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為何妃子們聞之色變,寧死不去?

江北古樓


看到這個題目,觀景必須要來給題主科普一下,清朝的“宗人府”其實和妃子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和妃子們有關係的是另外一個機構。下面請看觀景給大家一一道來。



清朝的“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

清朝的宗人府,是一個專門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機構最高長官稱為宗人府令(正一品官階),都是由皇帝親自指認的宗室王公大臣兼領,下屬官員還有宗人府丞(正三品官階)、宗人府理事(正五品官階)、宗人府副理事(從五品官階) 以及宗人府經歷(正六品官階)等。

清朝的宗人府是在順治9年設置的,還是沿用明朝宗人府的制度。清朝的宗人府不但要管理皇室宗族的譜牒、爵祿、賞罰、祭祀等事務,還要負責皇室男性成員被皇帝懲罰後的留容問題。

在清朝的刑部根本就管理不了皇室宗親,也沒這個權力。有這個權力的就是宗人府,他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皇室宗親。在清朝如果是被關進宗人府的多般是犯了大罪的皇族成員,一但被關了進來,再想見天日就很困難了,幾乎是囚禁至死,能出來的只有個別人。


身為皇室宗親,雖然被關進宗人府,他們還是有下人在裡面好生侍候的,吃好喝好,就是不能踏出宗人府專門囚禁皇室宗親的“面壁房”半步。被關入宗人府的人,也不會像被其他審訊機構一樣被打,原因很簡單,皇親國戚也不是說想打就打的,打了就等於是打皇帝的面子,還有一個原因萬一被關之人被放出來了,到時候倒黴的就是自己。

如果被囚禁之人沒有被放出來只能在裡面等死,所以把誰關進宗人府這事,只能是皇帝說了算,就算是皇帝有決策權但也不能亂來,還是要按照嚴格的規章制度來辦事的。被關入宗人府最著名的就是和雍正帝有關的“八爺”愛新覺羅·胤禩。


與妃子們有關的又是什麼部門機構呢?

在清朝妃子們談之色變的是慎刑司,這個機構隸屬於清朝的內務府。在眾多的清宮劇中,我們都會看到把某某妃子交由慎刑司處理。但在史料記載中卻不是這樣的,清朝的妃子慎刑司也是沒有直接的權利來審訊。必須要經過皇帝以及皇后娘娘發佈聖旨或者懿旨後,再交給慎刑司處理。

“慎刑司就相當於皇宮內部設置的一個司法機構,權力相當大。妃子、宮女、太監進了慎刑司,往往不死也會脫層皮。所以,妃子、宮女、太監畏懼慎刑司,視為“鬼門關”。

清朝十大酷刑,很多都被用至慎刑司,所以進去的人不死也要脫成皮,往往很多人被屈打成招。這就是很多妃子寧死也不願意去的原因。


請朝的妃子們如果犯了大錯,如若被皇帝處罰,其後果還是極其悲慘的。


觀景說史


宗人府這個名稱大家肯定不陌生。在很多清宮劇中皇族宗室或妃子一旦犯錯,皇帝總會說,拖出去,著宗人府嚴加看管。

這時候犯錯的皇族宗室或妃子都會癱軟在地,下跪求饒,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那宗人府到底是個什麼機構?讓這些妃子如此害怕和恐懼。


宗人府最早設立於明朝初期,那時候叫大宗正院。洪武22年才改為宗人府。他的最高執掌者叫宗人令,一般由親王擔任。

主要職責是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記錄罪責過失。

簡單來說,一般的人犯錯都會交於刑部審問用刑,而皇族宗室的人犯錯刑部是管不了的。宗人府除了掌管皇族一般事務外,還兼有看管和處罰皇族宗室犯錯的人,所以說它的權力還是很大的。

清朝的時候,沿襲了明制,順治時出現了宗人府。

看看宗人府一般對妃子們用怎樣的處罰手段。


掌嘴。很多妃子犯錯,都是說錯話,或者說了不該說的話,惹的主子不高興。這發到宗人府,掌嘴就是常用的處罰。

拶刑。就是夾手指,正所謂十指連心,對手指動刑的痛苦程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為很多人都嘗過手指被門夾的滋味。而拶刑可不止一下,要是拒不交代,宗人府那幫人能把妃子給夾的痛暈過去。

