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產首款三代機宣佈停產

我國國產首款三代機宣佈停產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機飛豹,已正式宣佈停產。作為我國的第一款三代機,無數人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1998年大規模裝備部隊的飛豹,直到2001年才開始逐步曝光。這款從研發到服役歷時整整21年的三代機,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我國國產首款三代機宣佈停產

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越南戰爭期間,隨著戰事的深入,美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加大了對我邊境的偵察力度,我國遂派出當時空軍的主力戰機殲6升空,與美軍進行防空作戰 ,由於戰機性能上存在代差,作戰效果並不理想 。殲6為一代機,當時美軍派出的飛機F4“鬼怪”屬於二代機,雖然幾次搶得作戰先機,但都因飛機性能原因錯失戰機。當時的參戰部隊領導通過總結與美機交手的作戰經驗發現,入侵美機大都是從部署在中國南海的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

我國國產首款三代機宣佈停產

戰爭延續到70年代,美國想盡辦法要阻斷越軍的後方供應線,但始終沒有炸斷蜚聲世界的“胡志明小道”,於是一種既有較大載彈量,又有相當空戰能力的殲擊轟炸機成為美軍的迫切需求,這樣美國拿出了F-15。而蘇聯在此前則搞出了世界上第一種殲擊轟炸機——蘇-24。到80年代初,美蘇都有近千架遠程轟炸機。而當時我軍擔負轟炸任務的主力是伊爾—78輕型轟炸機(國產改裝型轟—5),該機由前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研製生產,於1948年8月首飛成功,1950年裝備蘇聯空軍前線航空兵並大量出口裝備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遂行戰術戰役縱深作戰任務。採取小編隊,多批次,多方向投入戰鬥。

我國國產首款三代機宣佈停產

考慮到中國同時期研製的戰鬥機的性能有限,航程上無法滿足給轟-7進行全程護航的要求。加上後來殲-9和殲-13因國民經濟調整而下馬,要求新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衛空戰能力。因此轟-7在設計中不但具有很強的對地攻擊能力,還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所以在研製中將飛機編號改變為殲擊轟炸七型飛機(JH-7),使該型號的定位由超音速轟炸機調整為戰鬥轟炸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