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最近有位網友給不二發來私信,問不二覺得這世上最悲涼的事情是什麼?

這世界上最大的悲涼就是在危難之時,你把所有人擋在後面,你在前面拋頭顱灑熱血,但後面的人卻在喊:這個人怎麼還不死?

就比如抗戰時期無數兒郎在前線捨生忘死抵禦侵略者,後面站著的人卻在喊:你們怎麼打不贏?

那還有比這更悲涼的事情嗎?

有的,不止後面的人再喊這個人怎麼還不死,連旁觀者也跟著起鬨:這個人到底死不死?

咱們中國有沒有這樣的事情?

有的。

2004年,某個知名網站上爆出一篇文章 ,標題叫做《清華學子怒批楊振寧》,由於兩個標籤從而引起熱議。

一個是清華學子,一個是楊振寧。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當然,最終這名所謂的清華學子沒有能夠公佈就讀科系和名字,從而一看就知道不是清華學子所為,僅僅只是打著清華的名號。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這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楊振寧對美國的貢獻遠遠大於中國。這位美籍人,效忠於美,服務於美,帶著諾貝爾的榮耀,晚年回到中國,吃住行盡享在美國不曾有的待遇,回贈中國人的,是一針針的麻醉劑。”

猶如大字報一般,把楊振寧先生回國這件事寫成拿中國人的錢回來養老,文章一出來網上立即引起了鋪天蓋地的謾罵,甚至很多人連楊振寧先生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也參與到謾罵的行列當中。

而在不久前,楊振寧先生剛剛獲得了“求是終身成就獎,被列為是世界前十位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沒想到,這篇劣質的文章依然在網上流傳。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在謾罵之中,更多的人只關心他娶了比自己小50幾歲的太太,而絲毫不提他所取得的成就和為我國科學作出的貢獻。

娶比自己年齡小的太太是罪嗎?這是人家的私生活,憑什麼要被當成攻擊的點?

一個民族的子民如果只關心科學家的私生活,毫不關心科學家取得的學術成就,這是一個悲哀。

接下來不二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真正的楊振寧先生。

第一個問題:楊振寧是不是從美國回來養老的,貪圖中國給的錢?

一個被各大名校追逐的諾貝爾學獎得主,大家覺得楊振寧先生真的缺錢嗎?

很多人認為楊振寧先生回國是來養老的,根本就沒有為中國做出貢獻,說這個話的人,完全就是無知,不止無知還站出來在臉上寫滿了無知,生怕別人不知道。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我們先來看一下楊振寧先生為中國做貢獻,其實這些數據都很容易查到,但有的人就偏偏不想面對這一現實。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一年。

1981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分校設立了CEEC獎金,從美國和香港募集資金,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做訪問學者。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建議:“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於是,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起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累計資助金額2000多萬元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百個,培養了一大批中國青年學者 。

1992年,楊振寧自掏二萬美金為南開召開一場國際會議。

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捐出所有工資,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還順便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姚期志回國執教。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先生說:楊振寧為中國至少培養了10個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個大學校長。

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先生說:沒有楊振寧,清華三個物理研究領域不會成為世界一流,沒有楊振寧,就沒有清華物理系的今天。

請問,如果這不是對中國的貢獻,那麼是不是嘴裡喊著愛國,卻在詆譭為中國科學發展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才叫做貢獻?

第二個問題:楊振寧先生愛不愛國?

攻擊者攻擊楊振寧先生將自己的天賦帶到了美國,並且幫美國拿到了諾貝爾獎,沒有幫助中國建設,等自己老了,中國建設好了,又趕緊回來享福,還經常被拿來和鄧稼先先生作比較。

這種說法完全是扭曲事實。

首先我們都知道楊振寧先生是做物理研究的,屬於基礎科學,而鄧稼先先生研究的核彈屬於應用科學。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基礎科學是探尋物質本質的一門理論學科,新的發現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可能上百年才能轉化成技術落地。而應用科學就是航天工程,5G技術,核彈研究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可能是幾年時間就有重大突破。

在楊振寧先生身處的環境之下,中國當時急需應用科學人才,而不需要搞理論研究的。

所以攻擊者所說的楊振寧在中國最需要他的時候沒有回來,這句話本身就是大錯特錯,因為中國當時根本不需要楊振寧這類型的人才。

我們可以想一下,楊振寧先生當時將天賦留在中國,他什麼也做不了,並且沒有溫和的環境讓他的天賦得到提升,對自己和對國家都無益。楊振寧先生將天賦帶到美國,一方面是當時美國的環境的確利於提升,其次只有當自己把美國的知識學會,才能回來回報祖國。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實際上,早在1971年,中美建交後,楊振寧先是立馬回國和鄧稼先先生碰面,毫無保留地向鄧稼先先生介紹了量子場論和西方最先進的科學理論,一邊講一邊拿筆演算,將國外的科學傳播進國內。

