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十餘名五邑僑智庫專家為江門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江門環境優美,地理優勢明顯,有深水港,海岸線也很長,同時江門作為‘中國第一僑鄉’,還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華僑華人網絡,憑藉這些優勢,江門定能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佔據一席之地。”在五邑僑智庫專家圓桌會議上,

委中商會主席、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副會長馮莫豔雯表達了對江門的看法,並十分看好未來江門的發展。

不僅是馮莫豔雯,與會的十餘名五邑僑智庫專家代表紛紛圍繞江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和華僑文化發展等內容,開展互動交流,從問題入手,著重探討如何解決江門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解決途徑,在思想碰撞中擦出許多新的“火花”。

【專家建言】十餘名五邑僑智庫專家為江門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可規劃建設“博物館群”

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同時也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圓桌會議上,僑領、專家們一致認為,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資源優勢將成為江門前進的“寶藏”,江門也應當合理規劃利用這一優勢,助推江門全方位發展。

“大灣區給江門的發展定位是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那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我們的文化資源優勢轉換成實際效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外司原司長張健青立足於江門實際,提出江門應當主動去創造文化產業新業態。她認為,“可以規劃建設‘博物館群’,或者省級乃至世界級的‘演藝界’博物館,吸引全球的文創人員匯聚於此,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僑”資源是江門的優勢。我市近年來重點挖掘和培育著“僑”文化。對此,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認為,江門應當加大外宣力度,主動讓別人認識江門、瞭解江門,擦亮江門“僑”這個品牌。“如今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江門更應當主動傳播自己的聲音,積極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真正發揮江門‘僑’資源的價值。”

泰中僑商聯合會會長鄺錦榮認為,“僑”資源說到底就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僑胞力量。江門應當制定更廣泛的配套政策,吸引有經濟實力的僑胞回來投資興建項目,除此之外還要從頂層設計上下功夫,創新思路,在大灣區摸索出屬於江門自己的發展模式,避免生搬硬套。

建設宜業宜居美好僑都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這也是我市堅持的發展理念。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建設宜業宜居美好僑都?圓桌會議上,數名僑領、專家展開了討論。

來自香港的源點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曉峰

曾在江門一中就讀,並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深造,專攻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的他回到江門創業,並思考如何更好地“設計”江門的城市環境。“江門與深圳、香港等地相比,城市人口密度低,且水網密佈,生態基底很好。需要打磨最優質的城市規劃方案,我們可以搭建起一個設計交流平臺,定期舉辦論壇和考察等活動,邀請先進地區的知名設計師,共同參與江門城市規劃。”黃曉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參與其中,為江門在大灣區打造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

“江門有很長的海岸線,對於建設帆船產業來說非常適合。”新西蘭奧克蘭特尼區華裔區議會主席黃偉雄建議,江門未來的發展可以對標“帆船之都”奧克蘭,打造高端的文旅產業,在保證發展的同時留住“綠水青山”。

建設宜業宜居美好僑都必將吸引更多人才前來就業創業。為了引進優質人才,去年,我市印發了《關於進一步集聚新時代人才建設人才強市的意見》,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已經成為未來我市發展的重要“基石”。

廣域建業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江門朗天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長利承武

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江門的一次重要機遇,江門應當早做準備,在做好人才引進的同時,把注重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擺在重要位置,“求人不如求己,只有教育水平上去了,才能為企業、為城市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江門才能在大灣區建設中站穩腳跟。”

“江門現在的招商引資做得很不錯,對於一些企業的引進非常重視,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人才來江門就業,鼓勵企業創業。”澳門江門同鄉會會長甄瑞權提出,“如果今後江門能夠在政策措施的落實方面加大力度,做好人才、企業落地落戶的後續服務工作,江門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為突出。”甄瑞權對於未來江門的發展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