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藝術圈死衚衕:藝術為所有人而生

走出藝術圈死衚衕:藝術為所有人而生

Matthew Pillsbury

Goya's Duchess of Alba - 'Goya:

Order and Disorder' -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2014, Jackson Fine Art.

藝術圈陷入了一條死衚衕。不論是消費者還是藝術家,始終都在被動地為市場服務,而決定市場前景的權力落在了一小部分藏家、畫廊主和美術館總監手中。其他藝術市場的參與者——大部分畫廊、策展人和藝術家本身——都在扮演支持性的角色,他們共同形成了金字塔的下層,而頂點遙不可及。渴望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如不服從遊戲規則幾乎別想有出頭之日,而成功的案例鳳毛麟角。

大多數藝術仍沒有擺脫對獨一無二和為特權階層而存在的舊思想的執迷,這點既體現在單件作品的性質上,同時體現在作品所有者的精英主義上——而正是此種精英主義將藝術原本的溝通意圖掩埋,藝術由此成了私人所有和經濟價值的犧牲品。藝術市場從而漸漸失去了靈魂。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嗎?藝術要麼在空洞的特權幻想中迷失,要麼就得面向它的觀眾。現在是時候覺醒了。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Damien Hirsts berühmter Diamantensc-

h?del mit dem Titel "For the Love of God"

? Reuters

在幾乎其他所有市場中,公眾的力量都能促使重大轉變的發生。社交媒體和其他線上工具已經為人們提供了表達喜好的平臺。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評論、點贊和分享,市場根據人們的口味來調整提供的產品,以此適應這種前所未有的點贊文化,同時避免規訓人們的喜好。Netflix、亞馬遜 Prime、Spotify 等服務源源不斷地提供著精心策劃的內容——這就是如今我們生活的世界,無限量量身定製的內容被推送到我們眼前,然而我們還是完全忽視了文化生活中那一個頑固不變的部分。藝術界就沒有此種有效改變的發生。策展人仍然決定著誰的作品被展出,而美術館最多計算一下訪客數量。公眾驚人微弱的聲音被少數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市場玩家壓倒。公眾的觀點變得無足輕重。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Banksy,

Girl with Balloon.

Photo by Dominic

Robinson, via Flickr.

由於公共藝術機構和像雙年展這樣的大型活動要倚靠畫廊和藏家的財力支持,因此他們展示的多是藝術市場的超級明星——那些在價值市場中能攻佔媒體頭條的顯赫人物。不難觀察到,一個狹小的紐約畫廊關係網掌握了決定什麼是好藝術、誰將被展出的生死權,以此維護他們自己手中的“優質資產”。但這些畫廊同時決定了誰將被遺落在這個小圈層之外。儘管有那些激進歷史的發生,在藝術的虛構“光環”之下,女性、少數族裔和少數性別群體的藝術家仍然對機會望塵莫及,這著實令人心寒。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多元化只是一紙空談。

那些賣座的重磅展覽對改變由特定權力階層主導的藝術市場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對已經熟悉藝術的年長觀眾來說,這些展覽是教育活動;對年輕一代來說,它們則是可以發 Instagram 或者微信朋友圈的網紅展。有人被邀請參與選擇嗎?沒有。恰恰相反,美術館教育部門的使命是培養公眾向少數富豪藏家的品位靠攏。但這樣做毫無意義。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The golden funerary mask of King

Tutankhamun on display during

an unveiling ceremony at the

Egyptian Museum, Cairo after

its restoration process in 2015.

Photo by Mostafa

Elshemy/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給公眾更多話語權並不難。觀眾必須開始認識到他們不一定要仰慕他人的投資品。他們可以決定什麼才值得欣賞,什麼才該被呈現。觀眾可以將藝術視為己任,讓藝術變成他們可以參與的文化形式;觀眾可以為藝術發聲,而反過來,藝術也將為觀眾發聲。

公共藝術機構需要更加民主化。我們必須構建起一個能讓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產生交流的藝術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生態中,藝術市場才能開始學會尊重更多人的不同聲音。這並不是無法企及的目標: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大型機構開始思考這些必要的轉變。但只有開始行動,才不會錯過這一覺醒的時刻。

觀眾:什麼值得看,由你說了算!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Installation view of Tschabalala

Self, “Bodega Run,” at Pilar

Corrias Gallery, London,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ilar Corrias Gallery.

