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10月14日,25歲的韓國女藝人崔雪莉在家中上吊自殺,引起網絡廣泛議論。

11月9日,江蘇揚州一名17歲少年小馬(化名)因為自己的考試成績,排名從年級40名,50名......一直退步到200多名,自己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就選擇了輕生,遺體在寶應船閘被發現。父母嚎啕大哭,“怎麼也不能接受,日夜都在找他”。

青春正是美麗綻放的華年。孩子,你為什麼選擇凋謝?

按照我國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正態分佈曲線,把14~30歲確定為青少年(《青少年社會工作》陸士楨)。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自殺的定義是:自我終止生命的人類行為。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1 易逝又易折的青春:青少年自殺調查報告

近兩年來網上報道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有多起。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17歲男孩只因被媽媽批評,縱身跳下盧浦大橋身亡。

2018年12月7日,餘干黃金埠團湖村17歲的少年小江自殺。孩子生前曾有過自殺史,這一次離家出走,依然選擇了輕生。

一個個幼嫩的生命就如此凋零了,讓人心痛。

據新華社文章《和諧社會需要尊重和鼓勵失敗者》中的數字,國際平均自殺率僅為10萬分之10,中國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我國每年自殺人數達28.7萬,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也就是說我國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同時還有8個人自殺未遂。

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位居全球第一。16%的中國學生曾很認真地考慮過自殺,成功自殺者達15萬人以上。

這是令人心驚而不安的數字。

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及家庭壓力、負性生活事件與自身人格障礙綜合作用的結果。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2 誰在操縱自殺:過大的社會壓力是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外因

工人日報要聞部主任石述思說:從社會層面上來說,階層斷裂,貧富分化嚴重。我國基尼係數為0.47-0.48,嚴重超過國際“警戒線”0.4。也因此引發了集體焦慮,影響了社會穩定。

一、學業壓力過重導致學生自殺

2011年3月16日,健康網發表的《中國兒童自殺報告: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一文中,中國兒童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

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其中57例報道了明確自殺原因的案例顯示,“成績下滑或不理想”“教師行為失當”“作業沒完成”“家長期望值過高”“被家長批評”等是導致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

壓力過大,會導致人的精神極度緊張,機體內的神經遞質與激素水平發生顯著變化,從而促使大腦神經出現深度痛苦體驗,甚至出現幻覺體驗,青少年為逃避痛苦而選擇自殺。

2014年4月16日,廣東中山大學一名碩士研究生在宿舍內自盡,遺書上說自殺原因是因為父母的期望以及學習和工作上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2016年,四川達州渠縣中學剛剛結束了高考的小斯,選擇了跳江自殺。死之前,他在QQ空間寫下2800多字的長文:

“他的教育方式太過可笑。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學期),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我爸:英語學懂了嗎?

我說學懂了——你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我說沒有學懂——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我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二、負性社會事件也會導致青少年自殺

被欺凌的青少年有可能以自殺方式逃脫對創傷事件的回憶。尤其是青少年被傷害以後,得不到正義的支持時,自殺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2018年1月18日,廣西北海合浦縣公館中學初一(3)班的學生陳琪琪因校園欺凌從綜合教學樓跳樓身亡。

三、家庭暴力,導致青少年不堪忍受而自殺

前面寫過一篇關於校園欺凌的文章,裡面講到的家庭暴力易導致孩子出現人格障礙。家庭暴力包括行為暴力、語言暴力、冷暴力,在本質上都是父母通過暴力來操控孩子的生命。當孩子不堪忍受父母的控制時,則可能導致自殺,也可能去傷害他人。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如2017年,雲南的17歲留守少年小寶自殺。死後留下一封遺書:

“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只有我沒有?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在陰暗裡度過?我不希望有什麼好的生活,我只希望不用受氣。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我的死是你造成的,與其他人無關。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獨有一死方休止。

我死後你不要無理取鬧,希望下輩子你我互不相識。”

