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試比高:這是城市的戰爭,也是開發商的戰爭

摩天大樓試比高:這是城市的戰爭,也是開發商的戰爭

庫哈斯在《癲狂的紐約》中這樣寫道,建築總是在表徵著“別的東西”,而摩天大樓則被看做是一種“自體的紀念碑”,外表塑性靈活,與內在構成和功能毫無關聯。摩天大樓是城市經濟繁盛的象徵,甚至表徵著城市的偉大。

摩天大楼试比高:这是城市的战争,也是开发商的战争

欲與天公試比高

摩天大樓高聳的外觀和豐富的內涵,讓很多國家和地區對其念念不忘,西方發達國家曾掀起過一股建設摩天大樓的熱潮,但如今,這種病態的迷戀逐漸消退,而在遙遠的中華大地上,摩天大樓卻開始了野蠻生長,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發佈的《2018年高層建築回顧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高度最高的摩天大樓。去年全球共建成143座超過200米的摩天大樓,其中有88座建在中國,佔比61.5%。而在這些摩天大樓當中,最高的當屬北京中信大廈,高528米。這是中國第四年位居於當年建成最高建築國家之首。

如果你對這幢建築感到陌生,那它還有一個更加耳熟能詳的名字——中國尊。自2013年7月開工建設,到2018年完全竣工,5年時間,北京多出了一座里程碑式的新地標。

唯一能夠與之比肩的,便只有2016年建成的上海中心,高632米,至今仍為中國第一高樓。“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座豎起來的外灘。”在許多上海人心中,這座高樓的象徵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其實用功能,“它是傳承上海文脈的新名片,功能多樣的垂直城市。”

摩天大楼试比高:这是城市的战争,也是开发商的战争

高處不勝寒

“高樓”之爭從來都是有第一、沒第二,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各大一線城市也紛紛競逐建設高地。房企之間,例如“何時建成超越上海中心的大樓”類似的話題屢見不鮮,可是三年過去,上海中心仍是中國第一高樓。

摩天大樓好看卻不好建,自今年10月,中南建設折戟蘇州中南中心以後,短短20天,又輪到了綠地集團。

11月11日,武漢綠地中心項目的停工聯繫函驚動了整個地產界。停工原因,是開發商拖欠工程款。針對此事,有媒體採訪了責任雙方,中建三局方面的工作人員對此感到疑惑:“文件我不知道怎麼流傳出去的,是不對外公佈的。”而綠地控股集團方面工作人員則表示,文件中涉及項目的具體問題,兩個公司會協商。

從網上流傳的文件來看,這是一封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工程聯繫函。聯繫函上落款為“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綠地中心總承包項目部”,函件蓋有“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公章,落款日期為2019年10月30日,主送給綠地控股集團武漢房地產事業部武漢綠地中心項目部。

同時,聯繫函被抄送給上海市建設工程監理諮詢有限公司武漢綠地中心監理項目部、總包商務合約部、計劃部以及各分包單位。文件內容顯示,武漢綠地中心項目相關分包單位多達40餘家,涉及鋼構、機電、燃氣、電梯等方面,包括三菱電梯、通力電梯、江森自控、江河幕牆等單位。

摩天大楼试比高:这是城市的战争,也是开发商的战争

“爭高”背後的無奈

自2011年開工時立志打造超越上海中心的“中國第一高樓”,到後來主動縮水到500米,降級成“華中第一高樓”,其頂部設計也不得不由“火箭發射”的“尖頭”更改為“平頭”,種種妥協背後透露出綠地集團的無奈。誰又能夠想到,曾經揚言要在中國每個城市都建造一棟摩天樓地標,超越萬科的頭部房企,卻因為自身的財務壓力,給不出工程進度需要的資金,喊停了這個項目。

實際上,華中第一高樓的建設進程原本就比計劃中的慢了許多,竣工時間從2017年延長到了2019年,再加上此次中建三局停工一事,復工期限不明,建成之日遙遙無期。

堂堂世界500強企業,資金鍊真能繃緊到如此地步?

彷彿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1月14日,綠地控股披露了一份子公司發債公告。以小見大,或可窺見綠地目前的財務狀況。公告大致意思為,綠地集團通過其子公司綠地全球新發行了一筆3.7億美元定息債券。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債乃基於2018年5月規模擴大後的50億美元中期票據計劃,僅就該計劃而言,綠地目前已發行尚未到期的債券餘額就高達42.7億美元外加15億元人民幣,這並不是一筆小數目。

更何況,綠地資產負債率已經連續6年超過88%,上半年的淨負債率甚至達到了203.93%,負債總額從2015年的5286.0億一路飆升到2018年的9276.2億,大有趨於常態之勢。

摩天大楼试比高:这是城市的战争,也是开发商的战争

蓋樓不只靠熱情

高投入、高負債,暴露了綠地潛藏在表象之下的業務線弊端。

眾所周知,綠地是“中國最會蓋摩天大樓的公司”,在經濟基本面向好,地方發展狂飆突進的時代,摩天樓專業戶的形象著實博得了各地的好感。彼時,摩天大樓就是地方的臉面,所以綠地有超過一半的地是通過邀標、協議的方式獲得。

然而摩天大樓從來就不是一本萬利的生意。空置率高、運營成本高,盈利狀況差都是綠地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問題。

綠地曾經向世界各地承諾興建至少50座摩天樓(超150米),並聲稱要“刷新人們對於天際線的想象”。

後來經統計發現,綠地承諾的這50座摩天大樓中,將近一半仍處於未建、緩建的狀態中,大多在2013年左右拿地。

既然如此,綠地為何還對“高樓”如此熱衷?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上的高額補貼。僅2018年,綠地獲得的補貼就達到5.4億元,這個數目能排在A股上市公司的第六位。

此外,一線城市給予開發商的政策優惠,比如配比商業、住宅用地等也吸引著綠地堅持在這條戰線上。

由於摩天樓的選址,要麼是城市中心區,要麼就是地方有意打造核心區。所以拿下地後,土地升值空間很大,一般都能賣出不錯的價錢。

只可惜這次的如意算可能要落空了,隨著綠地多個摩天大樓項目的停工、緩建,輿論開始批評這種圈地

不見動靜的行為,地方上也開始對開發商有所保留,支持力度不斷縮減。

負債蓋樓,這個套路越來越玩不下去了。

高樓之爭何時休?

時至今日,摩天大樓的熱度仍在,好在不管國內還是國外,似乎都不再以追求“第一高樓”為目標了。畢竟有一種說法:超過300米的摩天大樓,維護成本已超過其因節約土地而帶來的經濟價值。

原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北京長安街沿線整治辦公室主任趙知敬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到:

“建築在建設時要堅持實用、經濟和美觀的原則,不要追求那些畸形的東西,城市的美觀可以通過建築高度的錯落有致、高水準的造型藝術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僅專家,網絡上討論摩天大樓勞民傷財的聲音也不在少數,很多高樓爛尾的信息都是由普通民眾爆出。

現實無數次地證明,盲目“追高”的摩天大樓並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第一高樓”的頭銜也不能讓擁有它的地區變得更好,不顧收益以高槓杆建造大樓是否早已違背企業的初衷?停工的“華中第一高樓”和身陷高槓杆的綠地集團需要大家引以為戒。

這個冬天,該為大樓降降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