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季又來,川氣東送能否穩住“主戰場”?

保供季又來,川氣東送能否穩住“主戰場”?

以普光氣田為“川氣東送”的起點,源源不斷生產的天然氣正沿著川氣東送管道穿山越嶺、順江而下,為國內經濟最為活躍的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提供綠色動能。

文 | 王勇

巴山楚水,在歷史中留下了太多絕美的印痕,時至今日,巴蜀已然成為新的礦藏寶地。在如今油氣勘探開發環節成為國家關注重點的情況下,為了解這片礦藏真實的情況,記者來到以“蜀道難”著稱的川氣東送“主戰場”——巴蜀之地,探訪位於崇山峻嶺間的普光、元壩兩大氣田。

起點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氣田天然氣淨化廠的川氣東送管道,由西向東穿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逾70多個城市,終點位於上海市青浦鎮,管道全長2200公里,是繼西氣東輸管線之後又一條貫穿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綠色能源管道大動脈。

回顧近年來的天然氣供需形勢,隨著煤改氣的落實與跨越式推進,天然氣消費需求持續擴大。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8年天然氣進口同比增長31.9%,至9040萬噸,對外依存度超過40%。天然氣上游勘探開採進一步承壓,在保障產量的同時,調節地域間資源不平衡的難度也隨之提升。

普光、元壩兩大氣田目前生產情況和增產潛力如何?又將在川氣東送中發揮多少作用?

嘉陵江畔——元壩氣田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於藍。”古時的嘉陵江以山水峻美而流於詩中,如今的嘉陵江畔,世界首個近7000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氣田——元壩氣田正靜臥於崇山中,源源不斷牽出深藏於峻嶺之下的氣藏。

元壩氣田是世界首個近7000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氣田,也是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發現的又一大型海相氣田,具有超深、高溫、高含硫、多壓力系統、氣水關係複雜等特點,是世界上罕見的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氣田,也是世界上建設難度大、風險高的氣田之一。

西南石油局2011年啟動元壩氣田開發建設,2014年底一期試採工程投產,2016年底全面投產,建成年產40億立方米原料氣、34億立方米淨化氣、30萬噸硫磺生產能力,被評為國家優質工程。

截至10月26日,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局元壩氣田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154億立方米,外輸商品氣135億立方米,生產硫磺123萬噸。目前,元壩氣田日產原料氣1100萬立方米,相當於每天能滿足2000多萬戶居民用氣需求。

超深以及高溫高壓帶來的難度主要體現在開採技術難度方面,而高含硫這一特點,則從勘探之初直到採出、脫硫都伴隨著苛刻的安全監控。為此,元壩氣田淨化廠應用了國內首套具有中國石化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含硫天然氣淨化工藝包,天然氣總硫回收率達99.8%以上,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天然氣淨化技術國產化。

行走在淨化廠區,除了正常參訪必需的服裝,便攜的硫化氫檢測儀器同樣需在身前隨時佩戴。據廠區安全負責人介紹,元壩氣田是一個高含硫化氫的氣田,硫化氫含量平均在6%左右,因此從開採到淨化均必須達到全封閉式處理。

智能化是元壩氣田的亮點之一,體現在生產管理各個環節。氣田廣泛應用計算機、通信、網絡和傳感等技術,對油氣井、工藝流程、生產環境等生產全過程進行實時採集、監測、控制和報警。通過生產安全管理大數據系統,實現生產運行、實時監控、動態分析、緊急處置等集約化管理,生產調度、數據採集、監視控制和安全環保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元壩氣田的建成對保障“川氣東送”沿線六省兩市70多個城市清潔能源的長期穩定供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緩解國內天然氣供需矛盾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鞏固了中國石化在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開發建設上的領先地位。

千里巴山——普光氣田

十年前,中原石油人在大巴山深處攻堅克難,實現了國內最大整裝海相高含硫氣田的成功投產,成就了中國石化上游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普光氣田。

普光氣田探明地質儲量4122億方,十年來,普光氣田加快勘探開發和產能建設力度,推進挖潛增產技術攻關,強化生產組織協調,實現了氣田持續高產穩產。截至10月4日,普光氣田累計生產井口氣800.13億立方米,累計向“川氣東送”工程沿線80餘個大中型城市、近2億居民輸送淨化天然氣約560億立方米。