四、戀愛分手的青少年,如果沒有社會支持體系,更易因為痛苦而選擇自殺

處於戀愛期間的人,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對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會更為敏感。這與人體的生理物質如多巴胺等代謝水平有關。如果失戀,往往會引起情緒的大起大落,甚至有一種自我靈魂抽離的體驗。尤其對於存在人格障礙的青少年,失戀後很容易走上自殺選擇。

2014年4月2日,廈門南洋學院一名大二男生從學校宿舍7樓墜下身亡,調查發現該大學生自殺原因是愚人節女友提分手,由於接受不了此刺激而跳樓。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3 誰在操縱自殺:人格障礙,是青少年自殺的內因

人格障礙指人格特徵明顯地偏離正常狀態,表現出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它通常開始於童年或青少年時期,並長期持續地發展至成年或終生。人格障礙被認為是介於正常人與精神疾病的中間狀態,與自殺之間存在著認知偏差而導致行為失誤的關聯。

根據衛生部統計數據,我國存在心理問題的人大約有一億。即平均13個人中就有1個患有心理疾病。據《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目前在青少年中有14%的人有抑鬱症,17%的人有焦慮症,12%的人存在某種敵對情緒。

自殺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陷入自卑。如果缺少家庭的關愛與支持,缺少師長的鼓勵與幫助,就會越來越自我封閉,最終失去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存在的意義。

自殺者最典型的心理特徵就是孤獨。在他們心裡,認為誰都不能理解自己,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只有通過死亡來解脫。

臺灣的精神病醫師江漢光認為:自殺者八成至九成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戴紐特.沃瑟曼(Danuta Wasserman)在《自殺:一種不必要的死亡》中講到:青少年自殺的主要風險之一是存在精神疾病,尤其是情感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一、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主要特徵,易於煩躁或焦慮,有慢性的空虛感,易出現不恰當的強烈憤怒或難以控制發怒,在消費、性行為、物質濫用、魯莽駕駛、暴食等方面有潛在自我損傷的衝動性。存在反覆自殺或自殘傾向。

外在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以及負性生活事件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嘗試自殺的推動因素。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是童年被虐待、被忽略,或者被強行與照顧自己的親人分開,或者童年遭受到情緒極不穩定的父母的影響。從而導致部分人格分裂,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

二、無情型人格障礙

無情型人格障礙早期表現為學習成績不良、說謊、破壞公物、偷竊、對抗長者、攻擊人等表現。

晚期表現為脾氣暴躁,自我控制不良,缺乏責任感,缺乏良知和羞恥感,自我評價過高,伴隨有狂熱但不真誠的行為,做事沒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失敗後喜找不相關理由為自己開脫,不能吸取經驗教訓。行為受本能慾望、偶然動機和情感衝動所驅使,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

當外界對他們持否定和不信任態度,對他們刻意疏離的時候,他們的攻擊性行為既可能指向他人,引起犯罪;也可能指向自己,而導致自殺。

無情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是父母的拒絕型養育方式、父親低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收入低、單親家庭、父母離異。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4 關於青少年自殺的理論研究

人的態度和行為是直接受社會影響的,如果人對社會的認知出現偏差,就不能客觀地對待人和事,從而出現異常行為。人對社會的認知是由人格決定的,自殺者往往因為人格障礙導致認知偏差。

自殺者的知覺常常因情緒影響而變得歪曲,表現為絕對化或偏執化。絕對化是指對任何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註定失敗”、“周圍的人肯定都不喜歡我”。偏執化指看待問題以偏概全,常常使人過分偏執於自殺而忽略其他的解決方法。比如“我這次考得這麼差,同學一定都瞧不起我”,從而自暴自棄,自我傷害。

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因情緒激動而導致衝動行為,一想到死馬上就採取行動。他們對自己面臨的危機狀態缺乏冷靜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認定沒有其他辦法了,只有死路一條,思維方式變得極其狹隘。

