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下圖這本書,是筆者今年年初在家鄉老屋一個塵封的箱子裡找到的。書取出來的時候,揚起的灰塵在穿過窗子的斜照的陽光裡浮動。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江蘇古籍出版社《沈祖棻詩詞集》

書脊已經被蟲蠹得有點斑駁,所幸內頁完整,豎排的繁體字竟然清晰如新,泛黃的封面有斑斑塵漬,上面以宋體印著六個字:沈祖棻詩詞集

二十一年前買的這本書,在幾次輾轉流離中遺失了,卻不料意外地在這裡覓到。我是幸運的,因為這本書一共印了5000冊,早已絕版。它在歲月裡靜靜地塵封了十多年,終於重見天日,這令我不禁想到沈祖棻先生在武漢大學那段艱困的歲月裡,潛心學問、肩負重擔而隱忍不屈的堅韌精神,也想到程千帆先生在沈先生離世後,為妻子遺作的整理出版而殫精竭慮、奔波勞碌的苦心。

書香如舊,只是封面的塵漬已經擦不去,一點點斑駁的灰色,就像蘇州三月瀝瀝的雨天,青石小巷裡那斑駁的灰磚牆一樣。

一、生小住江南,橫塘春水藍

1909年初春,沈祖棻出生於蘇州大石頭巷。她祖上原籍海鹽,居蘇州已有幾代,祖父沈守謙精於書法,與吳昌碩、朱孝臧有來往,父親經營米店,也有田出租,沈家雖非大富之家,但也算得上家境殷實。

沈父很注重女兒的教育,自小便請老師為沈祖棻教授英語、國語、算術、刺繡,愛好文藝又具有文學天賦的沈祖棻開始在文學的海洋裡盡情地吸收著營養。

蘇州人文氣息濃厚,學風甚盛,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精雅的古典園林令沈祖棻受到高格調的藝術薰陶,她越來越對文學藝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學席捲全國,熱愛文學的沈祖棻也開始嘗試著文學創作。這一時期,她的創作以新詩和短篇小說為主。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出生地,蘇州大石頭巷

其時的少女沈祖棻,既有著傳統女性細膩的感情觸覺,又有著新時代女性對感情的熱烈釋放,這些特質在她的愛情詩裡表現得尤其動人。如《泛舟行》:

像一縷少婦的遼遠戀情

今夜的湖水是太柔膩了

我們的槳放得更慢,更輕

藏我們的船在荷葉底下

讓你停了槳,輕輕地說著

只有我才聽得懂的話

水波會留下我們的影子

十四夜的月亮是夠亮的

照著我的羞澀,你的放肆

憧憬、甜蜜、溫柔、羞澀,朦朧含蓄中又帶著熱烈,戀愛中的小情侶的心態刻畫得如此精妙入微、溫馨動人。

沈祖棻的新詩集《微波辭》於1940年由重慶獨立出版社印行,雖發行量不大,卻很快流傳開,甚至被人譜成歌曲。

沈祖棻十五歲的時候,因避戰亂,全家移居上海,她入讀上海私立南洋女子中學。1930年,考入中央大學上海商學院,一年後,又轉學南京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這裡,沈祖棻的文學道路發生重大轉變,她開始將主要精力轉向填詞。

一代詞家,在這裡向文壇邁出了驚豔的第一步。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新詩集《微波辭》

二、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

1930年代的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師資陣容強大,包括了黃侃、吳梅、汪東、汪闢疆、胡小石等名家,其中汪東任文學院院長兼系主任,吳梅擔任詞曲必修和選修課程。這兩人皆是名重一時的詞學家。

吳梅治學甚嚴,他規定學生每兩週填詞一首,雖然數量很少,但要求選僻調、難題、險韻,難度相當大。批改詞作也極為認真,以正楷書寫,一筆一劃像印刷一樣。而汪東則對於詞的講解甚為精闢,剖析入微,深受學生喜愛。

有一次,沈祖棻提交了一首習作《浣溪沙》:

