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8年曆史的「終結者」衍生遊戲,就像遊戲史的「活化石」

號稱「卡梅隆唯一承認正統續作」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已經上映了。詹姆斯 · 卡梅隆、阿諾 · 施瓦辛格、琳達 · 漢密爾頓等原班人馬在本片悉數迴歸,但票房卻翻車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而對遊戲玩家來說,就算再怎麼不關心電影,也會知道《終結者》今年有新電影推出。因為電影的廣告,都打到《真人快打11》《戰爭機器5》遊戲裡了。

「終結者」系列以電子遊戲作為電影宣發渠道之一的做法其實由來已久。系列推出過的衍生遊戲,最早的至今已 28 年曆史,就像是見證了一段電子遊戲史的「活化石」,回顧起來還挺有趣的。

電影有多火,衍生遊戲就有多氾濫

1982 年,卡梅隆在病中做的一場噩夢,後來成為了《終結者》前兩部的劇本。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卡梅隆為了執導自己寫的劇本,把劇本版權以 1 美元的價格賤賣,這也讓「終結者」系列的版權在後來的二十多年裡輾轉於不同人之手。

不管如何,《終結者》在 1984 年一戰成名了。卡梅隆用 650 萬美元的預算換取了 7830 萬美元的票房。電影本身的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成功並沒有馬上催生出衍生遊戲。因為在電影上映時,美國遊戲市場還沒從業界大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隨著時間推移,開始有遊戲廠商試著用這個 IP 做遊戲。像日本電子設備廠商「Sun 電子」旗下的遊戲工作室 Sunsoft,就拿到了《終結者》初代電影的遊戲改編權,有意為這部 1984 年上映的電影製作橫版遊戲。

可是,遊戲還沒做好,Sunsoft 就失去了版權許可。最後,他們不得不把遊戲的圖形和故事情節改掉了,並把遊戲名改為《Journey to Silius》(日版叫《ラフワールド》)。遊戲在 1990 年登陸任天堂 FC 的時候,已經跟《終結者》沒啥關係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到了 1991 年,《終結者2:審判日》獲得了比前作更大的成功,票房口碑雙豐收。更重要的是,當時遊戲業已經在任天堂 FC 的帶動下逐漸復甦了,業界更加樂意為這個大熱 IP 推出遊戲。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在當年,遊戲廠商都搶著給第一部《終結者》推出遊戲。一時間,雷同的橫版遊戲開始氾濫。那些小廠商的作品就不提了,曾發行過初代《瘋狂的麥克斯》 、初代《波斯王子》的 Mindscape,就分別在任天堂 FC 和超任上為《終結者》推出過兩款開發商不同但玩法相近的同名遊戲。

英國維珍集團旗下的遊戲發行商也在世嘉多個平臺上推出過不同的《終結者》遊戲,在《機械戰警3》上映那年,維珍還在多個平臺推出過《機械戰警大戰終結者》。不少人小時候把這兩個角色搞混,很可能就是受這款遊戲影響。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在《終結者2》上映後,以其為基礎改編的遊戲數量不算多,但類型豐富了起來。除了橫版動作遊戲,也有光槍射擊類,甚至主題國際象棋。另外,也有一些作品採用複合的玩法類型,這在當年算是相對比較少見的。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像 Ocean Software 發行的《終結者2:審判日》,就根據同名電影原作的劇情,在一個遊戲裡設計了不同的玩法類型。比如第一關要操控 T-800 打敗 T-1000,是橫版動作玩法;第二關要在防洪渠飆摩托,變成了競速玩法;第三關為了修理 T-800 的手臂,玩法又變成了解謎小遊戲。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雖然當年有不少廠商給「終結者」做過遊戲,但論最厲害的,還是得數大家都很熟悉的貝塞斯達。

下一頁:貝塞斯達曾是「影視改編專業戶」?

貝塞斯達曾是「影視改編專業戶」?

就在《終結者2》上映那年,貝塞斯達基於初代電影在 DOS 平臺推出了一款同名遊戲,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款「終結者」系列的衍生遊戲作品。

那陣子,貝塞斯達還是一個只有體育模擬遊戲開發經驗的新晉開發商,《終結者》是他們第一次作出新的嘗試。這一試,就做出了一款偽 3D 開放世界遊戲。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遊戲以洛杉磯市中心為藍本,創建了一個約有 16 × 10 公里的大地圖,而且大致上準確還原了街道和地標的佈局,玩家可以在地圖上開車或步行到處瞎逛不管主線。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遊戲中,玩家不但能扮演凱爾 · 里斯保護莎拉 · 康納,還能反過來扮演終結者去消滅他們。有意思的是,不管你扮演的是凱爾還是終結者,想要武器和裝備都得買或者偷,而且還得避開警察。因此玩家扮演終結者的時候就顯得很沒有牌面。