弗洛伊德(Freud)認為自殺是人潛意識中生本能與死本能較量的結果,是是人成長過程中代表恐懼、黑暗的死本能戰勝了進取性的生本能。

卡爾.門林格爾(Karl Menninger)在《人與自我對抗》中認為:自殺者是把對別人的憤怒向自我轉化或者把自殺當作一種自我懲罰的手段。

目前,國外有三種比較代表性的自殺理論。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一、應激‐易感模型

1999年,瑞典著名精神病學教授戴紐特.沃瑟曼(Danuta Wasserman)和同事研究發現自殺者身上有某種自殺的易感性或特質,決定了個體在一些應激的影響下,自殺會不會發生。5—羥色胺被認為是自殺易感性的生理物質基礎。科爾皮(Korpi)等也找到許多證據證明,自殺行為與5—羥色胺功能降低有關。去甲腺上腺素也影響自殺的易感性,但不如5—色羥胺的影響恆定。

易感性特質的人在應激狀態時,如身體疾病、心理創傷、工作壓力、家庭危機、酒精或藥物依賴,其易感性就容易被激活,從而使個體表現為易激動、易憤怒、易受傷等,比正常人更易導致自殺。

法國群眾心理學家代表人物古斯塔夫.黎朋(Gustave Le Bon)認為人的確存在催眠性質的暗示應激態,具有神經質的應激態特徵有三種:一是失去個性,有難於克服的力量使人屈服於本能;二是感情大於理智,易愛環境及心態的影響;三是失去責任感,對情緒和行為缺乏控制。

二、逃避自我理論

1975年由法國社會學家貝奇勒(Baechler)提出來,被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Baumeister)在1990年進一步完善。認為自殺者只有經歷以下六個環環相扣的階段,自殺才會發生。

①最近某個事件或狀況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和標準;

②不恰當地向內歸因。對事物的消極評價轉換成對自己的責備;

③開始出現自卑和低自尊。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不受人歡迎、有罪等;

④產生消極情緒。沒有完成外在的任務而焦慮,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而抑鬱;

⑤認知降低。只能注意到眼前活動和感覺,只看到近期目標,意義的多維度從感知和思考領域中消失;

⑥自身生命意義喪失。當降低認知策略不能抵抗惡劣情緒時,死亡成為逃避當下惡劣情緒和痛苦的手段。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三、殺死自我理論

1993年由榮格心理學家戴維.羅森(David H.Rosen)提出。

心理學家認為,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是和母親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嬰兒的自我依附在母親的自我上,不分彼此。那麼,嬰兒逐漸長大,如何與母親分離,形成了自我呢?

榮格的理論認為,自我是意識中心,其核心為自性(Self),即人格的完整性,榮格也把它稱為老子的“道”。人的自性化過程就是不斷地殺死自我與自性化(“道”)靠近的過程。自性化就是指人格的完善與發展,實現自己的獨特性,使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

匈牙利病理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瑪勒(Margaret Mahler)認為人有兩次誕生:先是軀體的誕生,其次是心理的誕生。人在0~3歲時建立自我意識。明智的父母會給予子女更多的關懷與容納、支持和讚賞,讓孩子成長為自己,這就是積極的自我,反之就是消極的自我。

到了青春期,由於在心理、生理、社會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就要求在心理上象徵性地殺死自我,尤其是消極的代表父母聲音的自我和來自社會的人格面具以及自我意象,這是不可逾越的人生階段。

青少年的自我非常脆弱,任何一點稍強的挫折就可能導致強烈的情緒波動,殺死消極自我的衝動就可能誤讀為殺死自己的身體,產生實際自殺行為。

從這三種理論來看。

第一種偏向於生理本質的研究。不過,這也最困難的。生物體內的物質無計其數,互相之間又彼此影響,要證明是哪一種物質在起作用並非易事。所以,第一種理論,也有許多人質疑。比如我國曹莉萍根據國外相關資料表明,色氨酸羥化酶基因和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都是與5-羥色胺合成、激活、轉運、作用相關的基因。但前者與自殺沒有直接相關,只與某種和自殺有關的人格相關。而後者與自殺完全無關(《自殺的遺傳學研究》曹莉萍)。

