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作为著名光学家的母国光,一开始对光学并不热衷。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出于国家需要,物理系的学生都希望在原子核方面做出成果,致使物理系内部出现一种"热核冷光"的说法。"热核冷光"顾名思义,即核物理、原子核方向很热门,而光学方向比较冷门。母国光最初也希望在核物理领域建功立业,但由于南开大学受国家教育部之命,筹备光学教研室,急需人才,母国光最终服从安排迈进了光学的大门。

谁知,这一迈,他就再也没有停下追光的脚步。

1931年1月,母国光出生于辽宁锦西,身为长子,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亲反对他念书,希望他能早日担当起养家的重任,虽然有母亲和祖父的支持,但在早年,他的求学历程依然相当艰苦。

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母国光年轻时的家庭合照,右一:母国光)

但也正是这种困难的条件和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促使他奋发图强,刻苦学习。1944年,母国光以锦州考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锦州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49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这一年,他18岁。

【与光学的"亲密接触"】

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母国光被安排留校任教,1954年校领导派他去了当年刚成立的光学教研室,这一年,他23岁。

1956年,母国光离开南开大学的讲台去了位于长春的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进修应用光学。在进修时,母国光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其在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青年时期的母国光在光学教研室工作)

1958年,以母国光为骨干成员的南开大学物理系光学教研组与天津仪表研究室合作,自行设计并试制出了我国第一套光谱析钢仪。60年代初,这项技术交由天津光学仪器厂扩大生产,成为该厂的支柱产品。天津光学仪器厂由此从一个油印厂升为仪器生产厂,20多年里生产了2700台光谱析钢仪,创造产值500多万元,除供应国内的部分钢铁企业外,还出口到国外,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之后,母国光率先在国内开展干涉调频分光技术(傅里叶光谱术)的研究,并获得重大成果。

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母国光参加21世纪中国光电子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长春论坛时的合影 右二:母国光

【彩电会战中的无名英雄】

1970年,为尽快实现彩色电视机的国产化,国家多部委联合决定集中技术力量研制彩色电视系统,轰轰烈烈的彩电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当时政策上要求自主创新,不学外国,因此许多技术难题一下子涌现在各位专家面前。显像管制造就是其中一项关键技术。

在当时学术资源和设备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母国光带领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设计了彩色分光系统、变焦距物镜等,自主研制出彩色显像管涂屏专用光学校正镜,为我国彩色电视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时,能够参加汇集了全国顶尖专家的彩电大会战,是每一个光学工作者的梦想。但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母国光虽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名字却不能出现在功劳簿上,他成了彩电大会战的无名英雄。

【攻克世界性光学难题】

70年代末,世界光学领域面临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由于化学染料不可避免的自然褪色,因此感光胶片记录的彩色图像无法长期保存。1980年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母国光接手了这一课题。

1981年母国光回到国内,对这一课题又做了进一步的尝试,在研究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白光图像处理的加、减、消卷积、微分、相关等运算和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档案存储、立体显示、菲涅尔全息滤波、光学傅立叶变换光谱以及相型图像假彩色等技术,扩展和发展了白光光学信息处理技术,并顺利解决了在那个没有彩色数码照像机、电脑技术也不发达的年代,如何保存彩色影像的技术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母国光与他的课题组一起从事白光信息处理在彩色摄影中应用的研究,研制成"三色光栅编码器",实现了利用黑白底片记录彩色图像信息,并先后完成了应用于侦察的"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及光学信息处理机"及"大幅面航空彩色摄影的光学处理器"两个型号项目,其中还创造性地用数字计算代替了复杂的光学解码,发展了数字傅立叶光学彩色解码新技术。

凭借此项技术,母国光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个人则在1991年至1994年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会长。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从追光者到引路人】

母国光既是一名醉心光学的科学家、追光人,又是一名引领光学研究的教育家、引路人。

1986年他继张伯苓、何廉、杨石先、藤维藻之后,就任南开大学第五任校长。母国光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建设综合性大学、现代化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思想,在保护和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对基础学科进行了调整和改造,成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新的科研院所。

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母国光校长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合影左:母国光 右:李政道

1993年开始,母国光在全校组织实施"三个百人"学术梯队建设工程,造就了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在校期间,母国光一边搞研究,一边培养人才,前后发表了6部著作,学术论文150多篇,并培养出30多名博士生和50多名硕士研究生。

1995年8月,母国光卸任校长职,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并以他一手创办的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为基础,营造为21世纪培养新一代光学人才的基地。

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母国光、陈省身、杨振宁与外国友人合影 母国光(右二),陈省身(右三),杨振宁(左二)

多年来,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已承担973项目5个,培养的年轻人才不计其数,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仅38岁,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青年学术梯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母国光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光学领域的基础教材《光学》,30多年来,很难说清这部经典之作到底影响了多少人。许多现在活跃在光学科学一线的专家学者,每当见到母国光时,都会向他讲述当年学习这部教材的经历,并感慨说,正是这部《光学》,引领他们步入了光学研究的殿堂。

半个多世纪以来,母国光先后设计研制了光谱镜、多用光谱仪、水准仪、投影物镜、彩色摄像机焦距镜头及彩色的三色系统等多种光学仪器,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编著的《光学》是我国第一部基础光学教科书,他的译著《光学仪器理论》(部分)、《光学成就》及《光学信息处理》等书,在我国光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光学是"把一辈子精力都放进去还不够的学科"】

母国光在晚年,回想起自己选择光学这条路的时候,依然非常自豪:"真正入了门之后,每往前走一步都感觉非常有意思,因为你做的工作有人需要,会得到认可,你就感觉到很高兴……我走光学这条路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从2004年起,淋巴癌折磨了母国光最后的8年,但即使如此,他也从未停止工作,在他眼里,光学是让人"把一辈子精力都放进去还不够的学科"。

光学对母国光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从未停止过追光的脚步……

从南开少年到南开校长,他做了一辈子的追光者

1.中国科学院《母国光,一生与光同行》

2.中国青年报《人已逝,光永存》

3.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与光同行——母国光传》

4. 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