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祕你知多少?

“玉看皮瓷看底”古玩行內有句鑑定方面的俗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玉器鑑定主要看色皮,比如和田玉表面附著的一層帶有顏色的表皮。而瓷器鑑定,就要看其底部。比如底足的鑑定,就是瓷器鑑定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其結論對於真偽和斷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瓷器底足該怎麼看?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1.修胎後的刀痕

古時修胎刀多用竹刀,而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竹刀修理後留下的刀印呈細絲狀,而現代鋸條修後留下的刀印是粗線條(其間隔約2至3毫米),這個不同之處是較為明顯的特徵,仔細觀察便可輕易分辨。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

2.露胎胎骨

觀察瓷器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造的贗品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磨損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乾燥。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故宮博物院藏

3.粘砂現象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乾燥),因其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於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4.底足做法

縱觀各個時期的瓷器底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鑑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蹟),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5.內折角

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里邊會有積釉,也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6.胎骨質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樂後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幹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7.削足方式

景德鎮的瓷器多是在掛釉以後方將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後再掛釉。所以細看江西瓷的外足釉與坯的分界,釉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而止的,這一點與日本製品迥然有別。古瓷中明代製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跡,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總是帶有一種柔軟、滑潤之感。試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製品很相似的,但從未見有模仿這種削足之癖。有時雖然很難用肉眼判斷,然而如果用放大鏡一看便可大體瞭然。當我們鑑別明瓷與清瓷的時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們的器形、釉色以及圖樣等各方面綜合來看,不過有時也會陷於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時如能注意一下這種削足之癖,便會成為鑑定上的一個有力線索。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青花怪石牡丹紋菱花式盤,明洪武,景德鎮制

8.護胎釉

護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護素胎,便於均勻上釉。乾隆和現代偽作天球瓶的圈足處護胎釉差別很大,乾隆的護胎釉經過高溫氧化,閃閃發亮,而贗品根本不見有芝麻色護胎釉。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9.胎土痕跡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制二種: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跡(因是用鐵刀修胎),機制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溼”的狀況。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鬥彩鴛鴦臥蓮碗,清乾隆

10.瓷片研究

研究瓷片的好處(優勢)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觀察古瓷的胎。由於是殘片,其斷面便將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無餘,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氣孔狀態、顆粒狀態、胎質純度、雜質狀況、吸水性能、硬度等等,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時代、不同窯口都有或明顯或細微的差別,這是瓷器鑑定的一個重要視角。

玉看皮瓷看底,瓷器底足的奧秘你知多少?

而這些信息卻是整器難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為釉層包裹,只在器底接觸面(外底、足端處)及漏釉縮釉處顯露“冰山一角”,且這些有限的“露胎處”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實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妝土)、氧化層(火石紅)、酸鹼腐蝕層、黴斑汙染層、汙物堆積層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當然,如果只看瓷底的話同樣是無法完整地對一件瓷器進行鑑定,瓷底的辨別方法也只是鑑定的手段之一,不可以偏概全,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提升自身,對瓷器鑑定時需要多上手多對照各種特徵,謹慎出手收藏。藏友們如果要入手藏品,也一定要找有資歷的鑑定人,認準合法正規、資質齊全的拍賣機構進行合作,才能在保證自身權益的情況下達成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