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項服務“上架”,和平街這家超市精準匹配老年人需求

空巢老人想要買藥,可是腿腳不便;失獨老人內心寂寞,希望找人聊天……在朝陽區和平街街道,類似需求都可以第一時間得到響應,因為這裡有著一家為轄區內“五老”人員開設的特殊“超市”。

受助者可以根據需要,在社區黨員、熱心居民、轄區單位成員等街道愛心志願者“上架”的五大類30小項志願服務中自由選擇,實現志願服務供需的精準匹配。兩年多來,已累計為轄區304名老人提供了5327次共計8334小時服務。

陪伴

每天問候成習慣 日常幫扶似家人

“大姐,明天大風降溫,出門可要記得多穿點兒!”吃過晚飯,家住和平街十四區的姚淑蘭像往常一樣,給幫扶對象張正珍打電話。每天一次的問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張正珍今年88歲,老伴去世多年,平時都是一個人住,兩年前被和平街街道“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確定為受助者。在她的受助者信息登記表上,所需要的服務項目中選的有陪伴參加活動、陪伴散步、陪伴聊天、時常問候,而同住一個社區的姚淑蘭作為志願者,恰好可以提供這些服務項目。得知情況後,姚淑蘭主動找到張正珍“結對子”。

30项服务“上架”,和平街这家超市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

受助者張正珍和志願者姚淑蘭如今情同姐妹

“大姐是老革命,小時候為八路軍送信,沒少吃苦頭,是我特別敬佩的人,現在歲數大了,腿腳不方便,也難免寂寞,我們理應多幫著點兒。”在張正珍的受助者手冊和姚淑蘭的志願者服務手冊上,密密麻麻的服務記錄見證著兩人日漸深厚的感情。姚淑蘭輕撫張正珍的肩膀不禁感慨,“時間長了,就跟自己家人一樣,一天見不著就不放心。”

張正珍笑盈盈地看著這個也已經76歲高齡的大妹子,眉梢眼角滿是幸福,“她老惦記著我,總要問問我有事沒事,看完天氣預報就提醒我第二天出門該注意點什麼,趕上社區有義務理髮也是她帶我去,天好的時候還陪我一起遛彎兒,聽我講講過去的事兒。”

在“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的志願者中,除了像姚淑蘭這樣退休的老黨員外,還有不少在轄區單位工作的在職黨員。

作為80後,北京易亨電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川園區黨支部書記韓依宸並沒有太多與陌生老人打交道的經驗。在街道的牽線搭橋下,她以志願者的身份結識了受助者平彩娟。

“平阿姨今年81歲,老伴因患腦梗偏癱,兩個女兒不在身邊,他們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很多事情都想盡量自己來,但其實很吃力。”韓依宸經常利用午休或下班以後的時間,到家裡探望兩位老人。聊天中,得知老人需要定期去醫院複查,每次站在路邊很難打到車,便主動提出幫他們在手機上叫車,“相比起一次性的志願活動來說,這種幫扶更有一種細水長流的感覺。不需要刻意策劃什麼,只需要像對待家人一樣,陪著聊聊天、幫忙買買藥,或者教老人用手機,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反倒讓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近。”

如今,韓依宸儼然成了兩位老人身邊的“小棉襖”,而她在幫扶老人的過程中,也想到自己日漸年邁的父母,“我平時跟他們不住一起,很難隨時隨地照顧到他們的需要,真希望他們所在的社區也能有志願者的幫助,讓他們的生活多一份關照。”

整合

理髮配專用設備 義診積累200病案

在“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還有不少此前零散分佈在社區各處的老牌志願服務項目被納入其中。

30项服务“上架”,和平街这家超市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

“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服務項目一覽表

回想起兩年前參與“超市”義務理髮項目經歷,煤炭科技苑社區內麗錦美容美髮店店長楊建依舊有些激動,“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幹起來也更有動力。”

2008年5月,初出茅廬的理髮師楊建在煤炭科技苑社區黨委的組織下,成立了“楊建為民服務隊”。隊伍由初期只為煤炭科技苑社區居民義務理髮,逐漸發展成通過“一刻鐘服務圈”為和平街街道下屬社區的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提供服務。隨著志願活動的不斷深入,楊建發現社區部分老年殘疾人由於行動不便,不能享受到義務理髮,便與居委會聯繫進行上門服務。

