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前有多富呢?

傲世寶寶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前,因為美國的封鎖與制裁,伊拉克的民眾並不富裕。伊拉克最富裕的時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超過了沙特。

不過這種富裕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薩達姆的全面掌權,伊拉克先後與伊朗、科威特、美國未收的多國部隊進行過戰爭。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伊拉克已經非常貧困了。

曾經比沙特還要富裕的伊拉克

伊拉克國內擁有大量的油田,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這些油田基本都掌握在歐美石油公司手中,伊拉克人沒有因為石油得到什麼具體好處。

1972年時,伊拉克時任總統貝克爾(薩達姆的舅舅)把伊拉克所有的油田直接從歐美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恰好趕上了石油價格暴漲,伊拉克依靠出口石油,短短几年就變得非常富裕。


伊拉克政府有錢之後就斥巨資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那時的伊拉克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免費、養老免費。當時的伊拉克就已經做到了100%的小學入學率與56%的大學入學率。

因為伊拉克政府基於的高額補貼,當時伊拉克大部分老百姓都可以做到開汽車、住洋房。當時伊拉克政府甚至承諾民眾,可以用買一隻羊的價格購買到一量新車。那時就連沙特民眾的生活水平都比不過伊拉克人。

薩達姆執政,伊拉克經濟快速衰退

不過等到薩達姆1979年成為伊拉克總統之後,伊拉克的經濟就開始進入了快速衰退的階段。這是因為薩達姆上臺第二年,就因為邊境糾紛與鄰國伊朗發動了戰爭。

這場戰爭被稱為兩伊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不過伊拉克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反倒出現巨大的損失。伊拉克一共傷亡了48萬餘人,損毀的武器裝備不計其數,大量的油田設施與基礎設施遭到了破壞。更嚴重是,為了進行這場戰爭伊拉克一共負債800多億美元。


伊拉克欠錢最多的就是鄰國科威特,欠了有140億美元。債務到期之後薩達姆不願意歸還這筆外債,於是悍然對科威特發動了入侵戰爭。

薩達姆瘋狂的舉動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批評,美國在1991年直接組建了一隻多國參與的聯軍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戰爭勝利之後,美國又對伊拉克就行了封鎖與制裁,伊拉克賴以為生的石油無法對外出口,伊拉克經濟徹底進入了長期衰退的階段。


伊拉克今天的悲劇,不得不說薩達姆要付很大一部分責任。如果他選擇和沙特、阿聯酋一樣親美,至少本國民眾生活能夠富足一些。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吖! 不方便的話,也謝謝您看我的回答!

大澤遺珠


2003年,是伊拉克最大的轉折點,這一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伊拉克人的幫助下,美國的坦克、戰機、裝甲車很快就抵達巴格達的大街上,伊拉克人民歡呼雀躍,走上街頭,慶祝薩達姆政權被推翻,砸掉薩達姆在巴格達的雕像,伊拉克人民心中的“獨裁者”、“惡魔”、“暴君”終於倒臺了!

薩達姆倒臺之後,伊拉克人民非常後悔,親手掄大錘的胖子卡杜姆·阿爾-賈布里也感到後悔,薩達姆剛剛被推翻的時候,卡杜姆·阿爾-賈布里第一個提著大錘趕到巴格達天堂廣場,使勁地砸薩達姆的雕像,薩達姆的雕像轟然倒塌之後,卡杜姆·阿爾-賈布里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然而,賈布里發現,砸掉薩達姆的雕像之後,自己的生活沒有得更好,反而更糟糕,被迫離開了家鄉,去他國生活。卡杜姆·阿爾-賈布里還說,原本以為,美國推翻薩達姆的政權之後,會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卻沒有想到,薩達姆倒臺之後,伊拉克陷入內鬥,戰火紛飛,城市被毀,整個伊拉克滿目瘡痍,生命安全沒有保障,物價飆升。

薩達姆死後,伊拉克人的落差感非常大,薩達姆時期的福利全都沒有了,免費教育沒有了,免費醫療沒有了,免費養老沒有了,免費住房沒有了,新婚夫婦的紅包沒有了,後悔的伊拉克人開始懷念薩達姆。在薩達姆執掌伊拉克期間,薩達姆非常重視伊拉克人的教育,入學率非常高,達到100%,就連上大學的伊拉克人,也達到了56%,沒有幾個國家達到這樣的高度,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薩達姆金質勳章,足以說明薩達姆是優秀的。

薩達姆執掌伊拉克期間,伊拉克的貨幣第納爾是硬通貨,非常值錢,1美元能夠兌幾第納爾,伊拉克戰爭之後,1美元可以兌換2000多第納爾,伊拉克後來發行了新的第納爾,代替了薩達姆時期的第納爾,1美元=1189伊拉克第納爾,伊拉克的貨幣還沒有白紙值錢,貶值的錢都去拿了?

