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有50萬存款的家庭,“買房”還是“存起來”?董明珠說清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樓市裡散發“焦慮”情緒的聲音多起來了。

動不動就是房產決定了“階層”,總是以“孩子贏在起跑線”為口號。

前天看到一個房產專家說,買到北上廣高端小區裡的鄰居,不是精英碼農,就是985、211的高學歷,整天討論的是國學、經濟、宏觀和大勢。

按他的說法,在三四線買房的人,接觸的都是雞蛋青菜多少錢、哪裡的超市在打折、哪裡的藥店能領雞蛋和糧油。

我們當然不否認大城市能開闊眼界,但如此武斷的截取片面印象來支撐論點,多少有點偷換概念。

這種聲音聽多了,也就見怪不怪。無非是以城市層次劃分房產,再以房產價值劃分前景,直接得出“房子決定命運”的結論。

但是,為什麼學區房值錢,學歷卻不值錢?房子的威力,真有你想象的那麼大?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住著高價學區房的深圳考生,被河北的衡水考生“碾壓”,在近兩年學區房漲幅最大的蘇州,全市進入高分段,拿到名校入場券的學生數量,還沒有隔壁無錫一個學校多。

筆者覺得,把房子當成衡量孩子起點、人生成功的標準,有點過於狹窄。

5年後,有50萬存款的家庭,“買房”還是“存起來”?董明珠說清

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需求而已,只是很多人把這種需求描述成了焦慮,並把買房的焦慮傳染給了其他人。

因此,我們不妨務實一些,對一般家庭而言,手握50萬存款,未來5年,選“房產”還是“現金”?或者說,“買房”還是“存起來”?

先來說配置房產。

最近兩年,樓市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

第一,房價上漲持續的時間,越來越短。

為什麼現在“房子決定階層”的論調大行其道?原因很簡單,過去這10年,房價上漲的速度之快、持續時間之長,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房子帶來了“財富幻覺”,也讓更多人相信買房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從2008.10月到2012年2月,從2012年3月到2015年2月,從2015年月至2018年3月,每次大概持續3年左右時間,相信房子的人,早早上車賺了錢,不信的人,只能捶胸頓足。

但是,從去年至今,房價只漲了兩次,每次持續的時間,連3個月都不到。

第一次,是2018年的3-5月份,第二次,是今年的3-5月份,當時的情況很相似,充斥著搶房、地王、房貸利率下降這些特徵。

短暫的火爆,掩蓋不了長達兩年的疲弱,土地流拍越來越多,降價促銷的城市也頻繁出現,以至於不少城市打著“搶人”的旗號,“定向寬鬆”了購房門檻。

第二,持有房產會虧錢,成了市場共識。

5年後,有50萬存款的家庭,“買房”還是“存起來”?董明珠說清

在過去10年的認知當中,大家都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房價漲幅遠遠高於持有房產的成本。

即便租售比不合理,每個月還要掏物業費,即便還要加上房屋折舊和交易稅費,房價隨便漲個20%,這點小錢誰也不會在乎。

但是,當房價真正開始走平的時候,會出現什麼結果?

從二手房的表現就能看出,越來越多的城市進入存量房市場,加上不少城市嚴格實行限價政策,這就導致新房和二手房出現巨大的價差,上萬人排隊搶的限價盤,已經無法反映市場的真實情緒。

以杭州為例,截至10月31日22時,二手房掛牌量已高達99602套(含商業)。以目前增速看,11月初突破10萬套大關毫無懸念。

從2018年3月的2.5萬套,到今年9月底的9.4萬套,平均每月淨增3800多套。而從9.4萬套到10萬套,更只用了一個月。

這麼多二手房積壓在那裡,成交週期越來越長,業主掛牌價一降再降,彷彿是被“冷凍”了一般。

杭州並不是孤例,成都、武漢、鄭州同樣“來勢洶洶”,它們都是二手房被“凍結”的典型。

根據貝殼研究院發佈的數據,武漢從去年最高點均價20317,跌到了18773,跌去了1544元。鄭州從去年最高點均價17138元,跌到了14913元,跌去了2220元。廣州二手房掛牌均價從38000跌到了32000元,北京、上海、天津也是跌勢綿綿。

買房虧錢,正變得理所當然。

回到本文主題,50萬能買來什麼房子?

5年後,有50萬存款的家庭,“買房”還是“存起來”?董明珠說清

如果以三成首付、90平以內小三室來計算,房價在兩萬以下的城市還是可以買到的。比如環京、環滬、環深的強三四線城市,中西部的一些弱二線省會。

但是,前者只有京滬廣深的人口外溢,卻沒有短期可以迅速建立的配套,後者房價漲速很快,工作機會卻與武漢、成都、杭州等強省會不可同日而語,對一般家庭來說,總共也就50萬的存款,全拿來買房,月供就是個大問題。

穩定的收入,是負擔房貸的前提,而工作機會的多少,是收入是否問題的先決條件。

因此,一個家庭的積蓄全部用來做首付,還要承擔房價回落,買房虧錢的後果,確實不值。

有一種情況是比較適合買房的,人脈都在小城市,家裡在本地有不少關係,有個交社保和公積金的工作,閒暇之餘能有不錯的副業收入,當地的首付和月供恰好也能負擔,這樣的家庭,拿出30萬左右買個婚房,可以過的非常滋潤,就算再過5年,對家庭財務狀況也沒什麼影響。

再來說配置現金。

在最近舉行的財經年會2020論壇上,前央行行長髮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中國十年前儲蓄率達50%,現在是45%,仍是全球最高。金融業收入再分配最主要的做法是住房抵押貸款,高收入的人存錢多,低收入的人借錢多。

這段話有兩個重點,需要圈起來。

5年後,有50萬存款的家庭,“買房”還是“存起來”?董明珠說清

第一,即便在房價高漲的年代,依然有大量的人在存錢。第二,富人愛存錢,窮人愛借貸。

這似乎與我們的認知不符。

因為這些年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說法,都是鼓勵貸款,把房貸當成剛需族的一種“福利”,高槓杆買房的家庭越來越多,低首付、零首付買房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家庭拿不出存款來。

原因何在?筆者覺得,只有兩個因素:教育和就醫。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講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說: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減什麼負了,學校裡面快樂成長,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不進班怎麼辦?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著毫無出路。

同理,沒有交社保和公積金的家庭依然很多,感冒花個千八百也是常事。

在子女教育和身體健康面前,房子就算再珍貴,手頭也得有個幾萬塊錢備用,心裡才踏實。

因此,從配置現金的角度,不談CPI和M2這些枯燥的數據,只講維繫生活運轉的日常資金,50萬存款,在未來5年,至少應該留一半給作為風險備用。

因為在教育和醫療面前,未來會花多少錢,你心裡沒底,把存款變成房子以後,還能不能再順利變現,同樣也不可預知。

董明珠也就這個問題發表過看法。

5年後,有50萬存款的家庭,“買房”還是“存起來”?董明珠說清

她在接受楊瀾採訪時表示,“其實現在年輕人他要結婚,要生孩子嘛,你說他本來就想搞個科研,但是找了個對象愁死了,房子也沒有,他的精力首先就拿掉了一半,他不可能用心去做科研。一人一套房,我逐步做到每個工人都有一人一套房。尤其是住房問題,這不只是基本的民生,更是在社會上的一種尊嚴”。

這段話說的非常清楚了,房產是尊嚴,現金是保障,都不可或缺,未來5年,“一人一套房”是趨勢,但多出來的錢,沒有必要再買成房子了,把錢存起來,想辦法提升一家人的生活,為子女和老人保駕護航,才更務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