這款遊戲反響還不錯,於是貝塞斯達在之後兩年又在 DOS 平臺推出了《終結者2029》《終結者Rampage》兩款 FPS 遊戲。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終結者2029》畫面挺不錯,但可惜角色轉向只能以 90 度轉四個方向,跟同年推出的《德軍總部3D》對比起來實屬弟弟;而第二年推出的《終結者Rampage》則各方面都很像《德軍總部3D》。

由於這兩款作品都跟電影原作沒有直接關係,品質也一般,沒能在粉絲之間產生很大反響。不過,憑藉「終結者」這個 IP 在當年的號召力,兩款遊戲銷量都還行。於是貝塞斯達把新作的開發提上了日程。

1995 年,《終結者Future Shock》推出。雖然這依然是一款跟電影原作沒有直接關聯的衍生遊戲,但品質上就跟上述兩款遊戲完全不同。《終結者Future Shock》既是首批使用真 3D 環境和敵人建模的 FPS 遊戲之一,也是鼠標操控自由視角的先驅。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終結者Future Shock》獲得了很不錯的評價,GameSpot 和 PC Gamer 都給遊戲打出了 84/100 的高分。貝塞斯達趁熱打鐵,又在次年推出了續作《天網》,彌補了《終結者Future Shock》沒有多人遊戲的遺憾。這款新作口碑同樣不錯,還獲得了遊戲雜誌《Next Generation》5 星滿分評價。

在「終結者」系列上的嘗試,為貝塞斯達開闢了一條新路子 —— 影視改編遊戲。像《小鬼當家》《加勒比海盜》《星際迷航》,貝塞斯達都有為其推出過遊戲,直到《上古卷軸》系列火了之後,貝塞才逐漸減少了影視改編遊戲的製作。

下一頁:《終結者3》與第六世代主機

《終結者3》與第六世代主機

貝塞斯達在「終結者」系列上的活躍,就止步於 1996 年了。進入到 21 世紀,第六世代家用機和《終結者3》先後登場。

2003 年,苦等 12 年的影迷們終於盼到《終結者3》上映。雖然票房沒能達到《終結者2》的水平,但本片評價還可以。而「終結者」系列用遊戲配合電影宣發的操作,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不過,當時還沒有做到讓遊戲在電影宣發期同步推出的精準操作。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曾給玩家們帶來神翻譯「踢牙老奶奶」的發行商英寶格(後來改用雅達利的名字和商標了),在 2003~2004 年期間一口氣在多個平臺發行了 4 款由不同開發商操刀的《終結者3》衍生遊戲。

其中,由美國遊戲開發商 Paradigm 製作的《終結者3:The Redemption》得到了不錯的評價,像 Game Informer、GameSpot、IGN 等好幾家媒體都給出了 7~8 分的成績。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本作基於《終結者3》電影故事改編,使用了電影片段和 CG 混合敘事,受到不少電影粉絲的喜愛。遊戲在第三人稱射擊玩法的基礎上,加入了近距離徒手格鬥的玩法,但節奏過慢的格鬥部分成為了遊戲的扣分點。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而說起 Paradigm 這家廠商,其實 2002 年就在 PS2 / Xbox 平臺推出過一款名為《終結者:Dawn of Fate》的作品,也是英寶格做發行。

這款遊戲推出的時間點可謂奇妙。當時,《終結者2:審判日》已經下映 11 年了,而 2003 年《終結者3》則還要等大約一年才上映。而且該作品是基於初代電影改編的,顯然並非是給《終結者3》宣發而推出的作品。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在品質方面,這款第三人稱動作射擊遊戲也很微妙。整體而言,遊戲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批評主要集中在糟糕的鏡頭運用上,多數媒體給出了 4~6 分之間的評分,Metacritic 平均分只有 50 多分。

但回過頭看,《終結者:Dawn of Fate》說不定是英寶格和 Paradigm 的試水之作。或許,沒有這款遊戲的失敗,就不會有後面《終結者3:The Redemption》遊戲品質上的成功了。

下一頁:移動遊戲的爆發與降溫

移動遊戲的爆發與降溫

到了 2009 年的《終結者2018》,衍生遊戲終於能在電影宣發期間推出為其造勢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當年 5 月 1 日,《終結者2018》的同名遊戲就登陸了 iOS 平臺。隨後,主機和 PC 版本也在 21 日電影上映兩天前發售。儘管不清楚衍生遊戲實際上能為電影增加多少票房(估計也很難統計),但起碼,肯定比電影上映後甚至下映後才推出強得多。