杖刑。顧名思義杖責對身體的摧殘更甚,宗人府會顧及皇帝的面子,對妃子們是穿著衣服的杖責,要是刑部的話,還會使用裸杖。

幽閉。也就是關小黑屋。這種雖然不受皮肉之苦,但能在精神上把人折磨瘋。


這只是幾種基礎懲罰,已經就讓人望而生畏了。還有更狠的,那就生死難測了。

所以一旦發到宗人府,輕則受皮肉之苦,重則生死難測。你說妃子們能不聞之色變嗎?

做女人難,做皇帝的女人更難。


說史聽濤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清宮劇多了就給我們普及了很多名詞,但是題目明顯將“宗人府”和“內務府”混淆了,很多清宮劇的編劇也是亂來一通,為何這樣說呢,請看下面的解釋。

1、宗人府與內務府

明朝朱元璋時期就開始設立宗人府,清朝建立之後沿用了這一制度,宗人府的主要職責負責皇室宗族的事務。

宗人府有幾個主要職能:

記錄皇族家譜,學名叫修輯玉牒:就是皇族所有人員相關信息必須登記入冊,從出生,婚嫁,生育,去世都有相應記載;

分發皇族俸祿:在清朝八旗子弟躺在家裡都有俸祿,更何況皇室子弟,宗人府會根據爵位、親疏等等定期給與俸銀;

管理爵位事宜:皇室子弟一般都有爵位,爵位的傳承都要宗人府來確認上報,如果不是鐵帽子王,那麼後代的爵位都要遞減,確認之後需要修改玉牒;

掌管宗室子弟刑罰:宗室子弟犯罪,通常由宗人府與刑部一起會審,當然對於皇帝直接下命令圈禁在宗人府的另當別講;

宗室子弟教育問題:宗人府會辦“貴族”學校,讓宗室子弟接受良好教育;

發放救助金:宗人府還有一個突出的作用就是對宗族內貧困的家庭發放補助金,甚至是一手包辦孩子出生、上學、婚嫁、去世所有費用。

內務府是清朝獨有的機構,負責皇宮內事務,下屬有七司三院,主要職能我概括如下:

管錢:管理著皇帝的小金庫,並且幫助皇帝賺錢(依靠皇莊以及皇家壟斷的人參等生意),皇宮裡面的日常經費、人員俸祿等等都是內務府負責發放;

管人:從太監、宮女到宮內侍衛,都要經過內務府篩選管理;

管物:皇宮內的一切用物都是內務府負責請購分配;

管工程:宮殿、園林的修繕也是內務府負責;

管刑罰:皇宮內的刑罰由內務府審理,外面不得介入。

2、那麼妃子是送到哪兒接受處罰?

宗人府能處罰宗族,內務府也能處罰宮內的不法之事,那麼到底怎麼分?

其實,我們仔細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

宮外的都是歸宗人府,宮內的都是歸內務府慎行司!

皇宮內只住著皇帝、后妃、宮女、太監以及未成年的皇子、皇女,而成年後的皇子會搬到宮外,公主會出嫁,在外修建公主府。

所以《雍正王朝》裡,大爺、太子、十爺、十三爺惹怒了康熙,都是被圈禁在宗人府。

而後宮的后妃犯事都是皇宮內的慎行司來處理,不會送到宮外的宗人府接受審判,這讓皇帝的面子往哪兒擱。

所以後妃們應該是聞慎行司色變,但是皇宮外的子弟卻都是聞宗人府色喜,這是為何?

3、為什麼妃子聞慎行司色變?

