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效果差的三個最常見的原因 你學會了嗎?

有很多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看到很昂貴的設備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音響效果。甚至在很多的場所,效果是非常非常的差!

音響效果差的三個最常見的原因 你學會了嗎?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們經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對最常見的幾個原因進行了歸納。

1、房間的聲學條件差

建聲是好的音響效果的基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懂,也經常聽說。但是,更多的人是掛在耳邊,掛在嘴邊,卻並不是從心裡重視。或是說,自己對建聲也瞭解不多,一知半解,發現不了問題,也就更談不上解決問題。

在過往的項目中,大多數空間是建聲條件惡劣,只有極少數的項目在設計之初就有專業聲學的顧問/設計,而且要做好建聲,也需要相當大的投資金額(可能比音響系統還要高昂得多的金額)。

在小廳堂內,聲學問題還不那麼突出和明顯,越是大的廳堂聲學問題就越重要。直到無法忽視,甚至影響到功能使用。

2、糟糕的系統設計

注意良好的系統設計,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昂貴的系統。

設計上的合理性和正確的選型,遠遠比設備的檔次更重要!法拉利去拖磚頭,並不比拖拉機更有優勢。合適的,才是最關鍵的。

我見過的絕大多數廳堂實際上並不適用於多聲道格式進行擴聲,如立體聲,環繞立體聲等,因為每個聲道並不能良好的覆蓋所有的觀眾。總有一部分(甚至是多數)觀眾所聽到的聲音信息是不平衡的、缺失的。例如在典型的立體聲擴聲的環境下,對中間的聽眾會有各聲部的平衡;而對兩側的觀眾,我坐在左邊,則右邊聲道表現的樂器音量就會明顯更小。而我如果坐在右邊,則情況相反。如果真的設計為每個揚聲器都能很好的覆蓋全場,那麼多個揚聲器必定在某處重疊,而這個時候播放的是同樣的信號(單聲道信號,或是立體聲信號中的聲像居中的信號),則這些區域會出現聲干涉的問題。

我們現在很習慣於立體聲的系統,但是立體聲的系統,卻有其“皇帝位”的問題。並不太適合於很大廳堂、觀眾區域很大的聽音範圍。

在此提醒,做大擴聲的時候,多聲道模式的大擴聲要謹慎。功力不夠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嘗試。

另外,再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和第一個問題相關的。就是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去改變聲學裝修,或是有一些固有的缺陷。那麼我們在做聲場佈置的時候,一些設計師沒有對聲學問題綜合考慮,在聲場佈置的時候要避開一些明顯的聲學缺陷的地方。比如說兩側大面積的牆面反射,比如說兩個或是多個揚聲器並列式的安裝。

3、操作者

操作者而產生的問題,也是非常的普遍。國內輕視專業技術人員,更對音響這個小眾行業的認識不夠。產生了大量的推響師傅,大量的是電工師傅轉行/兼職而成。

操作者,分為系統在交付之前的調試者,還有在實際使用時候的操作人。越是大型的系統,對操作人員的人求越高。而一些很嚴謹的節目,從擺放傳聲器開始,就是有很深的學問了,需要有經驗的積累,而不是架上傳聲器不掉下來完事。

而在系統的調試中,電平問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卻是常常被忽略的問題。

再就是過度的迷信均衡器、延時器等周邊設備。數字式音頻處理器的普及,讓大家可以很方便的調用更多的設備。而類似於SMAART之類的測試軟件,也讓大家更方便的用電腦進行測量。但是,過度的迷信設備,而忽視了擺位、電平控制、聽音。則你也無法得到一個好的聲音。

我見過了無數聲學條件糟糕的廳堂,也見過了無數操作音響嚴重失誤的“音響師”,當然也見過在惡劣條件下,把聲音效果做得很棒的高手。我們要做的,是在工作中不斷的分析問題,仔細的聽音,仔細的辨別問題出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