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什麼意思?多數人犯了才後悔

泱泱中華盛世傳承,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湧現了很多值得國人學習的俗語民諺。浩若星辰的俗語,是先人留予我們的精神財富。華夏先民們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了很多充滿生活氣息的俗語。俗語是發源於底層百姓,屬於全體同胞的優秀文化。也許是因為近代史的百年屈辱,有不少的國人,對中華文明持以漠不關心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態度,好在隨著近些年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很多的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大為改觀,俗語是中華民族歷代先人賜予後世子孫的偉大財富,我們應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正確態度,去繼承和弘揚那些對人生髮展大有裨益的俗語。

俗話: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什麼意思?多數人犯了才後悔

有的俗語雖然讀起來讓人有粗俗冷血之感,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忽視這些俗語的特殊作用。如:"子不說父過,女不道母奸""猛虎猶可近,熟人不可親""姐去門檻斷,兄亡侄不親"等等。這些俗語雖然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卻有不少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讀懂和理解這些俗語所蘊藏的深刻道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看起來很好理解,內裡卻飽含深意,值得我們認真鑽研。這句俗語就是,"父不入子房,官不訪民宅",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分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俗話: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什麼意思?多數人犯了才後悔

首先我們分析上半句:"父不進子房"。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做父親的人,輕易不要進入孩子的房間。按理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父親是一家之主,在一個家庭當中有絕對的權威。父親管教自己的孩子,難免要進入兒女的房間,可為何古人說父親不能輕易進入孩子的屋子呢?其實,古人之所以有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兒女小的時候,父親出於照顧和教育子女的需要,出入子女的房間自然是情理之中。

俗話: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什麼意思?多數人犯了才後悔

子女年齡漸長之後,作為成年男性的父親,有理由和有必要避免進入孩子的房間。正所謂男大避母,女大避父,女兒年齡漸長之後,父親因為避嫌的原因,大多會少去甚至不去女兒的房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兒子也有自己的隱私,父親貿然進入兒子的房間,影響父子的感情反倒不美。而且兒女成婚以後,父親就更不應該去子女的房間了。

俗話: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什麼意思?多數人犯了才後悔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官不入民宅",相較於簡單易懂的上半句,更能反應出社會現實。"官不入民宅"與古代的封建制度有關,官員要是由著自己性子拜訪住在普通宅院的老百姓,會產生不少的麻煩。君不見江南曹家為了迎接康熙皇帝的聖駕,挪用公款招待皇帝卻因貪汙被抄家滅族的悲慘故事?這還是皇帝早有準備的巡視江南,要是皇帝突然造訪,曹家的當家人一定會被嚇死。官員突訪民宅也會發生這種情況,老百姓們面對尊貴的官老爺,一定會拼盡全力的招待。官員的突然而至,對老百姓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