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今天的沈巍,很帥氣,碑文胡耀邦題寫

今天沈先生一行遊學平涼崆峒山,這是道教的祖庭,相傳為軒轅皇帝問道廣成子的地方。沈巍來到崆峒山,他在想什麼呢?詩云:

問道崆峒山,

遙思廣成子。

黃帝曾討教,

沈言何所求?

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黃帝問道廣成子,第一次吃了閉門羹

道教名著《神仙傳》是這樣介紹皇帝問道廣成子的:

廣成子是古代的仙人,住在崆峒山(甘肅省平涼市崆峒)的石室中。黃帝久聞他的大名,知他住在這裡,便前來拜訪。

黃帝問廣成子:“您在研究世間萬物之道方面已達到了頂峰,可否請您告訴我這方面的真諦呢?”廣成子答道:“你治理的天下一片混亂。天上的雲彩還沒有聚集到一起便降下雨來,草木還沒有枯黃就紛紛凋零了。以你現在的樣子,怎麼能夠向我問道呢?”

黃帝被廣成子奚落了一番,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恭恭敬敬地退了下來,回到住處,暫時摒棄一切政事,反覆琢磨廣成子說的那番話。

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第二次見廣成子,黃帝很謙卑,廣成子傾囊相授,這段話筆者找了一段白話譯文

三個月之後,黃帝再次來到崆峒山,拜會廣成子。他見到廣成子正頭朝北躺著,便雙腿跪在地上,以膝代步,極恭敬地來到廣成子面前,叩拜了兩次,然後說道:“請您告訴我修身養性的明達之道。”

廣成子聽罷,一躍而起,說道:“你這個問題問得正好。現在我就告訴你‘至道’的精髓。至道的精髓,深遠博大,永無止境;至道的極致,靜默深沉,不可揣測。得至道者,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無求無慾,保持精神上的超脫寧靜,就能使身心健康;保持清靜的心情,切勿勞累你的身體,耗費你的精力,這樣才可長生不老。如果你能做到不讓外物影響你的視聽,不使外物打擾你的心靈,你的精神就將永遠守護你的形體。你要時刻固守你內心的平靜,摒棄外界紛繁的干擾。如果過多地瞭解萬事萬物,那麼就會使你的身心遭受侵害。我一直追求身心的平和,所以我活了一千二百歲,從外貌上看,還顯不出絲毫衰老的樣子。你若能研習透徹我的道法,就能上為天皇,若能深入理解我的道法,就能下為君王。現在,我將離你而去,到一個沒有任何紛擾的地方,進入一個通往無窮無盡境界之門,去遨遊沒有終極的曠野。我將與太陽和月亮一起放射光芒,與天地融為一體。世上之人皆不能免於一死,只有我才能獲得永生。”

廣成子是上古時期的道教人物,作為黃帝的老師,一直被尊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的化身。

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沈巍遍遊神州如同一個雲遊天下的道士

沈巍先生在這個時候有緣來到崆峒山,他又悟到什麼了呢?

這個段子沈巍表示,崆峒山是道教的祖庭,皇帝問道的地方,廣成子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當今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法異曲同工,希望大家注意保護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沈巍問道崆峒山,並沒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境界是很高的,這個想法也很獨特。黃帝問道崆峒山廣成子是想求教治國理政方略和長生不老之術,還是在圍著自己轉,沈巍能跳出自我欲求,想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確有他的獨到之處。當然,他肯定也在思索未來的路。

筆者曾一度因沈巍居鬧市流浪二十多年,已可做到不懼嚴寒,單衣過冬,與道家的出世修行異曲同工,懷疑他有道家修煉方法和師承淵源,在成都專訪他的時候專門詢問過他有沒有拜師學過修煉方法,他否認了,說他對宗教的興趣不大,不怕冷是逼出來的。我看他平時買書,也很少買宗教類書籍,應該是這樣的,他的耐寒能力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逼出來的,屬於人體潛能被動激發。這次去甘肅,那邊已經很冷了,他還是隻穿一件襯衣,加一件外套,不時調侃那些冷得發抖的小夥子,說他們在溫室裡呆慣了,太嬌氣,也提及自己流浪期間如何禦寒,辦法就是咬咬牙就過去了,說得輕描淡寫。

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特別支持沈巍的大象哥正在創作64幅鍾馗圖,他對內訌局面也覺得有些心寒

目前沈巍正處於後劉小飛時代的歷史轉折點,能有緣來到崆峒山,最好也問問前程,思考一下出路,既然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為何人與人和諧相處卻那麼難?近期沈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內訌,由於劉小飛的突然消失,那些曾經依附在小飛門下的粉絲(俗稱太子黨)受不了了,而小飛父親也認為有人故意陷害他兒子,想摸清情況,討個說法,把矛頭指向了支持沈巍的情懷大哥們,在江湖上掀起了風浪,讓沈巍腹背受敵。這是他到崆峒山的背景,在這種情形下,是否也應該學習皇帝問道廣成子的心態,尋找一下答案呢?

沈巍先生雜談(166)問道崆峒山,沈言何所求?

大象哥的理論一套一套的,蠢者指責,智者自責。筆者認為,一切悲歡離合都是自身業力所造,沈巍也不例外,答案在自己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