“有位老人家裡臥室鋪的是地毯,頭髮掉到上面不容易清理,我們就把老人扶上輪椅,抬到走廊去理。”理髮中,楊建發現老人因為臥床,很長時間沒有洗過頭,頭髮已經粘在一起,不僅有味而且難以打理,便又抬著輪椅到廚房給老人洗頭。等理髮完成,老人激動得落下眼淚,這讓楊建也深受觸動。

“加入‘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以後,我們希望把服務做得更細緻,在軟硬件上都要有所提升。”楊建特意為服務隊的成員配備專用的床前理髮工具箱,入戶前還會跟社區工作人員先了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和生活習慣,讓更多老人享受到貼心的上門理髮服務。

30项服务“上架”,和平街这家超市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

楊建為民服務隊為居民義務理髮

作為同樣在社區深耕十餘年的志願服務項目,北京中醫藥大學耳針協會所提供的義診已經被居民所熟知。每週六上午,5名志願者都會來到櫻花園社區,為這裡的老人開展服務。

“學校對於從事醫療相關的志願服務都會嚴格把關,通常只會允許安全性較高的項目進入社區,還會對志願者進行相關技能操作的資質考核,合格以後方可參與。”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成立那年,陳露瑩還是一名大一新生,跟著學長學姐到社區現場觀摩學習。如今,她已成為協會新一屆負責人,繼續將這項服務堅持下去,“我們對每位老人進行編號,記錄基本情況,特別是有哪些基礎病,做過哪些治療,下次只用找出病案就行,方便觀察對比療效。”

現在,協會積累的病案資料已達200餘份,“我們提供的持續性而非一次性服務,即便志願者一批批在換,但每週一次的義診不變,這些病案資料也能讓服務更加嚴謹規範。”

升級

“多對一”確保質量 領域將繼續拓展

“之所以成立‘超市’,主要是希望把以往分散的志願服務整合起來,讓供需匹配得更加精準。”和平街街道工委副書記張小潔表示,“紅色愛心連鎖服務超市”打破了志願服務的“瓶頸”,志願者由過去的服務單一社區,轉而面向整個轄區,由每月一天向常態化轉變,實現了轄區志願服務資源的充分利用,更好地滿足受助者的需求。

30项服务“上架”,和平街这家超市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

在“超市”上架的服務中,覆蓋生活照料類、文化娛樂類、醫療保健類、信息服務類、心理慰藉類五大類,共計30小項。社區黨員、熱心居民、轄區單位成員通過“和平e家親”官方微信實名註冊成為街道的愛心志願者,選擇可以提供的服務項目及服務時間。轄區內的空巢老人、失獨老人、特困老人、殘疾老人、老模範五類老人,則可以自由選擇服務類型,由平臺進行智能匹配,讓老人體驗“按需所取”的“超市式”志願服務。

“截至2019年10月底,共計調動65個社區黨支部、75個轄區單位、744名社區黨群志願者參與其中,為轄區304名老人提供了8334小時5327次的精準服務,供需匹配率高達90%以上,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張小潔表示,街道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將有關工作進一步細化,如請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對志願者進行服務技能培訓等,“我們還逐步確立了‘多對一’的服務模式,因為一位老人單靠一名志願者往往還不夠,就像獨生子女一樣難免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採取‘多對一’的方式,由支部裡的骨幹黨員牽頭,跟在職黨員、青年志願者形成小組,發揮各自所長,可以為老人提供更全面、更及時的幫助。”

下一步,街道還計劃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地,配備專職社會工作者,打造總超市實體店,進一步發揮好總超市牽頭作用,並以總超市為平臺,做好服務資源的引入及服務需求的對接工作。在服務領域上,“超市”也將由目前的黨群民生服務向城市管理、社區建設、平安建設等方面拓展,服務範圍由“五老”人員向單親母親、貧困青少年、困難職工等人群拓展,讓更多在和平街地區生活、學習、工作的人享受到精準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