《終結者2018》的主機和 PC 版是第三人稱射擊遊戲,採用了類似《戰爭機器》的掩體系統。遊戲的敵人 AI 做得很不錯,會使用視覺和聽覺來定位玩家,而不是像某些遊戲那樣系統作弊。當玩家躲在掩體後時,敵人會分頭從側面包抄,讓遊戲玩起來頗具挑戰性。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然而,遊戲重複枯燥的戰鬥、平庸的視覺效果和短小的流程,令許多媒體為其打出了 4 分左右的低分。再加上,電影的主演克里斯蒂安 · 貝爾沒有為遊戲獻聲,也讓遊戲體驗大打折扣。而 iOS 版本憑藉優秀的畫面和針對觸屏優化的操控設計,反而得到了 GameRankings 83% 的好成績。

而在 2015 年《終結者:創世紀》上映的時候,移動遊戲正在風口,配合宣發的自然就都是手遊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在電影上映的同時,由 Glu Mobile 出品的《終結者創世紀:Revolution》(後來改名為《終結者創世紀:Guardian》)也一同推出。順應當時的潮流,遊戲被做成免費遊玩、內置課金的形式。

遊戲看上去似乎也採用了《戰爭機器》的掩體系統,但實際上只有一個躲掩體的動作,像掩體移動等核心要素是通通沒有。本作完全是為了配合電影宣傳而製作的作品,手遊媒體 Pocket Gamer 為其打出了 4 分的低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這款遊戲的失利還沒有嚇退那些頭鐵的廠商。2017 年,以色列手遊開發商 Plarium 又用《終結者:創世紀》這個 IP 推出了策略遊戲《終結者創世紀:Future War》。

這同樣是一款免費遊玩、內置課金的手遊,玩法上類似《部落衝突》的經營+策略玩法,但戰鬥系統經過大幅簡化。《終結者創世紀:Future War》的表現比上面提到那款射擊遊戲好一些,但 Pocket Gamer 給出的評價也只有 5 分。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儘管影視改編手游到現在也依然常見,但在手遊爆發的那幾年,這類手遊特別多,而這些手遊幾乎全都是粗製濫造的劣質作品。在這個浪潮中,「終結者」系列其實也只是隨波逐流的其中一份子。

而隨著這些年手遊熱度的逐漸冷卻,電影衍生遊戲的做法開始出現了改變。今年上映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在推出免費手遊的同時,也在《真人快打11》《戰爭機器5》兩款大作裡植入了相關角色。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此外,11 月 15 日(北美是 12 月 10 日)也會有一款名為《終結者:Resistance》的 FPS 遊戲將登陸 Xbox One / PS4 / Steam。該遊戲與新上映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劇情並無直接關聯,是頭兩部《終結者》電影的前傳,劇情聚焦於約翰把凱爾送回 1984 年之前的故事。

有28年历史的「终结者」衍生游戏,就像游戏史的「活化石」

本作的開發商 Teyon 之前沒什麼著名作品,尚不清楚這款新作會是怎樣的品質。

哪怕是放在 1991 年,電影改編遊戲也不是什麼新鮮操作了。壓垮 1983 年美國遊戲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電影改編的遊戲《E.T.》。這些年業界對電影改編遊戲的探索,讓後人得到了許多有用的經驗。

改編遊戲想稱得上「成功」,其本身首先得是一款好的遊戲,而幫助電影宣發只是錦上添花。雖然能像「星球大戰」系列那樣成功總歸是少數,但若純粹為宣傳而做遊戲,往往只能以失敗告終。

此外,不同的電影改編遊戲形式適合的受眾不盡相同,想要用一個方式覆蓋所有人相當困難。是製作輕度的手遊面向最廣大人群、通過植入遊戲大作觸達遊戲玩家,或是真正從頭以 IP 打造一款遊戲,還是綜合多個操作方式,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

雖然《終結者:黑暗命運》這次電影本身票房翻車了,但其「衍生手遊+植入+衍生主機遊戲」三管齊下的操作,或將成為後來者極好的影遊聯動參考範例。

接下來我感興趣的是,新晉開發商 Teyon 能否靠《終結者:Resistance》像貝塞斯達當年那樣打響名堂?本週內就能見分曉了。

  • Terminator (franchise) from Wikipedia
  • List of Terminator video games from Wikipedia
  • Terminator licensees from Moby Gam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