其實這倒不是慎行司的刑罰有多殘酷,最根本的原因是一旦被送入慎行司,那麼她在後宮的一生就毀了。

作為皇帝的女人,平時犯點小錯誤皇帝都是裝模作樣給點懲罰,但是如果是進入慎行司,那麼意味著皇帝已經徹底放棄你了,在慎行司接受處罰之後結局只有打入冷宮,這足以讓所有的后妃膽戰心驚。

宗人府需要分兩部分看,一部分是皇帝下令圈禁的,那麼就是真正進入宗人府受罰,但是環境也不可能像電視劇中那麼惡劣,主要是限制人生自由。

一部分是宗室子弟犯罪,宗人府和刑部會審,通常出現的情況都是宗人府偏袒宗室子弟,只要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宗人府的面子上最終都會罪輕一等,所以宗室子弟犯法被抓後就希望聽到宗人府提審。


榮耀歷史


我們現在看清廷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皇帝大怒之下將某個妃子打入宗人府,而這個時候那個妃子也會跪地求饒希望皇上原諒。

當時就在想,宗人府到底是個什麼機構,這麼嚇人,難道里面都是各種折磨人的刑具嗎?之後查閱資料才發現,其實有些電視劇對於宗人府的瞭解並不透徹,只是瞭解了個大概,就要把妃子送進宗人府。

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

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洪武三年的名字是大宗正院,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改稱宗人府。明朝永樂以後,宗人府多由功勳臣子以及皇親國戚管事,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辦理,這個時候宗人府就名存實亡了。

清軍入關後,順治帝瞭解了明朝的具體結構,認為宗人府挺好,就遺留下來繼續使用,主要由鎮國公輔國公等有爵位的王爺掌管,而宗人府顧名思義,他管的就是“宗人”,何為宗人呢?就是宗親,理解了宗親我們就知道了,皇上的宗親是誰呢?就是皇親國戚,皇子阿哥以及其他的親屬了。

宗人府主要職責有以下幾點

^圖為清朝宗人府所在

一、記錄,官方講為修輯玉蝶,記錄皇室宗親的婚喪嫁娶,爵位的變更,以及對於他們的獎賞,功過,祭祀時間等等的事情,都需要宗人府進行記錄,並且每十年要修成一本,然後保存。

二、皇室宗親的傳話者,因為皇室宗親太多了,請求也就太多,要是一有請求皇上就接見,那一天不用幹別的了,所以,但凡宗親們有所請求比如人才的引進或者其他事項,都需要和宗人府彙報,然後宗人府整理之後,向皇上再彙報。

三、監禁。這就說到關人的問題了,當時皇親國戚太多,而主管刑罰的大理寺還沒有權利直接抓人,都是需要宗人府抓起來再聯合審理,當然了,不讓大理寺直接管的原因,也是為了彰顯皇家地位,畢竟是皇上的親戚。而且審理的尺度也不同,判罰也相對較輕。

那麼宗人府到底有沒有電視劇裡面那麼可怕,好像進去之後必死還要慘呢?

並沒有,宗人府雖然也有監獄,但是畢竟是關皇上的宗親,更多的還是阿哥格格這類惹了皇上生氣的人,雖然讓皇上生氣,但是皇上也沒有處死他,所以保不齊那天就出去了,沒準還會得寵,所以宗人府並不敢隨意的用刑。

而且裡面的裝潢也比關普通犯人的監獄要好,雖然不至於擺上一張軟床,但也不會用草蓆對付,髒亂不堪這種情況更不會發生了。

所以啊,宗人府是一個綜合性的機構,並不是專門嚴刑拷打犯錯的妃子的地方,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皇室的半個管家。

那如果妃子真的犯了大錯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就要說到皇室另一位“管家”了,內務府,內務府就是專門管理後宮的所在,包括給各個妃子們發供奉啦,皇帝賞賜的配送等等,都是由內務府操辦。

內務府有一個下屬部門叫做慎刑司,慎刑司就是專門判罰後宮嬪妃的,相比較送進宗人府,交給慎刑司才是可怕的,因為慎刑司知道,送進來的妃子一定是失了寵的,哪怕將來真的出去了,充其量就是打入冷宮,所以他們下手都非常黑。很多人進去被打的不成樣子。

所以,如果說妃子們寧死都不想去的地方,更應該是慎刑司,每天錦衣玉食的生活習慣了,進了慎刑司不僅沒有人伺候,還要捱打,當然是死都不願意去了,因為進去了可以說是生不如死啊。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雍正王朝》裡面提到宗人府,一是皇子犯錯會被圈禁在裡面;二是雍正對其丫鬟秋月工作比較滿意,對她說要給她去宗人府換牌子。此外《康熙帝國》裡有個妃子惹皇帝不高興,被關起來(不知是不是宗人府),在裡面的待遇連普通宮女都不如,還受到太監的欺負。


說起“宗人府“,很多人可能會馬上想到很多清宮劇。

比如,《還珠格格》、《甄嬛傳》什麼的,皇帝動不動就會說“交宗人府圈禁”。那麼,宗人府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所在,它的職能究竟有什麼呢?

