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决胜时刻》表现的内容,与十年前拍摄的《建国大业》有一定程度的交集,那么,《决胜时刻》如何来展现自己的特异之点?

《决胜时刻》中有部分镜头,直接取自《建国大业》,如西苑机场阅兵段落、毛泽东到火车站迎接宋庆龄段、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段落。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建国大业》中这一场景直接移到了《决胜时刻》中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肝胆相照》中的同一场景,可以比较一下

当然,这些段落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段落,基本全部移植;阅兵段落,保留了刘烨的声音,但没有出现刘烨扮演的这一个角色;迎接宋庆龄段落,因为两片的演员作了更换,所以,《决胜时刻》里沿用了毛泽东的镜头,而没有与宋庆龄互动的场面,《决胜时刻》里用宋庆龄在车窗里向外注视的镜头,来代替《建国大业》里的毛泽东与宋庆龄车内会见的一场戏份。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建国大业》里的镜头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建国大业》里的这组镜头没有移到《决胜时刻》

《决胜时刻》在主题上,与《建国大业》也拉开了距离。

我们不妨看看改革开放以后反映开国大典主题的几部影片的内容定位情况。

《建国大业》的时间起点从重庆谈判开始,一直到开国大典进入影片的最高潮,整个电影主要围绕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主题,影片的核心人物是民主党派人士,所以影片里的张澜、李济深等民主党派人士担负了影片的主要角色,相比之下,《决胜时刻》却对这一主题一笔带过,而《建国大业》里几乎没有正面表现的北京和平谈判,却是《决胜时刻》里非常重要的一条主线。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从《建国大业》再往前推十年,1999年,八一厂拍了一部电影《肝胆相照》,与《建国大业》的主题有近似之处,也是表现爱国民主人士如何从全国各地辗转相聚于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民主建国大计。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1999年由八一厂拍摄的《大战宁沪杭》里也涉及到毛泽东在京指挥渡江战役的部分。这部影片里攻占总统府的镜头,被《建国大业》采用,不过在这个电影里,变成了黑白影像,而《决胜时刻》里同样也采用了这部影片里的这一组镜头,不过恢复了原来的彩色本色。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大战宁沪杭》镜头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建国大业》《决胜时刻》均移用了八一厂镜头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大战宁沪杭》镜头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建国大业》《决胜时刻》均移用了八一厂镜头

有意思的是,《大战宁沪杭》里没有邓小平与陈毅进入总统府的镜头,《决胜时刻》里,表现了邓小平与陈毅一起进入总统府的场景,然后表现了邓小平坐在蒋介石的座椅上,打电话给香山的毛泽东。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风雨下钟山》剧照

这一情节在《风雨下钟山》里也出现过。不过,1982年拍摄的这部电影里,只是表现陈毅一个人进入总统府里蒋介石的办公室。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开国大典》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开国大典》

在《开国大典》中这一段类似的史实表现的颇富有戏剧性,影片里表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一行一起来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先是邓小平坐在蒋介石的座椅上,然后他让给陈毅,陈毅又站起来,让给担任南京市长的刘伯承,然后因为邓小平发现走廊里的地毯被驻军割走了,而转入影片里下一个情节点就是进入上海之后如何整顿军纪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在戏剧性的构造上颇有长处。

1991年八一厂拍摄的《平津战役》的结尾部分,也重点表现了开国大典筹备盛况,其中的重点段落有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确定国歌、国旗等内容,这些部分,也是《建国大业》里重要的表现内容。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平津战役》

《建国大业》向前推十年,正值共和国成立四十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著名的《开国大典》,开启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真正地开始注重塑造人物的一个新阶段。这部影片与《建国大业》的时间起点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影片更多地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反思如何不忘初心、永葆激情的这一命题,比如电影里强调进京是赶考这一主题,并且在开国大典前夕,突出了毛泽东的深层的思考,都让这个电影富有内涵,且有深度。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开国大典》

再向前推,应该提到1982年公映的《风雨下钟山》,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渡江战役,其中也有多个场面,表现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指挥解放战争的场面。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风雨下钟山》

