以想想自己平時是否足夠關心孩子?

孩子渴望得到濃厚關心的意願,往往是超乎大人想象的。有些孩子很迷茫,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提高父母對自己的興趣,最終選擇了偷盜的行為。

尤其是孩子比較多,父母都工作回家比較晚的家庭,孩子會誤以為父母不怎麼愛自己,變得沉默、鬱悶和焦躁。

與嬰兒期相比,兒童的身體在不斷成長,但心理遠沒有達到大人的程度。哪怕是大人,不也時常會萌發寂寞的感覺嗎?

便攜手機的發明,更是讓溝通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大人成天看手機,更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變得不安。

如果不能通過好好說話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訴諸於偷盜和暴力等極端行為。

所以,從小和孩子建立親密的溝通關係,非常非常重要。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3)欺凌·勒索·慫恿

孩子最近有沒有和奇怪的朋友一起玩兒呢?

欺凌、恐嚇、慫恿等,也是孩子偷盜的一大因素。

或許,你就是問孩子也不會告訴你什麼。但如果直接呵斥或體罰,孩子就會完全喪失逃避的地方,精神也就無所寄託。所以,父母還是要耐心詢問並傾聽孩子的故事。

如果真的出現霸凌和恐嚇,家長要和專業人員一同協商處理,這樣才能儘早解決問題。必要時,馬上報警。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4)社交能力不足

有這樣一群孩子,看到別的孩子請自己吃東西或者買禮物,就想搭建親密的友誼關係。但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會選擇用金錢解決。

如果父母沒有和孩子搭建良好的溝通關係,孩子就會很容易在社交方面出現問題。所以,作為父母,平時一定要養成和孩子對話的習慣。

此外,一些父母會誤以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因為受到了朋友的霸凌和勒索,對孩子的朋友造成困擾,進而破壞孩子的社交關係,導致沒有朋友和孩子玩耍。

所以,在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耐心和逐一確認,以搭建孩子的安全感,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對策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溝通”。

現在,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可不止是面對面一種。如果工作繁忙,可以在家裡製作一張留言板,每天和孩子進行一些信息互換。

哪怕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父母也不能放鬆與孩子的日常交流。

關鍵詞就是:每天、堅持。

孩子的溝通能力不足,是家長溝通能力的反饋。平常讀一些與孩子交流的書籍,也是不錯的選擇。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後記

孩子偷錢,是一種求救信號

忽視這種信號,直接呵斥和責罰,或許會讓孩子進入歧途。作為家長,要及時修正這條軌道。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或者也覬覦過爸媽的錢,回憶那時的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你會怎麼做?答案,一定會呼之欲出。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

精益醫療頭條號,每天為你講述有理有據的醫學知識~~

醫學心理行為分析:孩子“偷”爸媽錢,其實是一種求救信號

精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