宗人府在明代就已出現,為朱元璋所設立

先來更正一下題主的問題,“宗人府”並不是出現在清代,其實它早在明代就有。

根據史料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開國皇帝朱元璋設置大宗正院,是正一品衙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由此,宗人府正式誕生。

根據《皇明祖訓》的記載,明代的宗人府主要管“睦宗親族之事”,也就是主管皇族之屬籍、玉蝶的纂修、宗室子女的登記以及生卒婚嫁等等。

到了清朝,“清承明治”,宗人府的這些職能,全部被清朝所吸取,此外,清朝統治者還增加了很多功能。

我們不妨通過清代的宗人府,來分別說說它的這些職能。

早期的清王朝為了防止八旗功高蓋主,入關不久就設立“宗人府”

有學者認為,清代的“宗人府”體現了清朝皇親貴胄的宗法化。

我們知道,清朝的軍隊建制主要是八旗,八旗的統領分別對手下的軍隊具有絕對的權力。比如努爾哈赤時代,一般都是由大汗統領正黃、鑲兩黃旗,正白旗由皇太極掌管,杜度掌管鑲白旗,代善掌管正紅旗,嶽託掌管鑲紅旗,莽古爾泰掌管正藍旗,阿敏掌管鑲藍旗等等。

當時,八旗逐漸就有了權力逐漸擴大,威脅大汗權力的危險。但是,當時的後金軍隊正在與蒙古、明軍作戰,需要強有力的統帥,大汗權力相對來說還比較穩固。

但是,當清軍入關之後,八旗領主權力的擴大,就會威脅皇權。再加上明代藩王叛亂的教訓,清朝皇帝必須想辦法對宗室子孫進行限制。

順治九年(1652年),清朝設置宗人府,置宗令、宗人等官員。《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宗人府的職能主要是:“宗令掌皇族屬籍”、“以時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承陵廟祀事”、“並核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優恤諸事”等。

早在努爾哈赤時代,滿族宗室就已經意識到了,宗室有可能膨脹的問題。因此,努爾哈赤規定,從自己的父親塔克世算起,凡是塔克世本人的後代,也就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兄弟們的後代,全部都被稱之為“宗室”,腰上可以繫上黃帶子。塔克世兄弟的後代,統稱為“覺羅”,腰上系紅帶子。

後來,宗人府設立之後,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為這些皇親貴族的後代甄別身份地位,並給與相應的特權。由此,很好的早清朝早期控制住了皇族的膨脹。

宗人府會給予皇族宗室“生活費”,並對犯罪者進行審判

“以時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專修普譜牒,記錄宗室、覺羅與皇帝的血緣關係,分親疏、遠近、尊卑、上下纂修成冊,加以保存。

玉牒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族譜或者戶口,皇族一旦有人出生,或者有女子過門,都必須

根據當時的規定,宗室、覺羅都有相應的福利待遇,比如可以得到每月二兩一上的錢糧和糧食。

然後是皇族的爵位。清朝的皇族往往都有爵位,當這個人死了之後,他的爵位是要往下傳的。為了保證爵位的順利交接,宗人府必須干預。清朝規定,爵位是通過每代降等的方式進行傳遞的。

清朝的爵位,共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十種名號。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親王的話,你的後代繼承爵位,就只能是郡王。因此,宗人府就必須修改他的玉牒。

“議賞罰”。宗人府是有權參與皇族工作的。當覺羅犯法,宗人府會與刑部一起對其進行審理。當然,作為皇族,他們在於老百姓犯同樣過錯的時候,處罰會較輕。

此外,宗人府還會設置宗學和覺羅學,對於皇族子弟進行培養,讓他們長大之後可以考取筆帖式、侍衛等職位。

清政府在支付宗室婚喪錢財方面,並沒有動用國家財政

還有一件事,我覺得可以稍微說一下。

我們現在總說,到了清代中期,由於八旗子弟每天提籠架鳥,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必須靠政府養活,導致清朝必須動用一大部分財政。其實,這都是主觀臆斷。