第二種理論偏向於情緒和行為描述。也是相對比較表徵的理論,沒有涉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研究。即只是解釋了個體行為的變化過程,並沒有提示個體行為的根源。

第三種理論是偏向於心理的研究,發端於美國的埃裡克.埃裡克森的理論:在人類生存的社會叢林裡,沒有自同一感,也就沒有生存感(《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這也是接受面比較廣的一種理論模型。

所以,後面主要居於第三種理論模型來分析如何培養健全人格的孩子。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5 早期人格建立,父母如何培養健全人格的孩子

瑪格麗特.瑪勒(Margaret Mahler)把嬰兒時期人的自我建立分為三個階段:

6~10個月為分化期;10~16個月為實踐期;16~24個月為整合期。

在6~10個月分化期間,嬰兒開始關注母親和自己的差異,會經常觀察母親的臉部變化,會抓摸母親的頭髮、鼻子、耳朵以及臉頰等,稍大一點,就會探索母親更多的部位,會在母親身上摸爬。這時母親應該保持柔和與關愛,不要制止孩子,而應配合孩子。同時,孩子也會將母親與陌生人進行對比觀察比較。

如果這個時期母親與孩子的接觸過少,將會導致孩子自我不能很好的建立,從而產生心理創傷。

在10~16個月實踐期間,幼兒嘗試獨立爬行和行走,自我意識開始強大,這也是幼兒最自戀的時期。父母應該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摸索這個世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喜歡和父母玩遊戲來建立自我與父母的差異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還會建立自信、自尊、操控等心理。父母要愉快地配合孩子,進行遊戲互動。

如果這個時期父母不耐煩,對孩子的遊戲進行干預或者不肯放手。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產生病理自戀或自卑。

16~24個月整合期間,孩子經過前兩個時期的探索,初步建立起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可以獨立生活。但與此相伴生的是孩子又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所以這時的幼兒是與父母若即若離的。孩子往往會獨自跑開一段時間,然後又會回到母親身邊。並還會經常要父母抱,好像孩子變小了,這其實是孩子害怕孤獨。這時的父母千萬不要拒絕孩子,讓孩子產生心理恐懼。

這一段時間裡,由於孩子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感知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因此,也是父母感覺孩子好動、帶孩子最累人的時期。

這個時期,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心理健全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6 後期的人格發展與完善,父母和老師應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人的所有行為都來源於內心的自我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形成主要與早期的家庭教育有關,但也與之後的家庭引導和社會環境(包括學校教育與朋友交往)的影響有關。如果後期社會教育的價值理念與個人早期建立的價值理念存在較大的衝突,就會導致人對社會事件以及自我行為失去判斷力,加劇自我心理矛盾和焦慮,從而導致自殺。

在正常情況下,每一個人的價值理念與他人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社會的主流價值理念就是認同度比較高的價值方向的理念。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須是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理念的。否則,孩子長大後自我價值理念就會與社會價值評價存在很大的衝突。

當然,個人價值理念不可能與社會主流價值理念完全一致。所以,後期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至關重要。

一、父母與孩子交流勾通應該成為家庭生活常態

首先,父母與孩子交流時要保持心情愉悅,要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這是交流的基礎。在這樣的氛圍下才有真正的心靈的共鳴。如果父母心情不佳時則要避免與孩子談話,以免影響孩子的心理。

其次,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交流時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理性,理性有利保持價值理念的正確方向;二是較高的思維開闊度,較高的思維開闊度有利培養孩子的廣闊視野和開闊的思想格局。