首先號召熱愛藝術並且想對什麼值得展示擁有話語權的每個人。我們既然能夠決定自己的歌單、從給我們的推薦中收穫那些最優質的音樂,那為什麼從未思考過將同樣的方法適用於藝術呢?趣味相投的人聚集起來,共同決定什麼值得觀看。原本只屬於策展人的選擇應該對觀眾開放。這並不意味著觀眾要取代策展人的角色,但觀眾應該開始和策展人合作。藝術的民主化也不該變成多數人的獨裁:不同觀眾可以選擇不同的藝術形式。如果這樣的文化轉型能夠發生,藝術就有機會走出服務商業市場、讓極少數藏家獲利的死衚衕,轉而成為我們興趣的反映和呈現。

藝術家:動員你的粉絲!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Installation view of “Jordan Casteel: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at Casey

Kaplan. Photo by Jason Wyche.

? Jordan Casteel.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asey Kaplan, New York.

第二個要行動起來的是藝術家。轉身走出市場的死衚衕,摒棄等待被發現的固有觀念,去質疑藝術市場尊奉的獨一性和特權。最重要的是,挑戰將藝術視為一項專業領域的固有認知,那是一種保護主義的品牌策略,僅服務於少數藝術市場玩家,卻將地球上絕大部分藝術創作者排除在外。轉向你的觀眾,重塑屬於這個時代的模式:為什麼我們執迷於藝術必須是唯一的?忘了所謂的“光環”,那只是為了宣傳獨有性的營銷口號。複製、模仿、混合、採樣:在音樂世界中這是一場公平的遊戲,藝術家為何不能採取同樣的做法?運用創作藝術的自由!這是你的創作手段,也是你可以捍衛的權利。

美術館:為你空蕩蕩的白盒子注入更多活力!

勇敢一點:你多年來苦苦尋找的新觀眾近在咫尺。美術館不僅可以合作營造環境,還可以創造一種新的體驗,讓觀眾為藝術賦予意義:你只需要允許觀眾進行參與。在長久以來以自身為參照的藝術行業,由藝術專業畢業生定義著什麼才是藝術,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太長時間。許多不同聲音的選擇才是重要的!聽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一個空間!

藏家:別隻想著投資,買你心愛的作品!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Claude Monet, Charing Cross Bridge, 1903.

Courtesy of Sotheby’s.

從本質上講,獨有性要求它必須與為數最多的潛在買家保持距離:奔走於眾多藝博會的畫廊主往往對這些大眾買家視而不見。而這些不受重視卻總量巨大的藝術愛好者往往不是作為投資購買,而是真正出於熱情;藝術市場需要在新的平臺觸及這部分人——那些提供透明度和流動性的新的應用和平臺。讓我們明確一點:藝術不是投資,藝術觸手可及,藝術為所有人而生。我們需要一個不只圍著少數人運轉的藝術市場。

這是否會有利於藝術本身?畢竟藝術創造正是這場討論的中心。專家幾乎肯定會說不,因為大眾的決策不一定符合他們的利益。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建立藏家和策展人網絡的藝術家其實害怕公眾,他們確實有理由害怕。策展人擔心如果觀眾突然開始對美術館的空間和展覽有發言權,這會致使他們失去掌控。但那樣一來,我們將看到更多非常不同的藝術品,因為它滿足非常不同的需求。

走出艺术圈死胡同:艺术为所有人而生

Ed Ruscha, Hurting

the Word Radio #2, 1964.

Courtesy of Christie’s.

如果成功推進了藝術的民主化,我們都將從中受益。觀眾將能與他們所見的藝術相連,藝術家將在他們目前被侷限的狹窄視野之外重新獲得認可,藏家開始收藏他們真正珍視的作品——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讓我們擺脫排他性的束縛,把藝術還給所有熱愛它的人。

Stefan Heidenreich and Magnus Resch

Stefan Heidenreich 是一位來自瑞士巴塞爾的作者、記者及媒體理論的講者,現居德國柏林。

Magnus Resch 現居紐約,是一位作者、藝術管理的教授,同時也是藝術品詢價 App Magnus 的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