早在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就意識到了皇族不斷膨脹的問題,他說“閒散宗室有甚貧者,遇婚喪之事,每至稱貸積逋”。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又說,宗室覺羅的女兒,如果有願意讓我養育的,我養育教導。有女孩長大了,父母沒有錢讓她出嫁的,我代父母幫她們出嫁。

康熙意識到宗室窮困的問題,於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康熙決定從戶部支取本銀六萬兩,交給宗人府讓他們出去放貸,獲得的利潤,作為賞給宗室,用來支付他們的婚禮和喪禮。

康熙決定,給宗人府三年時間,等到第四年,必須要開始償還本金,到第八年必須全部還上。宗人府還是很會做生意的,就這樣,宗人府就一直靠著這筆錢,錢生錢,用來支付宗室們的費用。

由此可以看出宗人府的作用,也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有經濟頭腦,閒散宗室們的生活,起碼在婚喪嫁娶上,並沒有動用國家財政。


盛世國學


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清朝建立後也沿襲設有宗人府。那麼,清朝宗人府又是幹什麼的呢?

宗人府的主要職責

平民百姓有九族,皇家也有九族。清朝自皇太極開始,規定了努爾哈赤的父親,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宗室成員因腰束黃腰帶而簡稱“黃帶子”,黃帶子是一群特殊的人群。


宗室成員必須要有人管轄,這時侯宗人府就應運而生。宗人府的主要職責就是記錄和掌管皇家宗室嫡庶、名字、婚姻嫁娶、諡號、功勞罪過、安葬等事務。

宗人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宗令,往下依次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每個職位都是一人擔任,由宗室的親王擔任,官階都為正一品。明朝的燕王朱棣就曾經擔任過左宗人一職。

《明史》載:“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

整個宗人府從宗令正一品官開始,依次往下最低官階也有正六品,共有二十四人左右。只是每個新皇上任,職位人數會有所增減,略有變動而已,大體方向是不變的。



宗人府制訂有專門的律例,來約束皇家宗室成員。一共26條規定,叫做《宗人府側例》。明面上雖然有律例約束皇朝宗室成員,但在制訂上和執行力上都是比較寬鬆的。比如犯了笞杖罪,可以交罰銀兩來頂罪了事,嚴重一些可以圈禁幾天了事。有時宗室成員在外打死了人,也可以折為圈禁一年半載了事。

總的來說,宗人府人對宗室人員是有袒護的意思,除非犯了謀反大罪,觸犯了皇帝底線的,才有可能被關進宗人府嚴加看管,終身囚禁。

因為黃帶子身份超然,慢慢養成了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惹是生非的歪風邪氣。在嘉慶年間,有一個叫敏學的黃帶子借酒撒潑,把一個賣地瓜的平民打了。

(黃帶子)

因為敏學當時沒有戴黃腰帶,所以很多人不知他真正身份,因此馬上有人報了官。事情一鬧大,嘉慶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怒,正好也想借此打擊一下越來越跋扈的宗室成員,殺殺歪風邪氣,便下令刑部尚書秦承恩和宗人府宗一同協辦此案。

當時宗人府宗令是儀親王永璇,永璇為了避嫌不趟這渾水,刑部尚書秦承恩會錯了嘉慶的意思,以為像以往一樣會袒護皇族,於是指示刑部官員千方百計為敏學找理由開脫,只對敏學處以杖二十五,圈禁九個月,罰俸祿一年。嘉慶帝大怒,敏學仗勢行兇,大大丟了皇家宗室的顏面,必須嚴懲不貸。

最終對敏學處罰如下:在宮門外重責四十大板,發配流放盛京,永遠不許回京。另外刑部尚書秦承恩徇私枉法,降職為編修;就連宗人府宗令永璇也被罰俸三年。另外,嘉慶還以敏學為典型,一共查辦了70戶黃帶子,都一起發配流放盛京。

(嘉慶)

古時侯但凡被髮配流放的犯人,都是遣往一些苦寒極地,不死也會脫一層皮。這70戶清朝宗室人員的的流放,又和一般的流放大大不同。盛京是清王朝的陪都,並不是什麼苦寒之地,而且地方官員也在那裡建造了一間大大的四合院,供這些黃帶子們居住。說是流放,清朝政府還是照樣好吃好喝供奉著他們。

清朝的妃子為什麼對宗人府聞之色變,寧死不去?

