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記載了一則趣事:

靈隱冷泉亭,舊縣一聯雲:“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亂後失去,寺僧屬吳平齋觀察補書之。戊辰九月,餘與內子往遊,小坐亭上,因讀此聯。內子謂問語甚俊,請作答語。餘即雲:“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內子云:“不如竟道‘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相與大笑。越數日,次女繡孫來湖樓,餘語及之,並命亦作答語。女思久之,笑曰:“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餘驚問項字何指,女曰:“不是項羽將此山拔起,安得飛來?”餘大笑,方啜茗,不禁襟袖之淋漓也。

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這個故事裡,“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是問,而俞樾的“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其妻的“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其女的“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是答,一問一答,組成了問答聯。

問答,是對聯常用的一種修辭方式。它可以將平板的陳述變為或直白或含蓄的提問,對聯形式活潑,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問答聯可分三類:一是一問一答。如上述故事其實就是一問一答。

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二是問而不答,提出反問。如“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壁上兩行文字,哪個漢書?”

據說,有一次唐伯虎和陳白陽出去遊玩,兩人決定對對聯,並提出前面酒館為界,到了酒館還沒對出便是輸。唐伯虎隨即出上聯道:“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陳白陽一聽,發現這個上聯是個問句,他不知道答案啊,不好答,不如避開不答,反問回去。然後再一琢磨,發現上聯中的“莊子”既指村莊,又可指書,語帶雙關。於是他邊走邊想,走到酒館處還沒有想出恰當的下聯。

陳白陽只好認輸,兩人便進了酒館,打算休息一二。誰知剛坐下,陳白陽便見酒館牆壁上寫著兩行大字:“杜康傳技,太白遺風”,靈感頓起,馬上對唐伯虎道:“壁上兩行文字,哪個漢書?”“漢書”也是書名,但又十分應景,是 “哪個人寫的”之意。這副對聯生動活潑,極具畫面感,並且上下聯都是問題,下聯對上聯避而不答卻再次提問,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三是問而不答,但答句已隱藏在對句之中。《評釋巧對》中有這樣一副對聯:“細雨密如絲,何機可織?明霞紅似錦,無剪堪裁。”

有一位學館的老師,在微雨時分有感而發,出上聯,將細雨比喻為絲,因此發出疑問:是什麼樣的織布機可以織出細雨呢?當時學生不在,正好有位客人在場,聽到了這樣精妙構思的對聯,也興起對道:明霞紅似錦,無剪堪裁。將明霞比作錦緞,嘆恐怕沒有剪刀能夠剪裁出來。這一下聯看似沒有對上聯做出回應,實際上卻也暗示了細雨和明霞一樣,明霞是沒有剪刀能夠剪裁,細雨則是沒有織布機可以織出。答句之中暗含上聯的回答,並且同樣構思精巧、設想佳妙。

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除了以上舉例的這些對聯,問答聯其實還有很多,如明代楊一清與當時尚書及國公的對聯:

上聯:兩手並持文武酒,飲文乎?飲武乎?

下聯:一心勤讀聖賢書,希聖也,希賢也。

問答之中見高遠立志、敏慧為人。再如張之洞和梁啟超的一副對聯:

上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下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豈敢在前,豈敢在後。

不卑不亢、才思敏捷。

這些對聯,有問有答,趣味盎然

無論是一問一答,還是提出反問,或者是答句隱藏在對句之中,對於問答聯來說,不僅講究對仗工整,也講究呼應的自然,從而可以在一問一答或一呼一應中,將原本平鋪直敘的語言,變化成為或直白或含蓄或跌宕或平靜的語言,運用問答的形式來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具體地展現出來,有情景感,有互動性,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加深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