芳草年年記勝遊,江山依舊豁吟眸。鼓鼙聲裡思悠悠。

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有斜陽處有春愁。

這首詞清雅婉麗,靈動而不失蘊藉,但卻不是泛泛的傷春之作,而是蘊含著對國家局勢的憂慮之情。其時“九一八”事變發生不久,局勢飄搖,這首詞將對局勢的擔憂表現得含蓄蘊藉,末句“有斜陽處有春愁”表達的意象包含著深深的憂國意識,意餘言外,含味不盡。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南京中央大學

汪東和吳梅對這首詞大為讚賞,因此開始特別關注這位清秀文雅的女學生,並給了沈祖棻很大的鼓勵。黃侃甚至親自為沈祖棻取了個別名“子苾”。這首詞很快流傳開去,年輕的沈祖棻也因此獲得了“沈斜陽”的美譽。後來,這首詞被錄入《涉江詞》,列於第一首。

在眾位名家的指導下,天資聰慧的沈祖棻詞藝飛速進展。難得千里馬的汪東和吳梅對沈祖棻予以最大熱情的指導,師生交往甚密,其時吳梅的日記就記載了大量與沈祖棻在學業和生活上的事情。

在南大,沈祖棻在收穫知識的同時,也收穫了她人生中至為珍貴的愛情。她認識了年齡比她小四歲的程千帆,共同的志趣令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從此,沈、程二人彼此成為了人生中的精神伴侶、文章知己,共同渡過了人生中無數風雨,直至生命的終止。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年青時的沈祖棻與程千帆

這段時期,沈祖棻學詞的方向,以南宋晚期風格為主,多長調,張炎和王沂孫詞風是其學習的重點。在這裡我們可以通過《曲遊春.燕》略窺她其時的詞風。

歸路江南遠,對杏花庭院,多少思憶。盼到重來,卻香泥零落,舊巢難覓。一桁疏簾隔,倩誰問、紅樓消息?想畫梁、未許雙棲,空記去年相識。

此日。斜陽巷陌。念王謝風流,已非疇昔。轉眼芳菲,況鶯猜蝶妒,可憐春色。柳外菸凝碧。經行處、新愁如織。更古臺、飛盡紅英,晚風正急。

三、詞賦招魂風雨夜,關山扶病亂離時

在南京中央大學求學的歷程,很快被日寇的鐵蹄踏破。1937年年底,南京淪陷,沈祖棻與其他師生一樣,開始了艱苦流離的逃亡之路。

這是沈祖棻人生中經歷的第一段艱難歲月,但卻是她文學生涯中最為閃耀的階段。

她的逃亡之路,先後經過屯溪、長沙、益陽、重慶、巴縣、雅安、樂山,最後在武漢安定下來。這期間,因為工作的原因,沈祖棻與程千帆經歷多次離合,沈祖棻逃難時,沈父本擬轉交女兒的一些珠寶被同鄉侵吞,因此她的生活也是相當困頓。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足跡路線

這段歲月,沈祖棻得到了很多師長、朋友在生活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這些憐才惜才的前輩文人,對亂世中的沈祖棻夫妻相當疼愛,在安徽屯溪,她與程千帆結為夫妻,肖印唐將自己的住所讓給她們作為婚房,併為沈祖棻介紹工作;在長沙,詩人孫望招呼她們住在自己家中;在雅安的艱苦歲月,汪闢疆寫信勉勵她振作;在成都醫院手術遭遇火災,唐圭璋邀她夫妻到其家中居住。

在逃難的歲月中,沈祖棻寫了大量詞來記錄這段經歷。這些詞,有流離輾轉的身世之慨,有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有師長朋友的友誼,有懷念蘇州故鄉的鄉愁,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政治局勢的反映與抨擊。

在安慶碼頭,孤舟燈火中的沈祖棻寫下《臨江仙》:

經亂關河生死別,悲笳吹斷離情。朱樓從此隔重城。衫痕新舊淚,柳色短長亭。

明日征程君莫問,丁寧雙燕無憑。飄零水驛一星燈。江空菰葉怨,舷外雨冥冥。

思念故鄉時,她寫道:

家住吳門飲馬橋,遠山如黛水如膏。妝樓零落鳳凰翹。

藥盞經年愁漸慣,吟箋遣病骨同銷。輕寒惻惻上簾腰。

程千帆在樂山,她思念丈夫,寄信給他:

多病年來廢酒鍾,春愁離恨自重重。門前芳草連天碧,枕上花枝間淚紅。

從別後,憶行蹤。孤帆潮落暮江空。夢魂欲化行雲去,知泊巫出第幾峰?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尹默題《涉江詞》手稿

輾轉流離的歲月,沈祖棻深感師友情誼的珍貴,期間她們以詞寄意,有大量書信來往。她曾以《金縷曲》示肖印唐,肖印唐回信雲:“得詞泣誦再三,並傳觀師友,以博同聲一哭。”那個家國危難、風雨飄搖的年代,文人們大都有相似的悲涼心情。沈祖棻回信,寫了一首《解連環》:

暮雲天北。趁歸鴻說與,病中消息。望故國、千尺胡塵,嘆零落錦囊,枉拋心力。絕塞冰霜,早催換、春風詞筆。想吟殘燭影,溼透墨花,彩箋無色。

京華古歡已擲。念過江意緒,同是愁客。算此日、餘淚無多,便傷別傷春,忍教輕滴。滿目山河,且留向、新亭悲泣。漫關心、斷腸舊句,幾人會得?

四、閱世幾人容白眼,傳經一樣誤蒼生

1941年8月,程千帆由劉永濟介紹任武漢大學講師,其後,沈祖棻也搬到武漢。住所在一個小山丘的頂上,環境清幽。鄰居除劉永濟之外,還有朱光潛和陳西瀅、凌叔華夫婦。此時的沈祖棻與程千帆終於稍稍安定下來。她寫下了當時的居住環境:

家住雪山西,轉向斜橋過淺溪。山下風棚茅屋外,參差,一帶牽牛短竹籬。

重疊樹成圍,石徑迴環翠溼衣。更逐閒雲峰頂去,休迷,吠犬當門不掩扉。

從1937年至1946年這十年間,沈祖棻目睹日寇侵略、國家淪陷,悲涼感慨之情,一一發於筆下。

故國煙蕪秋又綠,傷心忍話銅駝。高樓無復夢笙歌。尊前難醉醒,雁外有山河。

落盡芙蓉菰葉怨,空江殘照無多。亂烽寒角幾銷磨。舊遊池館廢,愁見柳婆娑。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手書贈劉弘度手稿

這期間創作的詞,已不僅僅是個人的身世之慨,更融入深沉的家國之感。如“剩水殘山供悵望”、“喬木蒼涼,明朝知是誰家”、“故國平蕪又夕陽”、“望故國、胡塵千尺”、“關山笳鼓咽笙歌等”,她還以組詞的形式,集中反映當時的政局。如《浣溪沙》十首、《減字木蘭花.成渝紀聞》四首、《虞美人.成都秋詞》五首、《鷓鴣天》八首等,反映國內和國際局勢、諷刺國民黨執政者的殘酷和腐朽、廣大人民生活的艱困。這些以比興手法來反映現實的組詞,成為沈祖棻作品中珍貴而獨特的部分。

詩有詩史,如杜甫詩。詞也有詞史,如蔣春霖詞。沈祖棻這些詞,被學者認為是抗戰年代的詞史。沈祖棻親身經歷了這一場浩劫,她以愛國之心和詞人的敏感的觸覺,將這一場浩劫帶來的文人心中的震撼與創傷,和對那個時代在文人心理中的反映,表達得準確而深刻。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國家繼續陷入戰火之中。剛剛經歷勝利喜悅的沈祖棻感到失望和憤慨。她寫道:

九州才靖胡塵,漢家旗幟翻風亂。中原北定,江南重到,但供腸斷。千古江山,萬家溝壑,十年心眼。換驚烽急鼓,夷歌野哭,登臨處,方多難。

大澤哀鴻流轉,更休悲、蓴鱸歸晚。王侯第宅,京華冠蓋,興亡誰管?海市迷金,瓊筵舞翠,狂歡無限。問虞淵短景,昆池浩劫,倩何人挽?