清朝的後宮妃子只有慎刑司才有權力判罰,慎刑司隸屬於內務府一個分支之一。所以,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說法,更談不上聞之色變了。

皇帝的後宮就算表面多麼太平,都是充滿波譎詭異的地方,有時候得罪了人也不知道,終日活在明爭暗鬥之中,相對於慎刑司,後宮中的人心才是讓人覺得害怕的所在。


後宮皇后的權力也蠻大,看哪個妃子不順眼,可以濫用私刑,對妃子就地進行精神、肉體上的折磨和處罰,比如杖責、降級、罰跪等,而不需要經過皇帝或慎刑司批准。慈安當皇后,慈禧當貴妃時,慈安皇后就曾經以媚主之名杖責過慈禧。

綜上所述,宗人府和妃子沒有半毛錢關係,也沒有聞之色變一說。清朝的宗人府掌管著皇家宗室的一切事務,明面上賞罰分明,實際上卻是讓禮部、刑部不能直接處罰、審判宗室成員,是一種變相的對皇家宗室的袒護;宗人府也是清朝統治階層炫耀自身血統與眾不同的工具。


小刀刀說史


宗人府,對於清朝妃子們而言,的確是個折磨死人的地方。

在很多電視劇中,都能聽到宗人府這個名詞,哪個妃子犯了錯,哪個阿哥犯了錯,都會被關進宗人府,宗人府,簡單來講,就是專門為皇家服務的機構,業務範圍包括記錄皇帝九族,智障婚嫁,安葬事宜,當然,也包括處罰皇室宗親。

民間百姓犯了錯,會被送到衙門,在衙門,他們的過錯會被一一揭露,而皇宮裡面的皇親國戚犯了錯自然就不一樣了,皇親國戚們犯了錯,一般的官員不想管,也管不了,這時候,就需要輪到宗人府出馬了。

其的最高長官,喚作宗令,也是皇親國戚的一員。

宗人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明朝設立了宗人府,而到了清朝順治帝時期,清朝延續了宗人府這一機構。

這一機構掌管皇親國戚作奸犯科的案件,一般不是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是不會被送進宗人府的,皇帝把人送進宗人府的時候,也是千萬個小心,生怕送錯了人。關進宗人府,基本上意味著永世不得超生了。

除了宗人府就像是皇親國戚的監獄之外,宗人府最讓人畏懼的,其實是宗人府中的各項刑罰。

首先是掌嘴,掌嘴這一刑罰對於平日裡嬌生慣養的各類妃嬪公主而言,無異於天大的刑罰,掌嘴之刑,通常僅面向說錯話的妃子,畢竟深處宮中,妃嬪們是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而負責的,到了宗人府,還不老實交代自己罪責的,受到掌嘴刑罰算是輕的了。

杖刑,對於細皮嫩肉的宮中女子而言,杖刑簡直就是痛苦的巔峰,古代的杖刑可不是現在這種的,隨便打打而已,通常三四十杖,足以令人皮開肉綻,再多了,就會昏厥,皮糙肉厚的漢子都受不住這種刑罰,更逞論宮中女子。

看過清廷劇的對這些刑罰想必見解頗深,掌嘴,杖刑之外,還有拶刑與幽閉,拶刑就是夾手指,都說十指連心,就算是普通手指被房門卡住一下,都會腫脹半天,更何況拶刑呢?