都說薩達姆是獨裁者,事實上,薩達姆這個獨裁者就是美國支持的,薩達姆掌權之後,美國和伊拉克的利益發生了衝突,薩達姆為了伊拉克的利益和美國對著幹,伊拉克人傻乎乎的以為美國是為了他們對伊拉克開戰,以為美國是為了伊拉克走向民主才推翻薩達姆的政權,最後才發現,薩達姆倒臺之後,美國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美國扶持了一個“偽政權”,通過這個傀儡政權殖民伊拉克!

直到2019年10月26日至10月27日,伊拉克仍然在舉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要推翻美國建立的“傀儡政府”,伊拉克政府被迫妥協,提出10多項改革建議,示威者仍然不買單,堅持推翻美國建立的“傀儡政權”,這就是伊拉克的現狀,美國在伊拉克不得人心,伊拉克的親美政權不得人心,這就是美國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的民主、快樂,睜大眼睛好好看看吧!


老鱷魚觀天下


伊拉克曾經的確相當富有,不過也並不是伊拉克戰爭之前一直都非常富有,伊拉克歷史上最富有時期主要是薩達姆時代最初很短時間內,壓根沒維持多久。上世紀80年代初的伊拉克,經濟發展水平空前繁榮,1980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過3900美元,而當時的韓國人均GDP也才只有1704美元。

按照經濟總量來算,1980年伊拉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32位,畢竟當時伊拉克總人口也才1300萬。當時的伊拉克施行免費的醫療教育以及養老還有住房,洋房轎車隨處可見,當時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還有福利待遇,即便如今的歐洲不少國家都尚未達到。伊拉克戰前富有,並非伊拉克戰爭前,而是兩伊戰爭前。


中東被稱為“世界石油寶庫”,有不少油氣資源大戶,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約佔全球總量的13%,在中東也僅次於沙特。而更難得的是,在水比油貴的中東,得益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伊拉克還擁有非常豐富的淡水資源。總體來說,伊拉克無論是工農業發展條件還是生存環境都相當優越。豐富的資源、便利的地理位置等,都使得伊拉克擁有極佳的經濟發展先天條件。

薩達姆時代開啟後,原本被西方企業所把持的油氣資源都被伊拉克收回,原本伊拉克人口也不算太多,大量的石油出口為伊拉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伊拉克的經濟迅速騰飛,如同油田中井噴的石油一般。而大量的石油財富,也讓伊拉克的工業、農業與服務產業齊頭並進通通發展起來。由於經濟的空前繁榮,人口不多的伊拉克引入了大量來自於東南亞、南亞等地的勞工,而當時伊拉克的薪資水平在亞洲也是位居前列。


伊拉克有了足夠的財富以後,開始大範圍施行高福利待遇,伊拉克逐漸建立起絲毫不遜色於歐美髮達國家的福利體系。伊拉克施行免費的教育、醫療與養老,甚至住房也是免費的,薩達姆宣稱讓所有伊拉克人用一頭羊的錢就買得起車。在首都巴格達,幾乎每家每戶都擁有洋房與汽車,生活水平極高。伊拉克最富有時期的各種福利水平,即便是如今的不少發達國家也還沒有達到。

尤其是教育領域,80年代伊拉克的小學入學率已經高達100%,而大學生的入學率超過驚人的55%,聯合國甚至為了薩達姆在教育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而為其頒發了金質獎章。巴格達等比較大的城市,很多伊拉克人都可以說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與如今師資匱乏,大量學校被迫關閉的伊拉克相比,曾經的伊拉克教育領域繁榮,也是曾經伊拉克經濟發展的縮影。