1946年,她再次以組詞為劍,創作《浣溪沙》六首,發出了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聲討。第二首雲:

謀國惟聞誅竊鉤,嵯峨第宅盡王侯。新聲玉樹幾時休?

何止百年宗社感,真成萬世子孫憂。漸漸麥秀望神州。

1947年6月1日,武漢大學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國民黨軍隊逮捕了十幾名教職員工,並打死三名學生。此事令沈祖棻的思想產生了重大震撼。對國民黨政府早已悲憤絕望的她,甚至開始反思詞的作用。她在《鷓鴣天》裡悲憤地說:

驚見戈矛逼講筵,青山碧血夜如年。何須文字方成獄,始信頭顱不值錢。

愁偶語,泣殘篇,難從故紙覓桃源。無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騰盼凱旋。

她的心情就像當年的阮籍一樣,充滿的矛盾與痛苦。她甚至開始質疑教學和創作到底有什麼作用。

……初雖忝為人師,勉力於此,尚覺無所愧作。及今思之,所謂道,所謂業,傳之於青年,反使之飢無食,寒無衣,無補於國,無益於民,為社會所摒棄,為鄉黨所不齒,不容於當世,精神物質均受終身之痛苦……今方知誤人子弟之甚……至於寫作,但供覆瓿耳,“可憐無補費精神”……

自此後,沈祖棻開始減少詞創作的數量,直到1950年代,完全終止了詞創作。

這位才思卓絕的女詞人,給我們留下了《涉江詞》五卷,外加《涉江詞外集》一卷,成為中國近代詞史的珍貴遺產。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抗戰時的樂山國立武漢大學舊址

五、文章知己雖堪許,患難夫妻自可悲

建國後,沈祖棻曾於蘇州師範學院和南京師範學院任教,1955年調到武漢大學,主講中國文學史、古典名著選讀、歷代韻文選等課程,直至去世。

據她的學生回憶,沈祖棻姿容清秀,衣飾素雅,氣質如古詩一般優美。講課時聲音溫潤清亮,聲情並茂,極為動聽。她在講課之餘,亦潛心於詩詞的研究,先後寫作了《古詩今選》、《唐人七絕淺釋》、《宋詞賞析》等著作,均受到學界的讚譽。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先生像

然而,“文革”的爆發,令這位飽經磨難的女學者再一次承受了人生苦難的折磨。

程千帆被列為“右派”,送進了“牛棚”,作為妻子的沈祖棻自然受到排擠。她在武大的宿舍被遷到一排由車庫和臨時住所建成的簡陋平房,一下雨就淹水,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她在詩裡寫道:

憶昔移居日,山空少四鄰。道路絕燈火,蛇腹伏荊榛。……忽聞山瀉瀑,頓訝榻如舟。注屋盆爭潑,衝門水亂流。……

沈祖棻的身體素來多病虛弱,工作的同時,還要一個人養起一個家庭,微薄的薪水常常令生活捉襟見肘。她在詩裡說:“盤餐病後朝朝減,衣帶新來日日長。飽吸山光飲湖淥,自應腸胃厭膏梁。”甚至自嘲“辟穀依然未得仙”。

其實,在那個不尋常的年代,知識分子的遭遇大都一樣。何其芳養豬,錢鍾書守倉庫,巴金掃廁所……程千帆的“牛棚”生活自然也是受盡折磨。程、沈這一對幾十年的患難夫妻、文章知己,此刻分隔兩地,只能通過書信來互訴衷腸。沈祖棻寫道:

千帆沙洋來書,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難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嘆,感賦。

合巹蒼黃值亂離,經筵轉徙際明時。廿年分受流人謗,八口曾為巧婦炊。歷盡新婚垂老別,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雖堪許,患難夫妻自可悲。

