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改委等14部門發佈職業教育“行動計劃”

新京報訊(記者 高楊)11月18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等十四部門印發《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年承擔補貼性培訓達到較大規模;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年均達到5000萬人次以上;重點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器和企業大學。

同時,到2022年,還將建設一大批面向重點人群、學習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資源庫,開發遴選一大批重點領域的典型培訓項目,培養一大批能夠同時承擔學歷教育和培訓任務的教師,適應“雙崗”需要的教師佔專業課教師總數60%。

《行動計劃》重點從廣泛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積極開展面向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培訓、大力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做好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推進培訓資源建設和模式改革、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支持多方合作共建培訓實訓基地、完善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激勵政策、健全參訓人員的支持鼓勵政策和建立培訓評價與考核機制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行動措施。

鼓勵職業院校探索推行“互聯網+培訓”模式

具體措施上,《行動計劃》要求,要廣泛開展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結合學校專業優勢,以崗位技術規範為標準,以技術和知識更新調整為重點,加大對困難企業職工轉崗轉業培訓力度。支持職業院校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積極開展涉外培訓。鼓勵職業院校積極開發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去產能分流職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創業培訓項目。

對於失業人員,職業院校可對接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面向長期失業青年、農村留守婦女、大齡失業人員等,開發週期短、需求大、易就業的培訓項目。

《行動計劃》還指出,職業院校要積極會同行業企業建設一批培訓資源開發中心,面向重點人群、新技術、新領域等開發一批重點培訓項目。積極開發微課、慕課、VR(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化培訓資源。突出“短平快”等特點,探索推行“互聯網+培訓”模式,通過智慧課堂、移動APP(應用程序)、線上線下相結合等,開展碎片化、靈活性、實時性培訓。鼓勵職業院校通過“企業學區”“移動教室”“大篷車”“小馬紮”等方式,把培訓送到車間和群眾家門口。

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培訓

在師資方面,《行動計劃》要求落實好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培訓、技術研發等活動。充分利用學校實習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對專業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培養一大批適應“雙崗”需要的教師,使教師能駕馭學校、企業“兩個講臺”。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企業兼職教師制度。鼓勵職業院校聘請勞動模範、能工巧匠、企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承擔培訓任務。

《行動計劃》也對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激勵政策作了規定,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培訓。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與績效工資總量增長掛鉤。對承擔任務較重的職業院校,在原總量基礎上及時核增所需績效工資總量。指導職業院校按規定的程序和辦法搞活內部分配,在內部分配時向承擔培訓任務的一線教師傾斜。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鼓勵支持職業院校按同類專業(群)組建培訓聯合體,互聘教師開展培訓。

此外,文件提出,要完善職業院校培訓工作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對職業院校開展培訓工作進行評估和督導,落實督導報告、公報、約談、限期整改、獎懲等制度。

新京報記者 高楊 編輯 方怡君 校對 張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