更加難得的是,當時的伊拉克相當開放包容,清真寺旁建立起基督教堂,不同的宗教派別都可以一起共事,大小城市的伊拉克民眾,穿著光鮮亮麗多彩多姿。當時的伊拉克婦女,與男子一樣擁有接受教育和參與工作的機會,相比之下沙特等國也是前不久才擁有電影院,才允許女性開車等。曾經的伊拉克繁榮的,不僅僅是經濟領域,更加是精神領域。

局座1979年曾在伊拉克工作,當時他的收入在國內也算是高收入群體,然而在伊拉克卻只相當於當地人收入的1/30而已,差距之大可見一斑。隨著兩伊戰爭、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兩河流域的富裕繁榮迅速被烽火裹挾而去。簡單來說,當年的伊拉克富裕程度超乎想象,比之如今的沙特、阿聯酋等著名的富戶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薩達姆任後沒多久兩伊戰爭開始,伊拉克的經濟總量與人均GDP等雖說都在攀升,但當時伊拉克的實際經濟水平卻急轉直下。


澹奕


戰前的伊拉克有多富,這個我們可以簡單的對比一下。兩伊戰爭前的1980年,伊拉克的人均GDP為1528美元,而那年我國的人均GDP還不到200美元。也就是說,那時伊拉克的人均GDP幾乎是我國的八倍。

在薩達姆時代,伊拉克的經濟發展一直都還算穩定,即便兩伊戰爭和之後的海灣戰爭重創了伊拉克的經濟,但憑藉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相當富足的。

薩達姆統治時期,將石油開採權收歸國有,大力發展石油經濟,為伊拉克積攢起大量的財富。得益於石油經濟帶來的巨大財富,薩達姆時代推行了眾多惠民政策。比如全民教育免費政策,讓伊拉克小學普及達到百分之百,中學和大學入學率也大大提高。這一舉措讓伊拉克文盲率大大降低。而伊拉克也因此曾一度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嘉獎。

除了教育的巨大發展外,在醫療和養老方面,戰前的伊拉克也是相當到位。當時,伊拉克民眾看病不用花錢,養老有保障,極大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和後顧之憂。而最令人羨慕的,當屬免費住房這一項國民福利政策。通過這些惠民政策,我們都能看出當時伊拉克民眾的生活水平之高。

這一切與現在動盪不安、恐怖襲擊不斷的伊拉克局勢,可謂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今的伊拉克民眾,別說要過上富足的生活了,就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安居樂業成了一種奢望!

十幾年前,伊拉克民眾在美國的慫恿下,推翻了讓他們深為憎恨的薩達姆政權。然而,他們卻並沒有真的迎來所謂的“民主自由”,有的只剩下滿目瘡痍和接連不斷的衝突和恐襲.......

別看去年伊拉克GDP達到2259億美元,總量上是超過了戰前,但國民的幸福感和富裕度,可不見得要優於戰前。



這些歷史要讀


伊拉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兩伊戰爭之前,確實是十分富裕的,一度超過了沙特,成為中東非常富裕的國家。但是在兩伊戰爭之後,伊拉克又開始走下坡路,欠了大量外債,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更談不上什麼富裕了。

兩伊戰爭之前,伊拉克是中東數一數二的土豪國家。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在掌權初期,伊拉克探明的石油儲量高達1400萬桶,屬於石油儲量世界前5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70年代之後,薩達姆將石油收歸國有,大幅增加了伊拉克的財政收入。

由於國家有錢了,薩達姆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第二件事,是提高社會福利待遇,提民眾的生活水平。使伊拉克迅速和沙特並駕齊驅,一度成為土豪國家。

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使伊拉克的綜合國力由盛變衰。

1979年伊朗什葉派政權剛剛上臺,由於伊拉克和伊朗存在著教派矛盾,薩達姆的目的是趁伊朗剛成立政權,依靠伊拉克強大的軍隊,便可以迅速打敗伊朗。結果令薩達姆沒有想到的是,伊朗非常頑強,具有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想速戰速決是根本不可能的。

兩伊戰爭打了整整8年時間,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餘人,綜合國力受到了嚴重影響。兩伊戰爭結束之後,伊拉克由盛變衰,欠了大量外債,日子很不好過。

第一次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徹底成為一個貧窮國家。

薩達姆最大的錯誤是,不應該入侵科威特,讓美國找到了打擊伊拉克的藉口。美國得到了聯合國的授權,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伊拉克被迫從科威特撤軍。從海灣戰爭結束之後到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對伊拉克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封鎖,經濟狀況非常糟糕,根本談不上富裕二字。

從伊拉克的發展歷程看,國家由盛變衰與薩達姆有著很大的關係。要不是薩達姆的窮兵黷武,專制獨裁,伊拉克也不會走到今天。


小甜嘟爸爸


伊拉克人真心不容易,在薩達姆的帶領下,充分體會到了什麼是“巔峰”,什麼是“低谷”。

不熟知伊拉克歷史的小年輕會問道:“伊拉克曾經富過,輝煌過?”