而關於攻擊者攻擊楊振寧先生在美國拿了諾貝爾獎,就是在幫美國,這句話更是無知中的無知。

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理論物理的研究成果是屬於全世界的,並不屬於某個國家,某一個人,比如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難道世界上就只有英國能用萬有引力公式嗎?別的國家就不能用?不存在的,這種說法顯然就是為了黑而黑,連這種基本的邏輯關係和事實都不顧,真的是應了一句話,噴子的世界裡沒有道理而言,反正就是閉著眼睛一路噴下去。

第三個問題,楊振寧先生的成就到底有多高?這個覺得我們中國人都應該知道。

其實一張圖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美國大學裡這麼多白髮蒼蒼的教授,不在家裡養老,跑到這裡,只為跟楊振寧合一張影。

網上有一個比喻。

物理學是這樣的:

阿基米德開鑿了一個山洞,可以住人。

伽利略覺得山洞太簡陋了,他挖了一個坑,想蓋房子。

牛頓包工頭,帶著開普勒,胡克,笛卡爾等一群小弟打下了地基。

後面幾百年,包括法拉第在內的一群物理學家蓋了一座看起來漂亮而完美的房子。

然後開爾文說房子蓋完了,大家都去住吧,已經完美了,物理學家沒事幹了,就是天怎麼不晴啊,頭上還有兩片烏雲?

結果烏雲的製造者麥克斯韋劈下兩道閃電,房子塌了。麥克斯韋說,蓋尼瑪的房子,眼光能長遠點嗎?「其實烏雲不是麥克斯韋製造的,但是麥克斯韋方程組預言了光速不變,作為物理學的老四,必須給他個霸氣的工作,也就是拆房子」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於是包工頭愛因斯坦出現了,他先帶領洛倫茲等小弟,蓋了一層樓「狹義相對論」,後來他小弟都不用了,自己往上一個人蓋了一整棟樓!這棟樓蓋好了沒裝修,後面的科學家,什麼史瓦西啊,霍金啊,都是在愛因斯坦這棟樓上搞裝修的,霍金大概裝了一面牆。

與愛因斯坦同時代,普朗克,波爾,海森堡等人,哦,還有愛因斯坦,他們蓋了另一棟樓,也就是量子力學,這些人合力蓋的,沒有包工頭,這棟樓現在看起來似乎更牛逼,而楊振寧,在這棟樓裡打了一個電梯井,用標準模型貫通了這棟樓。

這就是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的地位。

這個電梯井就是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

“宇稱不守恆”已經很牛,但跟楊-米爾斯理論比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

最後一個問題:楊振寧先生為什麼做出這麼大的成就?

楊振寧先生跟同時期的物理學家相比,他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優勢,數學特別好。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很多物理學家在搞研究的時候,許多東西需要數學家幫忙計算,而楊振寧先生自己就是位數學家。

數學在楊振寧的物理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他研究物理學的對稱性問題,就使用了群論這個數學工具。而當時的物理學家對群論都持懷疑的態度,因為這是數學裡面非常專業的工具,而後楊振寧先生證明了群論對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那楊振寧的數學為什麼特別好呢?

1983年楊振寧的學生也問過他同樣的問題。

楊振寧先生說:“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以說,楊振寧就是被這樣的數學謎題給吸引了,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他以後在物理學上的研究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劉薰宇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跟教育家,事實上,他跟楊振寧的父親還是同學。

劉薰宇非常擅長進行數學教育,中國那個年代的科學大師基本上都受過他的影響。

比如中國有一位數學家叫谷超豪。他就說:記得看了劉燻宇的《數學的園地》,其中有一段講述了微積分思想,從什麼是速度講起。當時我自以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讀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速度概念要用微積分才能深入瞭解,於是對數學愈發地感興趣了。”

可見,一本好的數學書能夠讓孩子愛上數學。

我就專門找來了劉燻宇的書給我家小孩看,我家小孩之前數學成績也不好,主要是因為他絕對數學非常枯燥,沒有興趣,甚至花了很多錢給他補課,然而提升都不明顯,後來我給他買了這本書,讓他當作故事來讀,讀到第一冊《馬先生講數學》的時候,他就開始對數學有些痴迷了,因為在這本書中劉燻宇化身馬先生,用非常趣味性的講解法講解了一百多道數學題,主要是通過圖解法和故事法來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孩子一看到看這個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平時,他是坐十五分鐘就要挪屁股的。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這套書的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級,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劉薰宇在這套書裡簡直就是科學家裡的段子手,裡面的函數知識全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段子。我兒子看的就哈哈大笑。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這個書合適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能夠自我學習。

因為是中國數學家寫的,所以裡面有很多中國的數學妙題。

比如什麼是“八仙過海”和“韓信點兵”?

所以,大家可以給自己的孩子看看這本激勵了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將畢生所學帶回祖國的科學家,被罵回國養老,許多人欠他一個道歉

而且價格也不貴,三冊只要69,包郵到家。

點下面的橫條參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