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城鄉賢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

「薌城鄉賢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

  鄭綿平,男,1934年11月生,福建省漳州市人。1956年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1987年任研究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鹽湖學會副主席。現任地科院鹽湖中心主任、國際鹽湖學會執委、兼任西藏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是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11月,鄭綿平生於福建省漳州市西橋街一個手工業者家庭。他父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卻成為他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每當他父親做竹器休息時,總喜歡給他講一些民間流傳的英雄故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寧死不屈的文天祥等,使他從小立志要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他在漳州市第一中學度過了中學時代,教化學的錢學正老師、教物理的朱國政老師等生動活潑的引導、深入淺出的比喻、博學多才的示範,誘導了他對科學的興趣。

  1956年,22歲的鄭綿平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填寫的志願是希望去祖國邊疆工作,沒想到卻被分配到北京化學工業部地質礦山局,報到伊始,就由該局總工程師——中國鹽類礦床地質學權威李悅言教授安排參加柴達木盆地鹽湖調查隊的普查組。他經西安、西寧到達大柴旦鎮,實現了到艱苦的邊遠地區工作的理想。他們先後調查了大柴旦湖、馬海湖和察爾汗湖。回京後,普查組由他執筆撰寫了《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硼砂、鉀礦調查報告》,這是他參加工作的“處女作”,他從取得的第一手資料出發,根據分析結果——察爾汗湖滷水含鉀量較高、大柴旦湖湖水含硼量較高等重要成礦證據,提出該區值得繼續找鉀硼的意見。嗣後,他還參加了遼寧鳳城二臺子硼礦、江蘇錦屏磷礦和安徽向山黃鐵礦礦山調查。

  1957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柴達木鹽湖科學調查隊,隊長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柳大綱教授,副隊長為北京地質學院的袁見齊教授。鄭綿平由化工部地礦局派去作為代表參加。參加該隊的單位還有上海化工研究院、輕工業部鹽務局等。該隊到青海西寧暫休期間,柳大綱先生組織來自各系統、各單位的就鹽類物理化學、化學分析、鹽化工、明礬石提鉀和鹽湖地質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柳先生率先垂範,作了開場發言,強調不同學科要相互學習和滲透來研究鹽湖。鄭綿平從這些活動中學習到許多本專業以外的知識,並能重視以多學科綜合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地質客體。他們考察隊在柴達木盆地的大柴旦湖施鑽發現鎂硼酸鹽礦層,又在察爾汗鹽湖發現新沉積的鉀鹽礦物——光鹵石,繼而提出陸相鉀鹽礦床理論。

  1957年底,鄭綿平返京後,隨李悅言總工程師調到地質部。不久,他受到宋應副部長的接見,陪同接見的有柳大綱先生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質部礦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長孟憲民教授。宋副部長說,根據柳先生建議和領導磋商,讓鄭綿平仍代表地質部門繼續參加中科院柴達木鹽湖科學考察隊工作,他表示願去孟所長領導的礦物原料研究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

  1958年夏,柳大綱先生支持年輕人的建議,讓鄭綿平帶領一個調查組去西藏北部班戈湖工作。1959年參加了中科院西藏綜合科學考察隊,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為止。這期間在1958—1960年又利用回北京整休期間去北京地質學院進修了鹽類礦床與地球化學,開拓視野,更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

  1963年晉升為工程師。“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出差較為困難,從事中國東部古代鹽類礦床研究工作達8年之久。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喜逢“第二個科學春天”,鄭綿平參加了地質部(地質礦產部)青藏高原地質調查大隊(1980—1985年),擔任鹽湖隊隊長,並於1980年晉升為副研究員,參加並領導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調查隊(1986年至今)。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1989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995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學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他還榮獲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他先後被聘為西藏計經委顧問和西藏礦業總公司首席技術顧問。

  1992年他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主任。1994年當選為國際鹽湖協會副主席。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3月任地質礦產部(現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8年12月30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發佈消息:“在廣大讀者熱情參與下,《科技日報》與首都新聞界、兩院院士共同評出1998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其中的第六條就是“中國發現新礦物天然碳酸鋰……”,這是鄭綿平為首的科研集體所取得的成果。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薌城鄉賢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