沒錯,伊拉克曾經富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伊拉克戰前生活狀態怎麼樣,到底有多富。

伊拉克人民在“伊拉克戰爭”前,其實很窮

(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發生在2003年,這時候,伊拉克人民已經很窮了,窮的原因是“海灣戰爭”造就的。從九十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後,美國開始了對伊拉克的經濟封鎖之路,這一封鎖就是十多年,國家GDP從1990年的2247億美元降到了2003年的152億美元,人均GDP從1990年的12000美元降到了2003年的560美元。

從數據可以看出,從1990-2003年,這個階段的的伊拉克人民不僅不富裕,而且很貧窮。如果有人說這一階段的伊拉克人民在薩達姆的帶領下過著富足的生活,那“淡”就扯得有點過了。

伊拉克經濟靠什麼?石油。其它產業非常薄弱。在長達十三年的經濟封鎖下,伊拉克守著油田,卻賣不出去,太像一個捧著金碗要飯的乞丐了。但是,沒有辦法,薩達姆政府的國策,就是要和美國硬抗到底,絕不妥協。

不得不說,薩達姆是個硬漢,只是貧窮的生活讓民眾處在了水深火熱之中。

在伊拉克戰爭前,美國悄悄派人行賄伊拉克各級軍官,效果非常驚人。戰爭一爆發,那些受賄的軍官不是撤退就投降,讓美國摧枯拉朽般解決了伊拉克,活捉了薩達姆。

可以負責任地說,伊拉克人民在伊拉克戰爭前,是名副其實的窮人,不要說什麼生活質量,能把肚子吃飽,衣服穿好,就已經很不錯了。

伊拉克人民在“海灣戰爭”前的日子過得不錯

(海灣戰爭)

順著歷史再往前走,1991年發生了海灣戰爭,侵入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在美國“皮鞭”的抽打下,撤回了伊拉克。此後,在美國的經濟封鎖下,伊拉克經濟發生了斷崖式的下跌,讓伊拉克人民上一刻還在炎炎夏日,這一刻卻進入了寒冷冬天。


在海灣戰爭前的十一年裡,伊拉克打了8年的“兩伊戰爭”,但戰爭歸戰爭,經濟沒被制約,油田正常打油,所以大家日子不錯。但是因為戰爭,國家的發展有點停滯。

1980年,伊拉克的GDP是1600多億美元,聯想到後來美元貶值,實際上,1980年的1600億美元和1990年的2200多億美元,沒什麼特別大的差距。而1980年的伊拉克人均GDP是11000美元,這和1990年的12000多美元,也基本沒什麼差距。

客觀地說,1980-1991年之間,伊拉克的國家發展,是在原地踏步。

在這11年當中,國家發展一般,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絕對是不賴的,基本上戶戶都是中產,家家都有小轎車,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人民手中還有大把錢花,伊拉克人民當時就是中東地區的大爺,富得流油,除了沙特王國外,最富的就是人家伊拉克了。關鍵是沙特是王國,王室富,而百姓當時也一般。當時的伊拉克,可以說相當牛逼。

如今的中國,人均GDP才一萬美元左右,和四十年前的伊拉克一個水平,想想人家當時的美元含金量,那是遠遠大於現在的價值。

當時的伊拉克,號稱“中東猛虎”,自稱軍事世界第三,眼睛裡除了能裝下美國和蘇聯,其它都看不下。

一切的錯誤,在於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這讓伊拉克國力大損,欠了大量外債,其中欠科威特就有150億美元左右。所以,兩伊戰爭後,薩達姆為了抹平債務,攻打了科威特,這事“一石二鳥”,一來可以賴了科威特的賬,二來可以奪走科威特的油田,這樣一切解決。

