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理性消費,才是你悄悄變窮的凶手

偽理性消費,才是你悄悄變窮的兇手

花錢,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網絡上各種關於“買買買”的宣傳喧囂塵上。

“喜歡的人未必在一起,那遇到喜歡的東西就儘量買了吧。”

“最重要的事是花錢投資自己,千萬別在最該買買買的年紀談省錢。”

“愛自己,想花就花唄”

……

一不小心,過度消費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明明扛過了盲目消費的誤區,做到了精打細算,把錢都花在刀刃上,但最終發現自己還是沒錢,還是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大筆支出,問題究竟出在哪呢?

你可能不知道,你以為的“理性消費”或許就是一個個陷阱,悄悄地掏空你的錢包。

01、焦慮智商稅

“擔心自己成長得不夠快,不保持學習的話,恐怕會被同齡人甩在後頭”“何時才升職加薪,何時才能存夠錢”“堆成山的工作什麼時候才能完成”……

於是很多人都產生了一種錯覺:努力+自律=上升的改變;放縱+懈怠=一成不變。

為了不落後於人、為了看到立竿見影的進步效果、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充實,不斷為看起來就沒那麼靠譜的“知識”投錢。

《xx天掌握如何寫作月入5萬》,買嗎?

買!

《9.9元終結拖延症》,買嗎?

買!

……

艾媒諮詢發佈《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知識付費產業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張,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235億元。

可見,為了提升個人能力,大部分人都願意為此付費。但是,這種課程到底有多少效果呢?買了就一定會去學嗎?

我一個朋友曾報名了一份14天小白學理財的課程,只要9塊錢。我問她9塊錢就能學會理財,人人都變大富翁了,這種課程一看就不靠譜,為什麼還要買? 她說反正只要9塊錢,9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沒效果也沒什麼損失,萬一可以每天進步一實現了財務自由。

朋友的回答讓我無力反駁,聽起來似乎是那麼回事,但是過了段時間我問她學的怎麼樣,她告訴我,堅持了兩天,講的都是概念的東西,後來就是推薦買更深度的課程,所以就沒學習了。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應該不在少數,看到周圍同齡人靠副業、靠特長……年薪幾十萬、幾百萬,買課時候信誓旦旦會堅持學習,一份一份課程的買,一份課幾十、幾百,積少成多,總的算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是十幾天、一個月、幾個月後你真的成了某方面的高手了嗎?真的堅持學完整個課程了嗎?真的學完之後又真的吸收消化了多少?

打著想進步的決心,頻繁為各種課程買單,看似合理,都是對未來的投資、對未來的積累,並沒有盲目消費,但實際不過是為了通過買一份又一份的課程緩解當下的焦慮、自我欺騙罷了。

看似合理消費,實則是“偽”合理消費,潛藏的焦慮稅正在掏空你的錢包。

偽理性消費,才是你悄悄變窮的兇手

02、健康智商稅

“錢沒賺到,頭髮先禿了”“小小年紀,胃已經不行了”“二三十多歲的年紀,卻承受著五六十歲的病痛”……

過早的體會到不健康帶來的困擾,年輕人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追求,越來越崇尚健康。

普通可樂3塊,低糖可樂加1塊,買嗎?

含有降壓成分的大麥茶6塊一瓶,買嗎?

喝酸奶就能預防感冒,8塊一瓶,買嗎?

反正也沒有貴多少,還能防長胖、感冒、降壓,肯定選擇健康。

就這樣,一不小心就跌入了“理性消費”陷阱。

再比如健身,近幾年健身的人越來越多了,2015年開始,健身人數出現暴增趨勢,一方面和年輕人開始保溫杯裡泡枸杞,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有關;另一方面,健身逐漸成為80、90甚至00後的重要社交方式之一。

偽理性消費,才是你悄悄變窮的兇手

健身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是,不是所有為健身的支出都是“合理”的。

很多人不管不顧自己實際情況,上來就辦卡,其中“年卡”尤其多,因為聽上去更划算,一年內不限次數使用,和月卡、季卡等相比,要便宜太多,但辦的時候壯志凌雲,實際上一年去的次數屈指可數,甚至成了“一年去一次的年卡”,最後也沒有達到強身健體的鍛鍊效果,幾千塊錢就這麼打水漂了。