而幽閉卻是對人精神上的摧殘,被幽閉者,大多在幽閉結束以後就變得瘋瘋癲癲,不能自理,對一個人來說,身體上的摧殘只是暫時的,精神上的摧殘卻是永久的。

於普通百姓而言,入衙門卻是千不敢萬不敢的,而於宮中權貴而言,宗人府便是這個衙門,進宗人府,九死一生。


魏青衣


宗人府的設立

順治九年(1652年),總理愛新覺羅家族事務的機構——宗人府設立於北京。

宗人府的職責範圍

宗支鑑別,玉牒纂修,宗室封爵,王公將軍議敘、議處,紫禁城 王公人值、巡幸扈從,陵廟祭祀,族人的養贍賞恤,宗族子弟教育以及皇族的行為管束、罪犯的懲治等等。

宗人府與一般審判機構的區別

1、宗人府是專門管束、懲治皇族宗室的機構。

2、體現皇族的法律特權。判笞杖之罪者,由宗人府折罰相應養贍銀了結即可;犯徒流軍等罪,一般免發遣,先由宗人府負責施行杖刑,後至宗人府空房加以圈禁。罪至死刑者,除十惡外,均可緩判。

個人總結,宗人府的作用,一是懲治皇族犯法,給天下百姓交代(你看,皇族犯法了也是有人管的嘛,也要被審判);二是自設機構懲處,便於為皇族遮醜(可不能放到外面跟老百姓一樣審判,萬一審出點什麼醜聞,這可不好看了);三是給皇族施行法律特權(都是自己族裡人,自己設個機構自己審,意思意思判輕一點)。

皇族為何怕進宗人府

儘管皇族宗室相比於普通人在法律上享有諸多特權,但宗人府作為唯一管束、懲治皇族的機構,對於這些皇親國戚,還是很有威懾力的。
而且,宗人府中也是有刑罰存在的,掌嘴(打耳光)、拶刑(夾手指)、杖刑(穿著衣服打,皇族還是要面子的,不能和外面的百姓一樣裸打)、幽閉(關禁閉),各種刑罰都有,平時嬌生慣養的皇親國戚可受不了這些。

石三叔


自古就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也有官官相護,有了保護傘的皇親貴族們受到的處罰自然就會很少,而且在清朝的袒護形式更加明顯,因為在清朝有個叫“宗人府”的地方,是個很恐怖、專門處罰皇族宗室的地方,皇子們在外面即使犯了死罪,在這裡也不會執行,但對后妃們有所區別,她們是聞之色變,寧死不去。


在清朝,宗人府是個專門管理皇家宗室譜牒、爵祿、賞罰、祭祀等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記錄宗族子女嫡庶、名字封號、嗣襲爵位、生死、婚嫁,既管理人丁戶籍,也國力祭祀禮儀,儼然一個小政府。

宗人府的服務對象是特定的,那就是皇室家族,協助皇帝處理皇親國戚之間的瑣事和協調他們之間各種複雜的關係。
宗人府類似的機構在元朝時就有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保留了此機構,叫大宗正院,於洪武二十二年正式更名為宗人府。

滿清入關後也延續了此機構,以此來管理皇族的戶口,保證皇族血統的純正,是皇家宗室的大管家。


宗人府的當家大總管一般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親王或郡王來擔任,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類似於族長,皇帝也是宗族的一份子,對他似乎也有點忌憚三分吧。

宗人府有一項令皇家貴族們懼怕的職能,那就是它有權處置犯了錯的皇室成員和宗族子弟,皇家為了顧及自己的顏面,對於犯了錯的皇子皇孫是不會交給刑部和大理寺來審理的,而是由自己內部消化。

在清朝,對於皇室子弟是沒有死刑的,他們如果犯了錯最多隻是被圈禁致死,像康熙的太子胤礽,八爺胤禩等等都是在宗人府度過餘生的。


雖然清朝祖制對後輩的規定很嚴格,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因為宗人府的主管一般都是親王或郡王,在這裡任何一個進來的人都是親戚,對他們袒護也在所難免,即便是犯了天大的錯也不會殺頭,無需經過傳統的司法審理,宗人府反而成為了他們違法犯罪的溫床和避難所。
皇子們在裡面除了不能外出,其他的福利還是不錯的,好吃好喝侍候著,還有下人照顧,一般進去的人,出去的機會是渺茫的,要看皇帝的心情,因此他們在裡面大多是坐吃等死罷了。
而後妃們一旦被皇帝打入宗人府,就以為著她們失寵了,將很難再有翻身之日,遠離後宮的權力中心,這些犯錯的妃子就會被送到宗人府審理,而宗人府就是皇宮的衙門,審理的時候自然也會用上一些刑罰,不會 那麼輕易的放過她們。

