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羅曼·羅蘭曾說:“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有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就有一位外國女子為了自己畢生的信仰,放棄了在美國當物理學家的大好前途轉而來到中國過“苦日子”,這個偉大的女人就是瓊·辛頓,是楊振寧的師姐。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促使她她放棄美國的一切奮不顧身地來到中國?

1921年10月,瓊·辛頓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爺爺是美國著名作家伏尼契,外公是大數學家喬治·布爾,她的父親是科研家,母親是知名小說家。出生在這個感性與理性完美融合的家庭,就早已註定瓊·辛頓將會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

從小錦衣玉食的她就接受著良好的教育,父母二人十分注重女兒未來的發展。有著高等教育和崇高理想的父親母親,從小便教導瓊·辛頓:“長大以後,你要做一個造福人類的人”,瓊·辛頓的理科天賦決定著她的人生會在物理學中精彩無限。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於是在威斯康辛大學拿到物理學碩士後,成為了諾貝爾得主費米的學生,當時費米作為美國“曼哈頓計劃”中核彈部分的負責人,選中了只有23歲的瓊·辛頓成為他的助手,在全世界最為前端的科技領域中學習的瓊·辛頓開始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他們的研製成果也在日本得到了試驗,1945年對於日本而言無疑是黑暗的一年,廣島和長崎被美國投放的原子彈炸成了焦土,兩朵巨大的蘑菇雲讓瓊·辛頓發覺自己的研製成果可以讓15萬民眾瞬間失去生命

瓊·辛頓震驚了,她不願相信這些無辜的民眾成為了國家爭鬥之間的犧牲品,更不願相信自己竟然成為了殺人犯,“這不是蘑菇雲,這是日本人的骨頭和血肉,死去的都是和你我一樣的人啊,把科技用於武力太可怖了。”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她無法接受這樣的情況出現,信仰崩塌的她在讀博期間發覺自己已經成為了美軍培育的殺人武器。這時遠在中國工作的哥哥威廉·辛頓給予了瓊·辛頓新的希望,中國成為了哥哥口中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星,男朋友本是聯合國難民救濟總署奶牛專家,但卻在見識過主席的事蹟後,選擇捨棄一切來到延安生活。

周遭的親朋好友都在宣告著中國的吸引力,於是她選擇來到中國,這時的她已經成為了當時物理界的關鍵人物,不出意料很快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周遭人的勸解沒能阻擋瓊·辛頓前行的步伐。她曾經的信仰崩塌,新的信仰建立了起來。

1948年,瓊·辛頓來到了中國,得到了宋慶齡的接待。之後來到了延安,和自己的男朋友陽早一起生活在延安。在延安生活的瓊·辛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質樸和熱情,這裡的老百姓給了瓊·辛頓一種前所未有的歸宿感。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男朋友養育的30頭奶牛是延安所有黨員的營養來源,瓊·辛頓成為了男朋友的助手,從此紮根於延安生活的瓊·辛頓給自己取了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寒春。在這裡她和丈夫一起幫助延安當地的養牛高手,不斷地改變著中國的奶牛品種。

在中國生活富足的瓊·辛頓成為了美國人口中的間諜,畢竟這樣一位物理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怎麼會來到中國養牛,但瓊·辛頓卻是一心撲在了養育奶牛的事業上,她的目標只有一個“共產主義不需要原子彈,需要每個人喝上牛奶!”

婚後生下三個孩子的兩人在艱苦的情況下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熱情,不斷地投入到奶牛的改進生產中,還把自己的物理學知識運用到農具機械的改良中。很多時候因為中國條件艱苦,她選擇省吃儉用自掏腰包買了很多先進的設備送到農場。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很多先進的養殖概念都是夫妻二人提出的,瓊·辛頓的成就顯現出來,獲得過工業部科技進步獎、農業部國際合作獎、上海白玉蘭榮譽獎。中國的年產奶量達到了9088公斤,個別甚至超過13000公斤。瓊·辛頓還研製出了一套直冷式奶罐,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瓊·辛頓的信仰是希望可以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為這這個信仰,她奉獻了一生。 2003年12月,瓊·辛頓的丈夫陽早因病去世,瓊·辛頓沒有因為丈夫的離世還放棄自我,反倒是繼續在自己的領域一路前行,2010年瓊·辛頓於北京病逝。

放棄了自己曾經心愛的物理學,更是錯失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的機會,是否會有過後悔,畢竟現代很多人重名重利,但瓊·辛頓卻絲毫不後悔,更不遺憾。瓊·辛頓人生的信仰是可以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度,沒有傷害,沒有紛爭,人們可以質樸生活,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她是楊振寧的美國師姐,前半生為美國造核彈,後半生為中國放牛

瓊·辛頓的前半生為了自己的物理夢而付出了很多,她本以為自己的物理知識可以幫助國家,幫助人民更為幸福的生活。但日本的一場意外讓她看清了自己手中的物理技術只是一場殺人遊戲中的工具,她沒有因為國家之間的紛爭,而看輕任何一條寶貴的生命。

反倒是保持著人人平等的信仰告別了自己最愛的物理學,轉而投向尋找一個新的信仰。

好在延安給了她一片自由的土壤,在中國生活幾十年的她內心平靜且富足。

瓊·辛頓看來工作和知識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了偉大的事業,曾經原子彈的製造是人類武器史上的奇蹟,而幫助中國農業革命進步也是一種成功,這是她心中最為樸實且純真的信仰。

瓊·辛頓一生都在詮釋著“樸實無華”這四個字,沒有國家界限的束縛,讓她用盡自己的學識支撐著自己信仰的力量,雖有著不一樣的瞳色,但卻有著共同的信仰,她成為了很多國人認可的友人,更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