足夠剋制,足夠理性,看似都是合理的消費,但結果卻是花大筆錢買心理安慰。

03、法國經濟學家:你可能真的被洗腦了

為提升個人能力、為保證不與時代脫節、為身體健康……似乎宣傳廣告說的全是對的,更關鍵的是夜都沒有到自己沒辦法支付的地步,對於各種“種草”也就可以坦然接受,為之買單。

實際上,很多看似有理有據,自己看來是理性消費、是必需的消費,實則都是因為被洗腦了。

法國經濟學家塔爾德對於人類很多消費行為,他有非常精闢的論述:

每個人都有模仿他人的習慣,而這種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在消費行為上,人類社會存在三種模仿定律:(1)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上層人士的傾向;(2)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發生,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3)人類對本土文化的模仿總是優於外部文化。

洗腦發生於悄然之間,或許自己都沒意識到,但是卻能深刻影響你的消費決策,花6塊錢買一瓶果汁,可能並不是因為它的口感有多好,只是因為這個果汁是李現代言的;花3000塊錢買一部手機,可能並不是因為自己當下真的需要新的手機,只是因為這款手機是喜歡的愛豆代言的……

按照塔爾德的說法,在消費上,所有超出你生活必需的消費,都是模仿行為。所以,你以為的“理性消費”,或許都是自己被洗腦過程中“偽理性消費”。

偽理性消費,才是你悄悄變窮的兇手

04、無節制消費真相

除了自己在不知道情況下進行的“偽理性消費”,還有一個我們很難注意到的點也在悄然增加額外支出。

我一個朋友狠了狠心買了一款最新款手機,想著價格貴是貴點,但是如果可以用三四年也值了,但現實是明明買時候是內存也不小,結果用了一年多就開始卡頓,偶爾還死機,刪掉部分資料也不行,維修價格也得趕上手機價格的一半左右。

現在的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飛快,與其用一半的價格去維修,不如換新機。

BBC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就提出了一個現象——計劃報廢。就是說人為地控制商品的壽命,到時間就報廢,讓你不得不換新品。

早在1924年,幾家全球最大的電氣公司,就偷偷簽了個機密協議: 縮短燈泡使用壽命,從2500小時縮短到1000小時。 要是誰生產的燈泡使用壽命長,還要被罰款。這樣,就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次數。

所以,這就導致我們買的一些東西不怎麼耐用,一旦過了保修期就容易壞。這就是“計劃報廢”陷阱。

這些產品早在生產的時候,就衝著不讓你重複利用去的。很多時候,“計劃報廢”打亂了我們的消費理性。

05、唯有迴歸生活,才能理性消費

如今的社會,誘惑太多,誰又知道誰是“鐮刀”,誰會成為下一個待割“韭菜”?

很多我們自以為得理性消費,實則都是一個個精心設計的陷阱。我們更多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真正迴歸理性?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導極簡主義生活美學:消費的時候,先思考一下,我需要它,還是我喜歡它,如果是我喜歡它,一個月後我還會喜歡它嗎?

很多人購買行為,都是因為喜歡,但很多人的喜歡,大多不會超過一個月。

所以在消費時,不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該物品是否為生活必需?

(2)該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是非常喜歡?

(3)該物品如非常喜歡,喜歡週期會有多長?

(4)如購買,下一次搬家,會帶走它嗎?

真正的理性消費,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進行消費決策。很多東西,你心動,買了,可能只用過一次;你喜歡,可能喜歡時間不超過一週。

唯有迴歸生活本質,回到生活中,才會讓消費更加理性。

《一個可怕的真相:你以為的理性消費,只不過是被洗腦?》 財薪資訊

《多少年輕人,正在“被中產”丨可讀》 國館

《姑娘,“理性消費”正在掏空你的未來?》 她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