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百萬尾 全國都愛這個“魨”!青島率先突破綠鰭馬面魨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

一養百萬尾 全國都愛這個“魨”!青島率先突破綠鰭馬面魨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

蓬萊市海頭村繁殖基地的綠鰭馬面魨。

大眼睛,小嘴巴,大長臉,還有綠色的鰭,這種長相很萌的魚就是做烤魚片最好的材料——綠鰭馬面魨,又叫“麵包魚”、“剝皮魚”、“海老鼠”。如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四清帶領團隊,在國內同行業中第一個實現百萬尾以上的規模繁育技術,在國際上更是處於領先水平。

陳四清團隊自2006年開始綠鰭馬面魨人工繁育試驗研究,從2015年開始攻關綠鰭馬面魨的規模繁殖,在2019年突破了100萬尾、200萬尾的繁殖規模,突破了綠鰭馬面魨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現已形成工廠化車間養殖、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多種模式。

捕撈量從30萬噸到幾千噸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沿海的綠鰭馬面魨資源量曾十分充足,東海綠鰭馬面魨產量最高年產量達30~50萬噸,捕撈量在一段時間內僅次於帶魚。由於當時其他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所以它在消費餐桌上顯得不那麼高檔。那時在沿海地區,它只賣到五分錢到七分錢一斤,在老百姓眼裡是很平常的魚,以至於不那麼稀罕。所以它就被去頭去皮去內臟,冰凍後發往內地,因為它冰凍肉質不變,在內地就被普遍接受了。不少青島人兒時記憶中的一種烤魚片,就是由馬面魨烤制而成的。“這個魚原來是做烤魚片最好的魚,因為它就兩瓣肉。左右兩邊沒有刺兒,中間一個扁的脊椎骨,不扎嘴。”陳四清介紹說,馬面魨在四川涮火鍋非常火,當地人管它叫“耗兒魚”。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惡化等原因,綠鰭馬面魨的漁獲量顯著下降,目前年產量維持在幾千噸。通過與歷史數據比較,綠鰭馬面魨最高年產量是現在的100倍左右,而現在的市場價格也達到了60元/斤,價格足足上漲了1000倍。

隨著資源的下降和價格的攀升,老百姓開始回味這種魚了。但是市場上綠鰭馬面魨產量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陸基養殖和深遠海養殖對於綠鰭馬面魨苗種需求量逐漸增多,存在苗種供不應求的問題,急需開展規模化苗種繁育研究。陳四清提到,“2006年我們就開始關注這種魚了,因為養殖戶搞網箱養殖,網眼被海藻和牡蠣堵住了。因為馬面魨又叫海雞魚、海老鼠,它會啃網箱上的附著物。養殖戶想用它來清理網箱,找我們育苗,要的也不多,所以我們育了一點就中斷了。但是2015年開始,有人開始拿定金來要這個苗,這個時候魚價就漲了。”

秋季魚肝是高檔菜

綠鰭馬面魨生長在東海、黃海、渤海和日本海幾個海域,是一種可以長距離洄游的魚類。馬面魨的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對於兒童以及一般體弱多病者都是一種良好的營養食品。吃起來也很方便,它沒有及肩刺,沒有小刺。不會像別的魚一樣吃起來卡到喉嚨。另外,這種魚只有兩片肉,剔出來非常方便,可以製作高檔生魚片。而且這條魚清洗處理很方便,它的皮一扒就掉了,沒有刮魚鱗那種麻煩。還可以製成各種魚罐頭、熟食品、魚肝油、魚粉及以魚粉為主要原料的蛋白腖等醫藥製品和化學試劑共達50餘種。

馬面魨不光魚肉細膩,有彈性,是頗具人氣的特色海鮮食材,更出名的則是它的魚肝。秋季的魚肝在日本是專門的一道高檔菜。為了越冬,馬面魨會大量攝取食物,魚肝也隨之變得非常豐滿,個頭越來越大,佔據魚肚子裡的主要空間。新鮮的馬面魨魚肝呈粉紅色,油脂含量豐富,鮮美中帶著微甜,口感十分細膩潤滑。

雖然綠鰭馬面魨的繁殖技術並不複雜,但其規模繁殖研究在開始時也是有難度的,陳四清說,“它的受精卵是黏性的,繁殖量不大,所以開始很難獲得批量受精卵。有的企業繁殖了十年左右,始終突破不了它的規模,只有幾萬尾。我們經過三年到五年,現在可以滿足養殖需求。”

深海養殖它當先鋒

養殖是綠色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深遠海海況複雜、條件惡劣,選擇養殖什麼樣的魚種是走向深藍的重要一步。

在北方的冬季,一般的海水魚沒法養殖,因為北風大,水溫也低。能在春季到秋季這短短五六個月時間就把魚養成,達到消費規格,目前只有綠鰭魨能做到。這類魚的皮膚具有非凡的潤溼特性,不僅可以自動清除身體上油滴,還能抵抗病害的侵擾,是適合大網箱養殖的優良品種。

“我們經過實驗,發現馬面魨有很多優點。它耐溫在9℃~30℃。所以養殖範圍很廣。生長速度快,五釐米的苗種在室溫下養四個月就可以達到四兩左右。如果在南方可以全年養殖,一週年養一斤左右。而這種魚的消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二兩以上就可以銷售。所以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可以不斷地銷售達到商品規格的魚。比如兩三個月、三四個月、四五個月大的魚都可以不停地賣,降低了養殖的風險。”陳四清說道,“我們國家提出的‘走向海洋’、‘發展深遠海養殖’,深遠海養殖是網箱離海岸很遠的地方,洋流也大,風浪也大,確實需要這樣一種適合在這類網箱生長的魚類。”

今年6月,在日照海域首次開展了網箱馬面魨大規格苗種的培育。7月9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的5位專家現場抽樣打撈,發現這批6月份投放的苗種體長已經達到12~15釐米左右,大的甚至達到20釐米,達到了深遠海養殖的標準。

11月10日,半島記者隨陳四清團隊來到海州灣海洋牧場,經過現場驗收,這批投入到大網箱養殖的綠鰭馬面魨已經達到了上市規格。也就是說,它們只需5個多月的養殖就可以當年上市。

或將創造300億產業鏈

現在生活節奏快,特別是年輕人,不愛吃帶刺的魚,所以馬面魨也特別適合各類消費者。陳四清對此信心十足,他說這種魚就是像帶魚一樣,當年帶魚都發到內地去了。現在別說四川人,就連河南人、安徽人、湖北人甚至陝西人、甘肅人都認馬面魨。因為它容易保存,不易變質,肉是整塊的,適合長途運輸。過去沒有這麼多的冷櫃冷凍,冰盤常溫發過去,只要不壞,就可以保存時間比較長,容易被內地人接受。而且因為他們小時候吃過這種魚,所以長大後也特別認可它。現在內陸地區的超市裡,冰凍的馬面魨售價都是40多塊錢一斤。光重慶一個城市就有五萬家火鍋店,假設一家消費一斤,一天就是五萬斤。未來如果綠鰭馬面魨養殖產量達到30萬噸,則可創造300億的產業鏈,同時可以大大減少捕撈壓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對於綠鰭馬面魨的未來前景,陳四清很有信心,“從沿海到內陸地區,從我們國家東北到廣東。我估算大概有十億人群都能接受這條魚,所以它的消費市場非常大。更重要的,馬面魨是我國沿海的一種長途洄游性魚類,是海洋生態平衡系統中的天然一環,所以我們繁殖的目的不光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也通過增殖放流來補充海洋資源,對維護海洋生態,保持海洋生態平衡也具有很大意義。”

返回半島網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