现在看来,在几部相关的电影中,这部电影反而在构思上给予《决胜时刻》更多的启发意义。

相信《决胜时刻》的编导肯定是看过《风雨下钟山》的。《风雨下钟山》对领袖人物刻画不是很成功,当年这部电影公映的时候,曾经邀请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他们的观感,他们反映这部电影里毛主席的形象乍一看有一点像,但仔细看,却没有神韵。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风雨下钟山》

影片里张克瑶扮演的毛泽东缺乏气势,身体也太单薄,未能将毛泽东的气质表现出来。真正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形神备至的是古月在《开国大典》中的表演。虽然《风雨下钟山》在人物塑造上很是拘谨,但影片里的一些元素,可能对《决胜时刻》产生了启发。比如,《风雨下钟山》里也出现一个播音员,在影片里与领袖之间产生了互动的情节线,而《决胜时刻》里一个广播员也构成了自成体系的情节链条。而《风雨下钟山》里更为特别的地方,是虚构的普通人物也架起了贯穿全片的情节线,而《决胜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虚构了一个警卫员田二桥,在影片里起到重要的沟通不同板块的功能。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决胜时刻》在构思上,是很容易与《建国大业》拉开距离的,《建国大业》在片头上标明:“谨以此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60周年”,可以看出《建国大业》的主题是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来龙去脉。

而《决胜时刻》的英文标题:毛泽东在1949,决定了影片更多聚焦的是人物在一个时间段里的表现。《决胜时刻》也考虑到如何更贴近观众,在影片中纳入了诸多能够能影片带来悬疑性与趣味性的元素。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决胜时刻》的重要场景双清别墅(摄影:文学私秘)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双清别墅(摄影:文学私秘)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风雨下钟山》中的双清别墅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肝胆相照》中的双清别墅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大战宁沪杭》中的双清别墅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开国大典》中的双清别墅

一是影片的悬疑因素。

《决胜时刻》里一直有一个蒋介石暗杀毛泽东的线索,并且架构起了影片的情节悬疑因素。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节元素,在以往的开国大典题材影片里是没有的。所以,以前在这类影片中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角色而存在着的毛人凤从一开始就置于重要的位置,从蒋介石命令他暗杀宋庆龄,到后来他亲手策划香山暗杀计划,直到亲自出马前往北平部署破坏行动,在影片的最后,他亲眼目睹了蒋介石放弃轰炸开国大典的过程,毛人凤的戏份在影片里构成了一个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

影片最后,毛人凤还特地问了蒋介石:“为什么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轰炸任务?”蒋介石背过头去,没有作出回答。

其实这样的问题,真实的情况下,根本不应该是毛人凤所敢于提问的。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建国大业》剧照

在《建国大业》中,也有同样的问题。不过是由刘德华扮演的蒋的侍从室主任俞济时发问的,蒋介石黯然神伤地回答道:“天数啊,国民党败在自己的手里,任务取消吧。”折射出他无力回天的一种无奈。

可以看出,电影里发展了这一条情节链之后,目的是为了强化影片的悬疑色彩,增强影片的吸引观众的成份。

二是影片的情节因素。

我们上面之所以说《决胜时刻》有效仿《风雨下钟山》模式的原因,是因为《风雨下钟山》里的小人物,构成了一条独立的情节线索,比如斯琴高娃在影片中扮演一个从毛泽东身边前往前线的地下党员,然后她在前方加入了陈毅的部队,与陈毅一起亲历了攻占总统府的历程。

这一完整的情节链,在后来的重大题材影片里,基本没有采用了,因为领袖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影片里,实在无法安插一个小角色所串联起的情节,而《决胜时刻》重新采取了这样的情节配置方式,显然是意图让小人物能够承载起更多的时代背景的说明,为领袖的决策提供背景支持。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影片里田二桥这一形象,就是为了满足这一构思而设置出来的。在影片里,这一个角色,基本与《风雨下钟山》里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有着相似的功用,就是让他串联起毛泽东板块与陈毅板块之间的联系,田二桥先是思乡心切,于是经毛泽东批准,从北平离开,回到家乡去参加土改,然后在没有后顾之忧之后,主动要求参加渡江战役,通过这一个角色来阐述中国革命为什么拥有群众基础。

