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浙”樣引入綠水青山

擁有一張“綠色借記卡”,去綠色農產品加盟店消費可以打折,綠色出行可以打折,未來生活垃圾分類還能積分,這是華夏銀行麗水分行將綠色金融以一種接地氣方式落地的新實踐。

記者日前赴杭州、湖州等地調研,發現近年來圍繞對綠色產業、生態項目的投融資支持,當地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紛紛加速行動,給綠色金融實踐添加了不少鮮活案例。

□本報記者薛瑾

搭建體系化標準和平臺

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湖州近年來在綠色發展上下了大功夫,金融監管部門也在創新上馬不停蹄。

湖州市金融辦副主任潘春暉介紹,湖州為了促進綠色金融發展,已經形成體系化、平臺化的運作模式。“我們圍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已經制定發佈了多項地方標準,涵蓋了綠色融資企業的評價規範、綠色融資項目的評價規範、綠色銀行的評價規範,以及綠色金融專業機構、美麗鄉村建設、綠色貸款、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區域型綠色金融發展指數等方面的標準。”

在此過程中,金融科技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湖州已經推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平臺涵蓋三個“通”,分別是綠信通、綠貸通、綠融通。值得一提的是,綠色認定的評價機制綠信通依託浙江省公共數據平臺和湖州城市數字大腦,實現了金融科技的賦能,讓綠色認證更加透明高效,“深綠”、“中綠”和“淺綠”企業一目瞭然,分別給予12%、9%、6%的貸款低息補助。

綠貸通是企業與銀行的對接平臺,綠融通則是企業與資本的對接平臺。“綠貸通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來城鎮的融資難、融資貴和融資煩的問題”,潘春暉介紹,綠貸通採用搶單服務、限時服務、上門服務三大機制。“原來是企業找銀行,現在就變成銀行找企業。只有前三家搶著單的銀行,才有機會和權限進一步跟企業接觸,瞭解企業具體融資需求。銀行三天內必須對接企業並提供上門服務,九天內需要給出授信結果。”此舉不僅幫助全市1.2萬家企業獲得授信1200多億元,而且激發了金融業的競爭力和活力。

湖州市銀保監局副局長藍春峰表示,“2017年研發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的綠色銀行評級系統,2018年在此基礎上又研發了全國首個綠色銀行綜合發展指數,簡稱‘綠銀指數’,通過對銀行機構的監測和評級,推動銀行綠色化程度提高。”

開展多項綠色金融實踐

藍春峰介紹,華夏銀行在安吉成立了全國股份制銀行中第一家綠色支行,“按照銀保監會綠色信貸統計,該行綠色信貸佔比已經接近60%。”

除了專門建立綠色支行,華夏銀行還在浙江進行了諸多其他形式的綠色金融嘗試。如杭州分行在綠色信貸常規品種以外,還開展ESG綠色理財、綠色借記卡、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綠色基金、綠色票據、綠色租賃、綠色同業收益權投資業務等綠色金融業務。

華夏銀行杭州分行存量綠色租賃業務達30.7億元,還在湖州市成立了綠色青山百億元專項基金,專門用於綠色項目的投資,業務餘額40多億元。在湖州、衢州兩個國家級綠色金融試驗區投放了全省銀行業首筆和第二筆世行轉貸項目,合計引入世行資金1800萬美元,豐富了地方綠色金融實踐經驗。

截至9月末,華夏銀行杭州分行綠色信貸餘額130.90億元,表內外綠色金融業務餘額達207億元,其中綠色信貸業務在全行系統內佔比超過六分之一;表內綠色信貸累計投放金額413億元,通過城鎮化建設基金、同業收益權投資、租賃等表外渠道累計投放132億元。未發生綠色信貸項目貸款逾期欠息,保持零不良和零逾欠。綠色信貸業務佔對公貸款達到18%;累計綠色項目共232個。

華夏銀行總行也在加強統籌規劃,專注於能效融資、清潔能源融資、環保融資和綠色裝備供應鏈融資,建立了包括綠色信貸、綠色租賃、綠色投資、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承銷在內的產品體系,開發了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轉貸款、綠色項目集合融資、能源綜合系統化服務、光伏貸、排汙權抵質押融資、碳金融、合同能源管理融資在內的一系列特色產品。

龍頭企業綠色轉型

在政策支持和綠色金融資金引入的背景下,湖州正在經歷一個從傳統制造業向智能、綠色製造的轉型潮。

湖州市地標建築、高288米的東吳雙子大廈的建造方浙江大東吳集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大東吳集團董事長吳淑英表示,公司正在發力建築行業轉型升級,加大推進綠色建築實踐。目前正在建設綠色工業化的產業基地,可通過現場裝配式安裝實現“綠色賦能”。“在這種模式下,整個建造工期可以節約50%,現場工人可以減少70%,施工操作可以減少70%,建築垃圾可以減少90%,現場施工作業可以減少90%,現場焊接可以減少90%,現場粉塵可以減少90%,現場噪音可以減少90%,材料可循環利用可以增加70%。”

據瞭解,大東吳集團還在南潯建立20萬平方米的綠色製造產業園,擬引進綠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我們跟華夏銀行有三個億的合作,我們目前對於上述項目也在繼續跟華夏銀行洽談。”

記者還走訪了另一家企業,美欣達集團旗下的旺能環保。美欣達集團是湖州老牌民營企業,2007年開始向綠色產業轉型,並在2008年建成了第一座垃圾發電工程。2017年9月,集團大力發展的垃圾發電板塊登陸資本市場,宣告集團正式從紡織印染的傳統行業轉型至環保產業。

2018年,該集團節約標煤18290噸/年、節約用水12萬噸/年,累計處置生活垃圾2464.6萬噸,減少碳排放877.5萬噸,累計處置病死畜禽545萬頭,累計處置工業危廢29.7萬噸,三家熱電企業為9個鄉鎮提供清潔能源,減少小鍋爐360多個,累計處理餐廚垃圾19.5萬噸。

旺能環保有限公司致力於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從2006年投資興建第一家生活垃圾焚燒電廠至今,旺能環保在浙江、廣東、福建、河南、四川、安徽、湖北、廣西、貴州等9個省及自治區投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達30餘個,其中已經運行的項目有14個,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0多噸。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旺能環保發電項目遍佈全國多地,所以是由華夏銀行對我們進行總部授信。華夏銀行給我們開通了綠色審批通道,審批效率非常高。華夏銀行之前給我們的融資利率在所合作銀行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目前又有明顯下降。”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