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當中有:哈尼族人

我在雲南期間,結識了幾位哈尼族朋友,通過與他們相處時瞭解的,並參閱一些有關資料。知道了一點哈尼族的知識,現分享與你。

一、基本情況

哈尼族,在東南亞稱阿卡族,其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的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

二、語言文字

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三、分佈

哈尼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的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位居雲南省少數民族第二位)以及泰國、緬甸、老撾、越南的北部山區。

四、服裝服飾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將靛青染料放入一個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後開染。染後將布浸泡在牛皮製作的膠水中,用清水漂洗曬乾。有些地區,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證色彩鮮豔。哈尼族男子頭裹黑或白色包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製作的木板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夥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瀾滄一帶的男子裹黑布包頭,身穿對襟上衣,大襟鑲兩行銀幣,兩側繡幾何圖形。女子的服飾各地各有特色。紅河地區穿右開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著盛裝時外加一件披肩,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在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有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穿高筒尖頭繡花鞋。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長及膝蓋的摺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足,喜慶節日愛穿繡花鞋。女子蓄髮編辮,少女多垂辮。歲數較大的婦女把辮子盤於頭頂,用黑或藍布纏頭,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鑲小銀泡、料珠,或是垂下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也有的喜愛用銀鏈和成串的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和耳墜。瀾滄的婦女喜戴大銀耳環。

五、節日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裡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日,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活瑟瑟: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即十月年,前後歷時6日。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5~6日,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孃家探望。

▲嘎湯帕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甦或萬象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杆舞及盪鞦韆、射弩等比賽。

▲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每逢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五,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六、民居

哈尼族選擇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有耳房,建有雙耳房的建築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築為平頂。房頂鋪以粗木,再交叉鋪以細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實(如今則多用水泥抹頂)作為曬臺。曬穀、晾衣、乘涼、孩子游戲、婦女紡織往往都在曬臺上進行。曬臺成為人們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閒暇活動的重要場所,是梯田農業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耳房一般都做為未婚兒女的住房。哈尼族社會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凡成年的男女青年其自由社交父母均不干涉。有的地方,在兒女成年未婚時,在住宅的旁邊建蓋小房供兒女住。耳房則做為碓房,或作為客房,或堆放農具等雜物。墨江一帶多是土基樓房,平面屋頂,間間相連。西雙版納哈尼族住的則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臺。

七、“好吃的”

長街宴:哈尼語稱為“資烏都”,被譯作“祭龍比菜”、長街宴或“全寨團長街宴結酒宴”。“長街宴”在農曆十月的哈尼新年期間舉行,歷時3天,全寨農戶分為三撥輪番做東—每家辦一桌精美的酒菜,連桌椅一起抬出到街心,擺成百多米長的街心盛宴,全寨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龍儀式。

暴醃芭蕉心:哈尼語稱為“阿羅哦切”。烹飪時將野芭蕉的幼嫩莖心切細,加入適量鹽巴和稀飯拌合均勻,放入瓦壇內醃漬1~2天,即供食用。

蜂蛹醬:哈尼族僾尼支系風味小吃,用蜂蛹剁細與調料拌成醬而成。

煮蛇圓子:尼族風味菜餚,用蛇肉泥擠成丸子先炸後煮。

清湯橄欖魚:哈尼族傳統風味菜,用橄欖樹皮與小白魚煮制而成。

其他還有酸筍炒麂子肉、省肉鬆醬、螃蟹燉蛋清、竹筒雞、炸竹蟲等。

八、民間文學

在哀牢山哈尼族流傳著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阿培:祖先,聰坡坡:從一處搬到另一處,也有逃難之意),記錄了哈尼族漫長曲折的遷徙過程。是口頭文學,依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下來並不斷充實。神話傳說和“史詩”是哈尼族文學中最古老的部分,《創世紀》解釋了天地物的來歷、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傳人種》是敘述人類經歷了嚴酷的江水災害繼續繁衍的故事,還有《祭龍春規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討媳婦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觀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習俗,是瞭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識和習俗的重要資料 。

九、姓氏

古代哈尼族有名無姓,採用父子連名制,即父名的尾字為兒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為山達,孫名為達飄,以此類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連名譜系,認宗族、親戚,就靠背誦家譜,女兒也行父子連名,但不能列入譜系,若某代出現非正常死亡、雙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連父名,須逃過一代,重新取名列代。吉維支系是以孩子出生的那天的屬相取名,如生在牛日,取名牛xx,生在雞日,取名雞xx;吉坐支系一般是與“莫批”連名,如大兒子死了,下面的兒子名“批修”孩子生在路途間,就以路連名,如嘎(路)南;妻子懷孕期間,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嬰兒生下來就用“羅”連名。現代哈尼族各支都有自己的姓氏,哈尼語稱為“阿古”,但是這種姓氏不普遍使用,也不與名字連用。只是在需要證明自己宗族歸屬時才使用。姓氏的種類很多,如“當參阿古”、“魚鳥阿古”、“當且阿古”,這些姓氏的名稱一般是各支宗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名字有乳名、小名和大號之分,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名字。大號只在背誦家譜、給小孩命名或比較隆重祭禮儀式上才使用,用得最普遍的是小名。如今哈尼族也取漢族名字。現在約定俗成的習慣是“當參阿古”用“楊”姓.“參先阿古”用“李”姓等等。但取啥尼族名字時,仍保持傳統的“父子連名”習俗。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