三是影片的感人元素。

《决胜时刻》里并不是简单的交待事件过程,而是意图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来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而影片恰恰在五个环节里,体现出了催人泪下的有意为之的感人效果。

1、张治中谈判段落。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这是影片里的主要线索,也是与《风雨下钟山》将其作为主体情节有着相似的肌理。在《风雨下钟山》里,是周恩来带着张治中来到机场迎接张的夫人的来到,但电影里并没有渲染亲人见面的感人场面,而《决胜时刻》在表现这一情节的时候,是让张的一家突然出现在他的身边,影片镜头里制造出浓烈的与亲人相见的意外惊喜,构成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这是影片里的一段颇为动人的地方。

2、警卫员田二桥牺牲段落。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影片在前半部分,以较大的篇幅铺垫了田二桥与毛泽东的女儿讷讷一起抓小鸟的生活场景,之后田二桥回到故乡,投身到渡江战役之中,为护卫红旗而壮烈牺牲。消息传来,影片突出地表现讷讷的哭泣的面容,来将痛失亲人的痛苦渲染得十分到位,也是影片里的一个非常感人的部分。

3、播音员与南京同行直接对话的部分。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播音员与队长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一点不够自然,但是,这一情节线索,还是符合整个电影的立意的,就是意图通过情节的起承转合、刻画人物来增加电影的可视性。在影片里,播音员接通了南京广播电台的信号,然后她通过话筒,要求对方“负责保护好电台和设备”,转播新华社的声音。在她的风淡云轻的命令中,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信息,也很好地说明了,电影为什么要把一个普通的播音员作为一个有头有尾、有情有感的重要人物贯穿整个影片,这就是因为播音员宣告着一个政权的声音,包含着一种政权的对外标志,更能在隔空中传达出一种力量,让旧时代的操纵者听命于新政权的声音。所以,当她以微笑的面容,传达着新政权的意志与力量的时候,还是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也让人禁不住涌上激动的泪水。

4、特务暗杀线索。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危机四伏的特务的暗杀行动,一边是毛泽东气定神闲的泰然自若,两个完全龃龉着的气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电影里内在的张力。而上自公安部长下至警卫人员的努力,也让这条线索里传递出一种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激扬力量,反衬出为了影片里的建国主题,无数不同阶层的人物所付出的牺牲与奉献。

5、任弼时拉琴。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这是影片里的标新立异的一个构思,也是影视作品中所有的任弼时这一角色最具个性化的形象塑造,柔美的音乐旋律,柔化了严酷的战争风云,也包容了战友之间的千言万语,传达出领袖群体藏掖在心里的那一种温情,在如同心声一般的音乐回旋中,银幕上闪回了艰苦的过往岁月,这一切,都在音乐的共同音律中获得了抚慰与认同。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这一段音乐,也很自然地连接到宋庆龄的段落,可以说,电影巧妙地借助于音乐,既道出了战友们之间的心思相通,同时,也将北平与上海两个不同地域之间为了新中国而心往一处想的两地人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决胜时刻》里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毛泽东的刻画有一点过于随意,比如毛泽东陪同女儿捉小鸟的时候,当讷讷离开之后,唐国强扮演的角色,仍然兴致勃勃地守候小鸟,很难说符合那种日理万机情况下的毛泽东的心境。

《决胜时刻》如何独辟蹊径,与同一题材的之前电影拉开距离?

还有对普通人物的表现缺乏可爱感,难以体现出建国初期的那种共处一个集体的骄傲感与融通感。比如,播音员与队长最初相识的时候,那种过分明显的敌意使她的形象大打折扣。还有田二桥在前线让摄影师拍照的时候,说话也是粗野而莫名其妙的,比如他要对方给予他照片,说出的话竟然是:“小心告你状,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他凭什么说话口气这么大,像一个普通战士说出的话吗?另外,在特务暗杀线索的设置上,断断续续,没有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悬疑力明显偏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