只是,伊拉克沒有想到的是,美國出手了,而且動作很大,從此,伊拉克掉入了萬丈深淵。

伊拉克在“兩伊戰爭”前的日子

伊拉克在兩伊戰爭前的10年,也就是從1970--1980年,是個發展迅速的時期,國家GDP從1000億美元漲到了1600億美元,人均GDP從1000美元漲到了11000美元,這個階段,伊拉克人民是感受了逐漸富裕的過程。

其實,薩達姆是從1979年開始當的總統,這是個有野心有抱負的伊拉克人,他有“復興阿拉伯帝國輝煌”的夢想,夢想是好的,但需要一次次戰爭,需要很多的復出。

薩達姆沒有被困難嚇到,從當總統第二年開始,就發動了兩伊戰爭,十年之後是科威特戰爭,之後被動地接受了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薩達姆的一生可以說是戰鬥的一生,但是,一將功成萬古枯,薩達姆發動的戰爭毀了無數家庭的幸福。

如果薩達姆能休養生息,埋頭髮展國內經濟,那麼到現在會是真正的中東大佬,美國都不能怎樣了,就如同現在的土耳其。

只是薩達姆心還是太急。


藍風破曉


1.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安定富足,很多家庭都有汽車,晚上能開車縱貫全境,非常安全,是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定生活的前提。

2.民眾享有住房、醫療和教育上的福利,大體上很安全與穩定。1990年伊拉克的GDP為1799億美元,人均GDP也算是中上等水平,在巔峰時期不輸於沙特等海灣產油土豪。

3.伊拉克民眾可以在出國時拿到優惠金,加油費也很便宜,結婚時還能拿到大禮包,福利有很多。

4.薩達姆時代與土耳其爭奪水資源,讓伊拉克人民享有一些用水的福利。而現在土耳其在上游建大壩,伊拉克的水資源僅為戰前的4成,且汙染嚴重。


環球不知道



薩達姆在位期間,伊拉克經歷了三次戰爭,分別是跟伊朗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以及跟美國打的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前一般是指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前,也可以泛指這三次戰爭前。那麼,在戰前,伊拉克真的像一些人吹噓的那樣富有嗎?

沒有對比就沒有真相。伊拉克與沙特都是世界產油大國,對比戰前伊拉克和沙特的GDP,尤其是人均GDP,便可清楚戰前的伊拉克究竟是不是真的富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爆發了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結束戰爭。1979年,伊拉克的GDP為2852億美元,人均GDP是378.16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為3911億美元,人均GDP是534.06美元。

1979年,沙特的GDP為1118.6億美元,人均GDP是1.2241萬美元;1980年,沙特的GDP為534.06億美元,人均GDP是1.6977萬美元。

1979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32.4倍;1980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31.8倍。

薩達姆下令伊拉克軍隊吞併了鄰國科威特,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1990年8月,美國領導的聯軍向伊拉克宣戰,海灣戰爭爆發,快速擊敗了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戰爭結束,科威特恢復了主權。

1989年,伊拉克的GDP為656.41億美元,人均GDP是3862美元;1990年,伊拉克的GDP為1798.86億美元,人均GDP是1.0326萬美元。

1989年,沙特的GDP為953.44億美元,人均GDP是6085美元;1990年,沙特的GDP為1176.3億美元,人均GDP是7246美元。

1989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1.6倍;1990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0.7倍。

2003年3月20日,美英為首的聯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俗稱第二次海灣戰爭,徹底推翻了薩達姆的統治。2002年,伊拉克的GDP為209.62億美元,人均GDP是790美元;2003年,伊拉克的GDP為152.82億美元,人均GDP是560美元。

2002年,沙特的GDP為1896.06億美元,人均GDP是8695美元;2003年,沙特的GDP為2158.08億美元,人均GDP是9609美元。

2002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11倍;2003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17倍。

2018年,伊拉克GDP為2259.14億美元,人均GDP是5878美元。2018年,沙特GDP為7824.83億美元,人均GDP是2.3219萬美元。2018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4倍。

從上述數據對比中發現,伊拉克的人均GDP只有1990年比沙特多,那是因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攫取了對方的許多財富所致,而不是國家與人民創造出來的結果。