再者,父母與孩子交流有兩種情形。一是談心;二是解決問題。如果孩子有情緒時,則父母應以傾聽為主,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在傾聽的過程中要認同孩子的情緒,不要反駁孩子。等孩子傾訴完之後,再理性交流。如果孩子有困惑或者問題,則父母應該以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主,不要說教。

最後,在交流過程中,父母要引導孩子客觀評價自我,讓孩子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認知。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樂觀精神。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二、父母要經常帶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

社會實踐有利於孩子進一步融入現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進也能鍛鍊孩子腳踏實地的精神。參加公益活動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的情緒控制能力,增強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三、父母要加強學習,提升社會洞察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父母要科學看待當前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不要被社會的表觀言論所左右。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最大的焦慮。根本的原因在於,當前孩子的成績與就業具有一定的關聯度。但是教育效果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孩子自身的思維發展水平。而就業的問題更多地是與國家發展水平有關。

所以,父母要根據孩子實際合理對待孩子的成績,培養孩子的思維與人格比成績更為重要。過分關注孩子成績,孩子的成績不一定好。當父母關注孩子的思維和人格發展時,孩子的成績才會真正地好起來。

四、學校要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學校教育不能為了學校名氣而利用擠佔學生時間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成績,這是違揹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也不符合教育規律。

提升學生成績最根本的措施,一是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二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育人水平。

同時,學校過度追求成績,也會使學生之間競爭加劇,使學生的壓力增大,會讓學生自我生命的體驗感減弱,從而使學生變得冷漠,輕視生命。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07 對於已經具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與干預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張豔萍副主任醫師說,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研究自殺干預,制訂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自殺干預措施。

一、及時的自殺干預救助系統

自殺者在自殺之前往往並不是那麼決絕,心理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既想自殺以避開當前的困境,又希望有人求助幫他們擺脫當前的困境。因此,在自殺之前的干預求助就顯得極其重要。

當發現青少年有自殺傾向時,如果及時進行干預和救助,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青少年的自殺行為。

貝奇勒的理論認為,對自殺者進行干預救助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協助原則;即救助時必須安排專門的心理專業人員與自殺者進行對話,進行心理疏導。其他救護人員如公安機關人員、消防人員,只能對自殺者進行行為預防協助,而不能與自殺者交流。因為沒有心理預估的談話往往會增加自殺者的自殺幾率。

②清場原則;即救助時要清除現場無關人員,避免他們對自殺者造成更加絕望的心理衝擊。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2018年6月20日,甘肅省慶陽19歲女孩李一一(化名)從麗晶百貨大廈8樓跳樓自殺。在自殺前,周圍圍觀的人群裡有人在喊:

“在那裡猶豫什麼?丟不丟人?快跳啊!”

“尼瑪,你到底跳不跳啊,為了等你跳下來,我在樓頂都曬了一小時太陽了。”

“你已經紅了,騷年,快跳吧!”

正是這圍觀人群對生命的冷漠成為了李一一自殺的最後一把推力。

③安全原則;在救助時,及時排除自殺者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如煤氣、燃燒的炭、藥物等各種導致人員傷亡的危險物品。

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免費自殺干預熱線

我國每年200萬的自殺未遂者,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醫生來緩解、疏導他們內心的痛苦,讓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態。

同時,為出現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對於有自殺傾向的高危群體進行干預,尋找解決辦法。

不過,目前我國具備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才仍然相當缺乏。

少年心思有誰知:孩子,你在如花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凋謝?

總結:青少年自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現象,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本文只是從人的自我同一性形成方面進行了簡單地分析,其他方面的因素幾未涉及。

最後,對所有的青少年說:每一個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這個世界雖不完美,但我們可以治癒自己,明天才是新的開始。

(注:文中案例均來自網絡報道)

參考文獻

[1] 趙梅,季建林.自殺的國內外研究現狀[J].上海精神醫學,2000,12(04):222~227

[2] 姜能志,安申之,等.國外自殺素質及其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概況[J].醫學與哲學,2013,34(4A):50~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