第一種是掌嘴,很多妃子犯錯就是平時亂說話,她們之所以被送進宗人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說錯了話,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而到了宗人府,該老實交代罪行的時候卻有一言不發,於是掌嘴是宗人府比較常用的一種刑罰。


第二種是拶刑,就是夾手指,正所謂十指連心,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手指被門夾的滋味,然而我們被門夾只是夾一下,而拶刑可不止夾一下,何況這些妃子都是大家閨秀,哪經得住這等受刑,三下兩下就痛暈過去。
第三種是杖刑,就是打屁股,對肉體的摧殘程度極高,宗人府的杖刑都是穿著衣服打的,不像外面的監獄是光著屁股打,她們畢竟是皇帝的女人,即便犯了罪,在這方面還是沒有人敢逾越的,只有慈禧太后打珍妃的時候,才光著屁股打,那是因為光緒皇帝太弱了,慈禧太后太強勢了。

第四種是幽閉,就是把人關在黑屋子裡,這種方法看似非暴力、無痛苦,實際上卻是最殘忍的,能讓人生不如死,就是找個小黑屋,將犯錯的妃子關進去,除了每天固定的從小窗口送吃的進來,沒有人說話,沒有光線,完全漆黑,彷彿與世隔絕,真的能將人折磨得發瘋。
宗人府實際上也是皇帝排除異己、鞏固權力的工具,將那些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宗族勢力關進宗人府,還有些犯錯的妃子,作為後宮爭權奪利、爭風吃醋的犧牲品,宗人府也是她們最終的去處,一旦被送進宗人府,那可就生不如死了。






遺產君


“宗人府”並不是清朝首創的,在明初就有了,是一個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

古代宗族觀念比較嚴重,世家大族每家都會設立族長之職,管理全族事務,甚至有些人只知族觀不知法規,真有人犯了法也不交給官府處理,而是根據族規來辦。將不貞女子沉塘這種陋習就是族規。

皇家也不例外,也有宗族,也就是宗人府,管理的是皇室宗親的相關事務,例如婚喪嫁娶、嫡庶之別、記錄官職升降、受欺負了幫著出頭、違法了處置等等。

只是明朝到了後期可能是出於天子無家事的原因,將大部分宗族事務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也就成了擺設。

清朝順治九年,也就是1652年,清廷設立了宗人府,管理宗人府的官職為“宗令”,通常由德高望重的宗親擔任,另設左、右宗正各一人 ,左、右宗人各一人,之後各有增減。

妃子們對宗人府聞之色變很正常,因為這是一個有資格懲罰她們的地方。大臣們對妃子可能還有所顧忌,畢竟是皇帝的女人嘛,但宗人府可不管這個,大家都是親戚,我們還和皇帝有血緣關係,怎麼會怕一個待罪的女人?

其實不只妃子怕宗人府,宗室們也怕。皇室宗親一般不把各衙門放在眼裡,但宗人府對於他們來說集警察、法庭、監獄於一體,既能抓捕也能定罪、還能監禁,能不怕嗎?

不過,一般情況下皇帝也不會把某位妃子下到宗人府,宮裡自有宮規,皇后娘娘是幹什麼的?管理妃嬪的!要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皇后娘娘自己就能處理。

為了顏面著想,皇帝也不願意讓妃子出去受刑丟醜。

所以如果到了需要宗人府的那一步,說明這妃子犯的可不是一般兩般的事兒,結局基本都是九死一生。。。。。。就算僥倖活著,皇帝也不會再要她了。

中國古代那麼多朝代,類似的機構只有清朝最盛行,究其原因不過是抬高皇室地位的一種方式,將皇家區別於普通老百姓,也區別於朝臣和其他貴族,蘊含著這樣的意思:我家高高在上,你們都是奴僕,我家的人犯了法你們都沒權力定罪!

。。。。。。我怎麼覺得這是個特別不自信的皇室呢?所以才這麼自尊!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