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上黃金產業 要加強市場培育

發展海上黃金產業 要加強市場培育

11月17日,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正式開港,全國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綜合體正式運營。同一時期,15日-17日,第十四屆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暨國際郵輪博覽會在廣州召開,這是業內重要交流合作平臺首次來到廣州,郵輪管理部門、國內外郵輪企業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齊聚,見證廣州郵輪產業迎來又一新起點的同時,一同探討交流郵輪產業未來的發展。

2006年,我國郵輪開啟了發展的“黃金十年”,市場年均增長率超40%,但2017年起運營數據已持續兩年下滑,行業從快速增長期轉入戰略調整期。廣州是國內郵輪產業發展的“後起之秀”,但業務規模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三位,隨著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投入使用,“調整期”的廣州郵輪產業將如何發展?國內外郵輪企業又怎麼看待廣州市場?

郵輪行業進入“調整期”

郵輪產業被譽為“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2006年開始,國際主流郵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10年間,中國郵輪旅客運輸量年均增長超40%,也被稱為“中國郵輪黃金十年”。中交協郵輪遊艇分會統計,截至目前,共有33艘郵輪在中國大陸母港運營,20個城市建成或規劃建設郵輪碼頭。隨之而來,提供郵輪產品服務的旅行社有800多家,開展郵輪相關課程的高等院校發展到130個。

但這一快速增長在2017年戛然而止,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中國郵輪市場運營數據持續下滑。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13個郵輪港(上海、天津、廈門、廣州、深圳、海口、青島、大連、三亞、連雲港、溫州、威海、舟山)共接待郵輪969艘次,同比下降17.95%;郵輪出入境旅客合計490.7萬人次,同比下降0.98%。2019年上半年,13個郵輪港共接待國際郵輪364艘次,同比下降27.20%;郵輪出入境旅客合計177.7萬人次,同比下降23.74%。

嘉年華集團中國區主席陳然峰表示,任何一個產業既有高速增長期,也會有平緩的調整期,中國郵輪產業雖然已經發展了10餘年,但與歐美相比,依然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高速發展後進入調整期,是正常的。

廣州的國際郵輪業務2016年1月才啟動。不過,自2016年以來,廣州國際郵輪業務規模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三位。2018年,全市共完成郵輪運營94艘次,進出港旅客48.12萬人次;今年1至10月,廣州國際郵輪累計運行74艘次,進出港旅客37.59萬人次。

多家郵輪運營公司在廣州港南沙郵輪碼頭開通了出發往香港、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航線9條,目的地共有12個,廣州南沙郵輪碼頭成為中國內地前往東南亞航線最多的郵輪港口之一。可以說,廣州進入郵輪發展第一梯隊,僅次於上海和天津。

廣州具備產業優勢

行業經歷調整期,整體運營數據出現下降。但廣州近3年數據顯示,郵輪遊客數量逐步增加。隨著廣州國際郵輪母港投入使用,各大郵輪企業對廣州乃至華南市場更為看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休閒灣區將為華南郵輪市場和產業鏈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華南有著天然的氣候和地理優勢,航線和目的地非常多樣,郵輪經濟將會迎來新一波增長。”地中海郵輪大中華區總裁黃瑞玲說。

“華南地區冬季較為溫暖,適合開展冬季旅遊觀光,發展郵輪產業。”嘉年華集團中國區主席陳然峰也這樣說。他還表示,通過郵輪母港的建設,有利於發揮產業集群優勢,目前華南地區已經形成了以廣州南沙、深圳太子灣、海南三亞以及香港啟德郵輪碼頭為主的郵輪產業發展根據地,依靠地域特徵,發揮各自的優勢,可促進互聯互通,比如讓遊客在廣州乘船到香港停靠,從深圳起航到海南遊玩。

陳然峰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發達的高鐵和航線,這對發展“高鐵+郵輪”、“飛機+郵輪”有著重要的利好。

除了具備天然有利的區位和地理外,廣州相對的完善產業鏈條也是發展郵輪產業的一大優勢。廣州是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依託廣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礎優勢,以龍穴造船基地、大崗重型裝備產業園等園區為載體,形成了船舶製造、郵輪設計、船舶修理、船用設備和配套產品及售後服務產業等完整的產業鏈。

此外,廣州航海學院開設了國際郵輪旅遊管理方向專業,為廣州郵輪旅遊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

業界建議加強郵輪市場培育

廣州郵輪市場發展,業界有何建議?數據顯示,郵輪旅遊在中國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滲透率只有0.17%,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華南市場比華東、華北市場起步更晚,滲透率更低。雲頂郵輪集團總裁朱福明表示,當務之急是在市場培育上下更多的功夫,加強郵輪旅遊概念宣傳,讓遊輪成為休閒度假的生活常態。

朱福明表示,郵輪產業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各個公司之間,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外”的傳統路徑上,讓更多人認識到郵輪旅遊的價值。華南地區人口規模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郵輪企業可以把本地的市場培育好,吸引更多的旅客登船,並以優秀的產品體驗引導其成為郵輪的回頭客。

“當前郵輪產業最大的挑戰在於,郵輪文化普及度不夠,市民對於郵輪文化不瞭解,甚至存在誤解,郵輪行業需要和其他旅遊形式競爭。”陳然峰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廣州市商務部門也表示,接下來將大力支持郵輪母港運營公司、郵輪公司、旅行社等抱團赴高鐵沿線地區開展郵輪旅遊宣傳推介工作,引導泛珠三角地區旅客通過南沙口岸參加郵輪旅遊,擴大廣州郵輪產業輻射力和影響力。同時聯合旅遊管理部門打造廣州郵輪與本地特色景點的郵輪旅遊組合產品,豐富郵輪旅遊內涵和形式,提升廣州郵輪旅遊綜合競爭力。

陳然峰還表示,隨著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正式開港,華南地區已有多個母港,他建議各地要利用各自郵輪母港的優勢,為郵輪提供維修、保養等服務。

市商務部門也表示,將以郵輪母港運營為契機,抓好廣州郵輪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郵輪船供、郵輪設計建造、郵輪維修服務等產業鏈在穗發展,構建完善郵輪產業發展鏈,推動形成廣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採寫:南都記者 蔣臻 實習生 劉浩斌 佟彤 通訊員 穗商務宣

政策觀察

對標上海廣州仍需發力

今年5月,廣州市政府修訂出臺《加快廣州市國際郵輪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對郵輪產業扶持政策進一步優化。明確規定:市本級每年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開展郵輪業務的區配套相應資金,用於重點支持建設國際郵輪母港、拓展國際郵輪業務、完善產業配套和服務等。

不過,對比郵輪產業最先發展的上海,廣州仍需努力。產業大會上,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汪泓表示,上海將高質量打造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內容包括實現本土郵輪船隊發展和郵輪自主設計建造的“突破”;到2035年郵輪港年靠泊郵輪達1000艘次以上,出入境旅客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郵輪經濟總產值達到1000億以上等等。可以看到,國內郵輪發展最先進的上海,在產業佈局方面已有了清晰的規劃,當然,上海在發展郵輪經濟方面有天然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廣州在出臺促進措施的同時,在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規劃方面,還將繼續補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