兩伊戰爭前的1979年,伊拉克與沙特的人均GDP是最大的,沙特竟然是伊拉克的32.4倍。而第一次海灣戰爭前的1989年,兩國的人均GDP的差距是最小的,沙特只有伊拉克的1.6倍(1990年的人均GDP有其特殊性,不具可比性)。

2002年,沙特的人均GDP是伊拉克的11倍,到了2018年,兩國的差距已經縮小到4倍,說明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的經濟已經獲得較好的恢復與發展。

再過十年八年,伊拉克的人均GDP有可能突破1萬美元的大關,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是,從人均GDP的維度來衡量,如果排除1990年的異常情況,伊拉克從來都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從來都是發展中國家的水準,那些吹捧薩達姆的人可以休矣了。


飛狼


伊拉克最近數十年來共經歷了3次大的戰爭,1980年到1988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這三場戰爭都對伊拉克產生了重大影響,既改變了伊拉克的發展軌跡,同時更讓經濟出現了大起大落。

在兩伊戰爭前的1980年,伊拉克依靠豐富的石油,人均GDP已高達4000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那時的伊拉克已經實現了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養老等高福利制度,甚至過街天橋上都安置了電梯,民眾的幸福指數還是相當高的。

隨著伊拉克實力不斷增強,和伊朗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和對立,最終導致兩伊戰爭的爆發。有人把兩伊戰爭的爆發歸咎於薩達姆的強勢,這其實並不太客觀。應該說,兩伊戰爭的爆發,雙方都有很大責任。薩達姆和霍梅尼都是在1979年成為各自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這二位都想在該地區擁有主導權,擴張自己的勢力。在各不相讓的情況下,就大打出手。

這場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讓兩國都蒙受了重大損失。不過,還是依靠出售石油資源,海灣戰爭前的1990年,伊拉克的人均GDP仍然高達1萬美元之上。但隨著海灣戰爭的爆發,加上戰爭後美國對伊拉克實施了經濟制裁,嚴格限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這讓伊拉克經濟一下子陷入了寒冬。

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經濟持續低迷,民眾也由原來的高福利一下子變得缺醫少藥,甚至忍飢挨餓。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當然是石油出口銳減。海灣戰爭前,伊拉克出口石360萬桶/日,戰爭後則驟降3.9萬桶/日,這日子還讓伊拉克人怎麼過?伊拉克在美國的制裁下,民眾生活相當艱難,對薩達姆政府的不滿也越來越強烈。美國看準時機,2003年又發動伊拉克戰爭,給了薩達姆政府致命一擊。

伊拉克戰爭後的2004年,其人均GDP僅了人1800多美元,在世界上都屬於中下等收入國家了。隨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2018年人均GDP雖然達到了6000多美元,不過扣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樣的經濟發展成績並不能讓民眾滿意。實際上,伊拉克現在的情況很不令人樂觀,由於貧富分化嚴重,民眾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民眾已多次舉行遊行示威,甚至已經引起騷亂以發洩不滿。

(現在的巴格達)

伊拉克走到今天這一步,既有薩達姆本人的原因,做事太過武斷;更有美國人把伊拉克當成了逐利場,把伊拉克禍害成如今這個樣子。伊拉克戰前無論多富都已變成了歷史,那一刻的輝煌再想複製更是困難。


高山流水116820061


兩伊戰爭之前不太瞭解,如果您知道比較全面客觀的情況、請告訴大家,在此表示感謝!

也可以去網絡中查找,應該有各種介紹。

兩伊戰爭打了近10年。

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伊朗死亡35萬、傷70多萬,這是最低數字,很多很多家庭支離破碎,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不只是重創,幾乎是枯竭。

伊拉克賣盡家底維持戰爭,戰後還欠外債700億美元以上(戰前有儲備幾百億)……。

這還不算伊拉克承受的幾次海灣戰爭。

一個國家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戰爭、舉國之力戰爭……,有人說很富裕(指總體戰爭中後期),何必如此荒誕?謊言大多時候坑害的是自己的身邊人。

海灣戰爭以前伊拉克不富裕。

兩伊戰爭時伊拉克不富裕。

兩個實力相近的國家,多年的戰爭,相互以命相搏,國家也好、民眾也罷,都不可能富裕,(除了極少數人),也許宣傳很富裕。

如果一個謊言當時能帶來3份收益,那麼彌補這個謊言帶來的遺害最少需要10份這樣的收益。

兩伊戰爭以前、不太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