“普光氣田的海相儲層硫化氫含量高達15%,二氧化碳含量高達8%,集劇毒與強腐蝕性於一體。由此帶來的硬、斜、噴、漏、塌、卡、毒等難題,猶如一隻只攔路虎揮之不去。”普光氣田生產管理部主任韓玉坤向記者介紹道。

經過近七年的技術攻關和工業化應用,中國石化創新形成了“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高效開發技術”成功,實現了普光氣田安全高效開發和工業化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開發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核心技術的國家。

普光氣田開發運行初期,關鍵設備多采用進口設備及備件。隨著氣田生產時限的延長,進口設備故障不斷增多,同時受採購週期長、選擇餘地小、修復難度大、維修費用高等因素的影響。時至今日,大型設備、關鍵裝備國產化率大幅提高,整體國產化水平達到95%,靜設備國產化率達到100%。

隨著“第二個八年穩產”規劃展開,從2017年開始,普光分公司加大勘探開發力度,緊鑼密鼓地部署了一大批探井和開發井。毛壩504-1H井、大灣405-4H井、普光108-1T井、普光3021-4H井共4口井相繼投產,日產氣量分別為90萬、60萬、10萬和45萬立方米,有效支撐了氣田持續穩產。

2019年上半年,普光工區內12口新井同時期施工,達到了新一輪勘探開發會戰的高峰,為進一步落實接替資源量,延長氣田穩產期奠定了基礎。

普光氣田更是將“高效”二字貫穿於生產經營全過程。氣田建設初期,打一口井的費用是常規氣藏開發的幾倍甚至十幾倍。為減少投資,普光氣田堅持“少打井、打高產井”,將方案中的開發井數由最初的52口優化為40口,僅此一項就減少各項投資34.1億元。

環境保護同樣是普光得以穩定生產的重要旗幟。圍繞“綠色氣田、生態工程”的建設目標,普光分公司先後投資57億元,用於生態修復和節能減排。首創高含硫氣田水組合除硫工藝,做到高含硫氣田水全部達標處理和回注,淨化過程中的工藝廢水100%實現回用,所有廢水、廢氣排放實現24小時在線監測,解決了開停機期間尾氣二氧化硫濃度偏高的行業難題。

為確保氣田安全,普光分公司建立了高度自動化的“四級關斷體系”,一旦氣田某個生產區域發生異常,這套體系能自動判斷、迅速反應,完成“全氣田關斷、支線關斷、單站關斷、單井關斷”的四級關斷。如果遇到突發情況,半分鐘就可以關閉所有氣井,通過智能化保證安全運行。

目前世界範圍內已探明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含硫天然氣田有400多個,但多因技術制約而未開發。普光氣田的實踐,吸引了多國的關注。沙特阿美公司在普光氣田考察後,決定讓中國石化公司進入沙特所有油氣鑽井市場,併成為阿美公司陸上最大鑽井服務商。

川氣東送

長江經濟帶,橫亙在我國中部,這條佔國土面積21%的經濟走廊,其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40%以上,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40%,同時,也聚集著全國30%的石化產業和40%的水泥產業。

“川氣東送”工程是貫穿我國東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能源大動脈,是繼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後的又一重大工程。

以普光氣田為“川氣東送”的起點,源源不斷生產的天然氣正沿著川氣東送管道穿山越嶺、順江而下,為國內經濟最為活躍的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提供綠色動能。

綠色動能驅動長江經濟帶快速能源轉型。以景德鎮為例,曾經城市裡柴煤窯盛行,煙囪林立,濃煙滾滾。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加重,市政府開始陸續拆除煙囪和煤燒圓窯。但是替代的水煤氣對環境的負面效果依然存在。“川氣”的到來,不僅結束了江西省不通管輸天然氣的歷史,還把中國“瓷都”帶入了低能耗、低汙染、高附加值的綠色發展階段。

截至10月15日,川氣東送管道日輸氣量突破4700萬立方米,創歷史新高。同時,川氣東送管道今年輸氣量已達118.7億立方米,完成全年輸氣任務的81.3%。

今年是川氣東送管道公司提質增效關鍵之年。他們與南川頁岩氣實現互聯互通,組成由普光氣田、涪陵頁岩氣田、元壩氣田、南川頁岩氣田的多氣源供氣格局。增壓工程一期投產,將管道年輸氣能力提升至150億立方米。

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季生產運行,“川氣東送”已經做好了準備,在保證安全穩定生產的同時,也將繼續挖掘這片巴蜀之地氣藏的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