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中國人非常喜歡談人脈,有句現代諺語說"關係就是生產力"。拉關係,是很多人都做,但是又被很多人所不屑的行為。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但是在社會中做事情往往就是要依賴各種關係,求人未必可恥,不求人未必光榮。

"關係",是個正常的現象,而這個現象並不簡單。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人脈的關鍵是尋求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而社會學家們通過研究,卻恰恰不這麼認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曾經在70年代專門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格蘭諾維特找到282人,然後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找到工作的不 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

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當宅男們絞盡腦汁糾結於簡歷怎麼寫好的時候,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但這裡面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關係,而是靠什麼關係。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格蘭諾維特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關係",而是"弱關係"。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人,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僅僅是偶然能見到,意為每週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前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

格蘭諾維特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關係"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格蘭諾維特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 《弱關係的強度》的論文,此文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卻是如此深遠。現在"弱關係"這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出了本書,其中大談弱關係的用處。中文版說的更直接,叫《超級人脈》。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弱關係"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

根據弱關係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換句話說,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艾格,梅西和克拉斯頓,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他們把2005年8月幾乎整個英國的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性很高。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

弱關係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現在通過網絡,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關係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關係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設計得非常巧妙的研究。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關係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關係的關係,否則就是弱關係。

這項研究統計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內容,如果你分享這個內容,你大概認為這個內容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朋友(不管是強關係還是弱關係)先發了這個內容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的這個內容鏈接。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結果發現:

1、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我們更樂意轉發"強關係"分享給我們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關係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關係的兩倍左右。這個理所當然,強關係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是否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孤島呢?

2、強關係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關係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

3、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關係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關係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關係。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關係,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關係。

現在"弱關係"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關係",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關係"。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謹慎和熟人合夥。

有統計表明,從弱關係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關係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

社會學家馬丁·魯夫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然後又曾經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他想從中發現弱關係和創新的關係。魯夫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你的創業想法來自哪裡?魯夫發現,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關係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關係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關係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人們很難拒絕強關係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但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關係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2012年6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者發了一篇論文名為《友誼的代價》。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到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

這個研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大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喜歡強關係,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也是如此。我們更願意跟熟人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熟,工作歸工作。現在社會學已經有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關係"才是最佳選擇。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關係,究竟差在哪?

網轉文章,略有改動,如有侵權,請告知署名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