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設計幕後——四季周而復始 五年終得圓滿

歷時五載,《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終於在今年的立冬之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11月8日發行的《二十四節氣(四)》特種郵票一套6枚,表現冬天的六個節氣,分別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由劉金貴、王虎鳴聯合設計。

歷時五載 圓滿收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根據一年中太陽在天球黃道圓上位置劃分出來的24個具有時節意義的位置與日期,每個節氣約15天,是中國人認知天象、物候、時令和大自然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與社會實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郵政自2015年開始發行《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當年2月4日發行第一組,設計不負眾望,為這個系列郵票開了個好頭,點贊之聲猶如立春時節的鞭炮,“噼裡啪啦”響個不停。廣大郵迷喜歡《二十四節氣》這一選題,對郵票的設計也比較認可。在全國最佳郵票評選中,系列郵票的第一組、第三組均獲得了優秀郵票獎。

  經過了春天的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夏天的陽光燦爛、濃蔭匝地,秋天的金風送爽、碩果累累,便迎來了飛雪凝霜、寒風刺骨的冬天。

  《二十四節氣(四)》郵票第一圖立冬,表現了農民在倉廩儲存大白菜的情景;第二圖小雪,表現人們給果樹修枝的場景;第三圖大雪,表現了萬里雪飄、孩子堆雪人的嬉戲場景;第四圖冬至,表現了一個孩子在家中繪製“九九消寒圖”的情景;第五圖小寒,表現了一幅兒童在冰場溜冰嬉戲的現代冰戲圖;第六圖大寒,表現了南方地區的人們在大寒這一天賞梅的情景。

  王虎鳴是人們熟悉的著名郵票設計家,從事郵票設計工作30多年,已設計郵票150多套,僅今年就有《中國2019世界集郵展覽》《五嶽圖》《中斯建交七十週年》等作品問世。2018年12月,他獲得“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中國設計40人榮譽功勳”。

  而對劉金貴,大家感到相對陌生。他是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人物系主任。劉金貴創作的《二十四節氣圖》,以意工、筆工、色工,表現出卓爾不群、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衝擊力,彰顯著全新的視覺感受,使得他最終成為《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圖稿的主創者。

  看似隨意 實不輕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觀賞《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我們感到比較輕鬆、隨意。生活氣息濃郁,有點像隨處可見的生活小品,寥寥數筆就勾勒和描繪出一幅生動、鮮活又充滿情趣的城鄉田園畫、市井圖,越觀越有趣,越品越有味。而在創作上,劉金貴其實並不輕鬆。郵票採用的是工筆勾色,類似於永樂宮壁畫中的工筆重彩手法創作,“第一組是臨陣擦槍,顯得有些倉促和匆忙,而後面三組則更協調、從容些。”劉金貴說。

  在集郵愛好者看來,像《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民俗題材,也許在設計過程中可以更好發揮些,不會像重大政治題材那樣要求嚴格,層層審查、反覆修改。劉金貴卻說,這一系列郵票在審查過程中也經過了多次修改。

《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設計幕後——四季週而復始 五年終得圓滿

  參加評審的專家來自方方面面,有農業專家、氣象專家、天文專家等。每一位專家提出的意見都很權威、中肯,也需要按照要求去修改。這樣下來,一組郵票的圖稿修改持續時間,加起來也有好幾個月。

  劉金貴介紹,第三組“白露”1枚,最初畫的是一位長者打太極拳,背景是北海公園和白塔,畫面很好看。專家認為表現的場景不宜太具體,地域色彩儘可能要淡化,所以改成了現在的樣式。而今年發行的第四組“立冬”1枚,主要表現“冬藏”內容,原本畫的是存儲糧食,但又沒有代表性,後來改成了北方常見的儲存大白菜。第6枚“大寒”,原來畫的是古時過年掛燈籠、貼對聯,畫面呈暖色調,在專家的建議下,改成了現在的賞梅,畫的是一老一少雪中品梅的情景。

  “金虎”合作 天造地設

  在《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設計過程中,劉金貴主要負責圖稿創作,整體設計和視覺效果的呈現主要由王虎鳴承擔。說起來,兩人屬於同時代人,均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而且同為內蒙古包頭人,從小就在一起學繪畫。因此,兩人合作設計《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可以說是天造地設。

  對於《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圖案上的人物造型與身份特點,第一、第二組比較模糊,看不出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設計者介紹,四組郵票歷時五年發行,在設計過程中確實經歷了一些變化。最初,設計者的想法是古代人、現代人穿插其中。專家開始認為畫古代人為主,後考慮到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延續幾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著聯繫,完全畫古代人不合時宜,所以在第三組中,人物的造型古代、民國和現代都有,城市和鄉村兼顧。比如“立秋”1枚,表現的是一群古人在品嚐饕餮大餐;“寒露”1枚,畫的是一名裁縫師,正在給一位身著旗袍的女子量身定做衣服,民國時的特點比較濃;而“霜降”1枚,畫的則是現代家庭旅遊賞楓葉的情景。

  “在人物造型上,雖然是簡單的描繪和勾勒,但也要注意把握,既不能太老套、陳舊,也不能太洋氣、前衛。”劉金貴介紹,剛發行的第四組“小雪”和“大雪”的畫面上,表現了堆雪人和滑冰,突出了時代感,人物也有著羽絨服的。專家對於這樣的處理還是很認可的。

  據瞭解,《二十四節氣》特殊版式小全張,在2015年系列郵票啟動時就已經完成了整體策劃,將四套24枚郵票形成一個圓,既表達了地球是圓的,四季週而復始、氣韻流動的理念,同時也傳達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圓滿、圓融的概念。

  王虎鳴在小全張邊飾設計上使用了中國古代數學、天文學著作中的元素,包含日、月、星斗、算酬、古人描繪的天與地關係圖、紫微垣以及古星圖等。這些元素描繪了中國古人如何通過觀察自然來確定二十四節氣,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郵票中心的圓中將太極、地支、黃道度數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係進行了展現,進一步闡明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相互聯繫,也表達了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今年夏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而舉辦的第13屆全國美術展覽,分專題在各地舉行。《二十四節氣》整套郵票圖稿,參加此次展覽藝術設計類作品展廣受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