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許多農民去別人田裡撿漏,拾一斤是一斤,賺一分多一分


河南省安陽市,許多農民去別人田裡撿漏,拾一斤是一斤,賺一分多一分。我國種植1000多年的農作物,在中原主產區已消失,農民去人家的田裡拾漏。

河南省安陽縣白壁鎮大寒村,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實驗基地剛收穫完的棉田裡,附近幾個鄉鎮的農民在撿漏拾棉花、摘棉桃。

來自瓦店集的農民介紹,從十幾年前開始,當地許多農民基本不種棉花了,做棉衣、棉被除了買別人的棉花,只有去別人的棉花田裡撿漏,拾一斤是一斤,賺一分多一分。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於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之後不久,中棉所就遷到了位於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中原省份棉花主產區的安陽市白璧鎮,距市區約十幾公里。

2000多年前,棉花已經在海南種植並紡紗織布了,但在中原地區卻是一種十分稀罕的物品。唐宋時期,棉花開始向中原移植。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明代植棉和棉紡織,已遍佈全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

棉花,是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農作物,是戰略物資,是經濟命脈。關於種棉花,安陽當地留下了許多農諺。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棉花不打杈,光長柴禾架。在高峰時期,安陽棉花種植面積高達120萬畝,產量達10萬噸。

如今,在安陽地區的棉花種植幾乎消失,村鎮的農田已經很難發現其蹤跡。安陽棉花種植面積已經跌至谷底,曾經輝煌的棉花產業日漸沒落。肥沃的農田基本都已改種糧食等作物,僅剩下鹽鹼或丘陵地區,零星種植有少量棉花。

當地農民介紹,種棉花與種糧食效益基本相當,但實際上,糧食播種、收穫打個電話,靠機械就解決了,省力省時;而種棉花,打藥、整枝、採摘工序多,並且間苗、打杈在田裡一直要蹲著勞動,採摘時一天要反覆彎腰幾百、上千次,費力費時,腰痠背痛要辛苦得多。

很多人在外面打工的工資收入已超過了種地,家裡僅剩下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年人,他們更不適合種植費工費時的棉花。這些年,棉花的價格大起大落,農民的收入沒有增加多少,很多農民對棉花的種植熱情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