他們從相識到新婚,戰亂中四處流離,多次分合,如今又遭此災劫,而他們感情卻是在一次次的磨難中愈發堅定深厚。

然而,生命的玩笑一直沒有放過這對夫妻。

文革結束,程千帆恢復自由。1977年初,沈祖棻退休,兩人東下江浙,探訪舊友,6月27日,又返回武漢。在離家不遠處,她們乘坐的三輪車發生事故,撞在路邊的水泥電線杆上,沈祖棻頭部遭受重傷,在醫院的手術檯上逝世。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程千帆及家人

六、十年家國感興亡,一篇珠玉存文獻

無論生前身後,沈祖棻的詞作均受到學界極高的稱譽。

世人多以沈祖棻上比李易安,沈尹默雲:“漱玉清詞萬古情,新編到眼更分明。”朱光潛雲:“易安而後見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汪東雲:“問詞人南渡,有誰似、李夫人?”姚鵷雛雲:“黃花詠,異代更誰偕?十載巴渝望京眼,西風簾卷在天涯。成就易安才。

沈祖棻的才情身世,實與李易安多有相近之處。兩人均家學淵源,自幼學習詩詞,長大後,李易安嫁與金石學家趙明誠,沈祖棻則結縭文史學家程千帆,均為文章知己。宋室南渡後,李易安流離江南,而沈祖棻亦於抗戰時逃難輾轉多地,李清照表面柔弱內心實有慷慨的家國情懷,沈祖棻更是深具愛國意識的詞人。最重要的是,她們的詞學成就,均代表了那個時期女性詞人的最高水平。

沈祖棻逝世後,隨著其作品集的印行,學界紛紛展開對沈祖棻的研究。葉嘉瑩在《談女性詞作之美感特質的演進》一文中說:

我真的覺得沈先生在我們女性的作者裡邊是一個集大成的作者。......沈先生她不但是一個詞人,同時也是一個學者,所以她不但是“詞人之詞”而且是“學人之詞”......她又經歷了中日戰爭的事變,所以她真的是“詩有史,詞亦有史”,她真的是把歷史寫到小詞裡邊去了......沈先生完全跟男子一樣了,她寫出了跟男子一樣的“學人之詞” “詩人之詞” “史家之詞”而且寫出不同的風格,不同的作品,那真是一個集大成的作者。

我們知道,詞史上被公認“集大成”者是周邦彥,葉嘉瑩在此提出沈祖棻亦是“集大成”的作者,這無疑是至高的評價。儘管葉嘉瑩此說未見其他學者附和,但筆者是認同這個結論。關於沈祖棻詞的成就,由於篇幅所限,筆者擬另文撰述。

這位比肩李清照的近代女詞人,葉嘉瑩稱她是詞的集大成者

沈祖棻墓

後記

沈先生是筆者最為推崇的近代詞人,一直以來都想寫點介紹沈先生的文字,但我發覺,對沈先生了解得越多,卻越不知如何去寫。因為沈先生的生平和創作、學術,任一個方面都有太多東西可以寫,要在一篇幾千字的文章裡把沈先生和其作品完整地介紹,似乎是極難的事。因此本文只大致寫了沈先生生平經歷,對於其詩詞的成就未及詳述。其實即使是生平經歷,亦只是一個梗概而已,仍然有言猶未盡的感覺。

筆者昔年讀《涉江詞》時曾寫過一首《高陽臺》,現附於下以表對先生尊敬及追思之情。

高陽臺.讀涉江詞兼懷沈祖棻先生

風絮飄殘,江山冷落,春愁只近斜陽。錦水歌吟,潮聲猶帶蒼涼。十年生死烽煙路,漫驚心、戰骨城荒。怕重逢,月冷蕪園,人在殊鄉。

紅箋不寫悲秋句,有家山血淚,刀劍肝腸。詞賦千秋,遙分漱玉文章。風流誰繼先生者,掩遺篇、四顧茫茫。想當時,暮竹天寒,翠袖生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